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八九单元备课Word下载.docx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八九单元备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八九单元备课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目标
1、理解几个几连加,求和。
2、生活中同数连加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乘法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挂图。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前置自学:
本课从情境图入手,让学生观察魔术师变魔术的情境。
便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由“看魔术”的话题引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数学问题。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运用新知,巩固训练:
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2+2+2=6(朵)
(3)个
(2)相加得(6)
第二课时
练
习
课
基础练习:
1、“自主练习”第1、3题
深化练习:
2、“自主练习”第2题提供的是一种活动形式。
练习时,可同桌合作,变换学具的个数反复进行。
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几个几连加,还能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
3、第4题提供的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加法算式的题目。
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地观察情景图,弄清图意后独立解答。
拓展练习:
4、第5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交流有关洗照片的生活常识,知道通常镜头中有几个人就洗几张照片,然后独立解决。
5、第6题是找规律的题目。
练习时,在学生独立涂色后,充分地交流。
学生找出的规律不一定是每次都加3,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
第3-4课时
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的意识。
理解乘法意义。
信息窗解读:
这幅情景图是第一个信息窗的继续和发展,呈现的是魔术师变葫芦的情景。
图中的信息有:
8串葫芦,每串5个;
3个笼子,每个笼子里有4只小鸟;
4盏聚光灯,每盏灯有6只灯泡……情境创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乘法意义的学习。
8×
5=40读作:
8乘5等于40
5×
8=40读作:
5乘8等于40
因乘因积
数号数
1、“自主练习”第1、2题
2、“自主练习”第3题是一道根据文字表述写、读乘法算式的题目。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自写算式,然后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4个2相加可以写成4×
2或2×
4,6和4相乘写成6×
4或4×
6都是正确的。
3、第4题是一道连线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交流,并说一说连线的依据。
题中有多余信息。
4、第5题提供了一种活动形式。
练习时,可以让小组同学使用完成,边活动边说算式。
5、第6题是深化乘法意义的练习。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弄清题意后,再根据算式画图,以增加练习的开放性和趣味性,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6、第7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再全班交流,反思自己的方法。
第八单元阿福的新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书第七单元信息窗口一的内容,通过阿福在做新衣的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习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信息窗口二通过测量时师徒意见的不同,引出对厘米和米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后的密切联系.
厘米、米的认识
建立长度的观念
教学措施:
通过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产生思考,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借助学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厘米。
教具:
尺子,课件
课时:
4课时
厘米的认识
第八单元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直尺1厘米的小棒几厘米的小棒。
便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长度单位:
厘米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厘米用字母cm表示
1、判断
铅笔长55厘米()小明高3厘米()
2、填空:
14厘米-8厘米=()厘米25厘米-10厘米=()厘米
3、估计一下,下面物体的大概长度:
铅笔长床高窗台身高
20()90()100()170()
4、在○里填上>
、<
或=。
65厘米○56厘米 33厘米○40厘米
5、老师用卷尺给自己量身高,我用脚踩着卷尺的开头一端,正好踩去10厘米长,在头顶的刻度是1米70厘米。
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
厘米和米的认识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
知道:
1米=100厘米。
米尺。
上次徒弟为阿福改好了上衣,他很满意。
今天他又来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1米=100厘米
1、出示断尺:
“0”刻度磨损的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2、利用断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3、判断。
别针长4米()
铅笔长55厘米()
小明高3厘米()
4、估计一下,下面物体的大概长度:
一张床长2() 一枝冰糕长12()
小明的鞋子长23() 一棵大树高5()
一列火车长75() 一座楼高20()
一本练习本大约长()厘米 教室的门高大约是()米
5、有三根竹竿,长分别为3米、2米和5米,把三根竹竿连接成一根,接头部分长都是50厘米,连接后长是多少?
第九单元我换牙了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生活中统计的作用,产生统计的兴趣。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是素材的选取突出现实性。
小学生正值换牙期,这是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而且学生很关心的事情,但是学生换牙的时间和同一时间换牙的颗数是不同的。
这样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统计的欲望,体现统计的必要性。
二是强调学生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
该信息窗呈现了许多小朋友关心换牙的情境,通过对话提出“换了3颗牙有多少人”的问题引发学生统计的欲望。
由“你说我讲”的系列安排,让学生参与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问题,做出判断的全过程。
自主练习第2题中统计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加强体验分类整理数据的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分类统计的理解。
掌握统计及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难点:
能够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1、注重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统计过程。
2、运用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单元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1课时
统计
第九单元
第1-2课时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
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出示情境图
1、认真观察情境图,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你是如何解决?
我换牙了——统计
把学生整理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贴在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