中医药“十三五”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577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十三五”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医药“十三五”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医药“十三五”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医药“十三五”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医药“十三五”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十三五”规划纲要.doc

《中医药“十三五”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十三五”规划纲要.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药“十三五”规划纲要.doc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中医药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五年,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中医药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中医药法(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进入最后立法程序,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中医药发展领域的专项规划。

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大幅提升,为中医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中医医疗资源快速增长,中医医院增加到3966所,每万人口中医医院实有床位数增加到6.0张。

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馆、国医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普遍建设,96.9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97%的乡镇卫生院、80.9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0.2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5年完成6531.5万65岁以上老年人、2777.7万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任务,目标人群覆盖率分别达到41.87%和53.59%。

中医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的收益,放大了医改惠民的效果。

中医药科研迈上新台阶。

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我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突显了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

建立起以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重点平台的临床科研体系,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病的临床科研网络得到完善。

45项中医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符合中医药人才特点的教育模式得到加强。

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初显成效,中医专业学位独立设置,评选出第二届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成效显著,建成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0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956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0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64个、中医药各层次培训基地1140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初步建立,继续教育覆盖率显著提高。

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科普宣传4万余场,现场受益群众1700余万人次。

建设了300多个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组建了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队伍,开发了一批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普作品。

首次开展的中医健康素养普及率调查显示,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不断提升,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中药资源逐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全面展开,初步建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大宗、道地药材、濒危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全国有200多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

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中药产业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2015年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78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1/3,中药进出口额达到48.0亿美元。

作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中医药为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族医药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国民族医医院增加到253所。

建成藏医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筛选推广140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

建立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基础数据库,国家集中整理出版150部民族医药文献,形成《全国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总目》,民族医药保护传承取得实效。

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得到拓展。

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扩大服务供给引导消费。

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初步形成服务新形态,“互联网+”催生服务模式创新,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潜力持续释放。

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深化重点区域和骨干企业(机构)建设。

一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健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医药海外发展开辟新空间。

推动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以我国联合马来西亚等国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

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

中医药相继纳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框架、中英经济财经对话框架,《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开展中非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

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建设了1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0所中医孔子学院。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49正式定名为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并发布5项国际标准,ISO/TC215发布4项中医药国际技术规范。

中医药行风建设和党建工作呈现新气象。

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中医药系统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形成了从严从实的良好氛围。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专栏2主要发展指标

主要指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属性

中医医院(所)

3966

4867

4.18

预期性

中医医院床位数(万张)

82.0

113.6

6.74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

0.53

0.55

0.74

预期性

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人)

0.33

0.40

3.92

预期性

中医总诊疗人次数(亿人次)

9.09

13.49

8.19

预期性

中医医院诊疗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比重(%)

17.84

18.08

0.27

预期性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万人)

2349.3

4326.52

12.99

预期性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

14.67

16.00

1.75

预期性

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万人)

45.2

69.48

8.98

预期性

卫生机构中药师(士)(万人)

11.4

13.40

3.28

预期性

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7867

15823

15.00

预期性

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工业

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9.26

33.26

2.60

预期性

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在校生人数(万人)

75.16

95.06

4.81

预期性

注:

*自2013年起国家用“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取代“中药工业总产值”指标。

(二)“十三五”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中医药发展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中医药发展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激发出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潜力和活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作用。

中医药注重整体观、追求天人合一、重视治未病、讲究辨证论治,符合当今医学发展的方向,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中医药以其绿色生态、原创优势突出、产业链长、促进消费作用明显的特点,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将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和源泉。

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将为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中医药发展处在能力提升推进期、健康服务拓展期、参与医改攻坚期和政策机制完善期,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中医药服务体系、模式和机制还不能完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基层发展薄弱,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

中医药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色优势淡化,学术发展缓慢。

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员短缺,中医药人员中医思维和人文素养尚需加强。

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

中医药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发展中医药的指示精神,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核心,勇攀医学高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全面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继承创新,增强发展实力。

把继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一切工作,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凝聚发展力量。

统筹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城乡、区域、国内国际中医药协调发展,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完善政策和机制,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在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特色优势,提升发展质量。

充分体现特色,全面继承发扬中医药理论、技术和方法。

充分发挥优势,坚持在治未病中发挥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发挥核心作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

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健康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