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Word下载.doc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Word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西部地区劳动力人口规模大,但质量偏低 4
2.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利用效率低 5
3.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5
4.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5
(二)原因分析 6
1.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 6
2.西部地区在人才管理和利用方面落后 6
3.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制约人口素质提高 6
四、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7
(一)发展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培养 7
(二)完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 8
(三)开发新的留人机制,吸引外来人才 8
(四)加强人才规划,管理和引导 9
结论:
9
谢辞:
10
参考文献: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
21世纪,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核心问题,人力资源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和主要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贡献率最高,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是各地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抉择。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远远落后于东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来源于高素质的人才,所以,西部经济的发展,关键必须抓住西部人力资源的大开发。
本文在分析了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针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关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人力资源、区域经济、西部地区、现状、原因、对策
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对国民经济GDP的贡献份额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人力资源能否对经济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取决于其能否得到合理的利用、开发和人力资本的持续增值。
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制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入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并在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取得明显效果。
在西部非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明显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这不仅不利于西部地区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及特性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彼得·
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1954年首先提出来。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可以促进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经济学上把资源定义为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于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体力和智力是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从现实应用的状态,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国民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社会性。
人力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联系,这是它的生物性。
但由于人力资源都处于特定的社会和时代之中,它既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也是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因此它又具有社会性特征。
二是能动性。
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界的其它资源,它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并改造外部物质世界。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我强化、选择职业以及积极性的发挥。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如何调动其能动性,直接决定了开发的程度和达到的水平。
三是再生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会像不可再生性资源如矿物资源那样因使用而相对减少,相反,还可能会因为使用而提高水平,增强活力。
人力资源的再生性,除了遵循一般的生物学规律外,还受人类意识的控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为人力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所以可以对人力资源进行二次开发,甚至多次开发。
四是时效性。
人类作为人力资源的主体和承载者,能从事劳动的时间被限制在生命周期的一段时间内,这种资本若不适时加以开发利用,其使用价值就会降低甚至丧失。
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及重要性
人力资源,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是通过投资于卫生、教育等方面而形成的。
人力资源具有存量和增量的可再开发性,且可转化为其他社会财富。
作为一种经济性资源,人力资源是包含在人体的一种生产能力,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
是一种无形资源,尽管物力源与财力资源是衡量一个地区实力的重要尺度,他们都是有限资源,而人力资源却是一种可以不开发并使其不断增值的增量资源。
人力资源的开发实质上是指采用各种切实有效手段,充分挖掘了劳动力的潜力,提高劳动力的质,改善劳动力的结构,加强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激发劳动力的积极性,以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过程。
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对于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人力资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力,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更新观念的先决条件,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人力资源不但是为了经济发展,而更重要的是重塑人的道德品格、精神本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
(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开发。
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
“在西部大开发中,各地要重视人才,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国务院在“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加大力度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
这些都表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对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性”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动力,尤其是在高新技术等行业,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经济发展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要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由主要依赖物质资本向主要依赖人力资源转变。
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还可以增加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收益。
收益增加意味着在既定的产出条件下,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等投入减少,或者在既定的要素投入条件下,社会产出会向外进一步扩展。
从而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所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前提条件是合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
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资源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相对应,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
然而,人力资源与其它社会经济资源又不一样,它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意识性等特征的人所拥有的创造性能力,是一种活的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对经济存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优化人力资源、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利于协调西部地区和其它地区的关系,也有利于协调西部地区内部各区域之间的关系,求同存异,共同促进西部地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知识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和人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依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角色。
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还很不够,造成西部地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足够的、优秀的拥有创新技术的人才,而使资源的优势不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限制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重视和合理开发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不仅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能提高西部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充分挖掘其潜力,使人尽其能、才尽其用,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4.人力资源开发能够促进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在操纵现代化技术和设备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人力资源开发的加强,一方面可以改善直接生产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使同一劳动者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吸收更多的劳动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技术发明,并作用于生产者、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对象,从而有利于多角度的生产增长和经济效益。
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高精尖的技术和产品,都是那些具有深厚知识理论的科学家、技术专家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发明的,只有他们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培育这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并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从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信息服务业在其产业结构中占重要位置,而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例非常小,这种差别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发达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培养更多更好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才能推动第三产业信息服务业的高度发展,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
然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其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层次偏低,必须要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强度,从而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三、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
1.西部地区劳动力人口规模大,但质量偏低
西部地区包括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面积5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8%,人口约2.85亿。
人口绝对数较大,并且人口正在迅速增长。
与西部地区人口增长不相匹配的是人力资源素质极其低下。
由于西部自然条件和卫生医疗水平较差,西部地区人口身体素质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不同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数。
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程度和总体素质也较低,劳动者素质不高。
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西部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数占在业人口数的比重为39.5%,高出全国平均8个百分点,高出东部地区11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聚居区,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远远高于汉族地区。
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在就业人口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明显低于东部,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10;
其中只有15%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西部。
2.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利用效率低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教育责任由国家承担,各级政府和部门分类管理的教育系统,一方面导致教育市场的垄断性、落后性和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另一方面使各部门、行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自成体系,形成封闭循环、缺乏开放、充满竞争力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
导致经济发展缺乏人才,而大批从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的人才却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的人才资源较缺乏,但有关资料却显示,西部大省四川现有科技人员150万人,居全国第一;
陕西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47万人,各类科研机构107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1.5万人,并拥有普通高校40所,10所军事院校,不论是每万人拥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还是高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都在全国居于前列,在西部地区居于首位;
西安、成都、兰州三城市的人才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