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54388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Word文件下载.docx

《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Word文件下载.docx

9

3.6非找矿目的化探异常评价……………………………………………………

10

3.7异常评价和查证工作程序……………………………………………………

3.8异常评价与找矿效果…………………………………………………………

12

4.化探异常查证……………………………………………………………………

4.1化探异常查证的目的………………………………………………………

4.2化探异常查证方法…………………………………………………………

13

4.3化探异常查证须配快速分析………………………………………………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1.资料整理…………………………………………………………………………

1.1原始资料……………………………………………………………………

1.2成果报告………………………………………………………………………

14

2.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3.资料整理的基本步骤和内容……………………………………………………

4.异常的解释推断…………………………………………………………………

附录F土壤测量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卡……………………………………………………

16

●1/5万地球化学普查

1.异常圈定

1.1异常下限的确定方法

(1)测区面积较小(不大于500km2)

地质情况较简单,元素呈单峰分布,或者可以看出分布中有一个单一的背景全域和一个异常全域,就可以在全测区内(剔除高值点)计算出一个统一的背景平均值及异常下限,单峰分布时其计算式为:

对数背景平均值:

对数标准离差:

对数异常下限:

计算实例如下:

表12

含量间隔(μg/g)

对数含量间隔(lgμg/g)

样品数统计

频数(f)

10~15

1.00~1.19

T

2

16—24

1.20~1.39

正正正正一

21

25~39

1.40~1.59

正正正正

20

40~62

1.60~1.79

正正一

11

63~99

1.80~1.99

F

表13

对数含量间隔(1gμg/g)

组中值XL(1gμg/g)

XL2

f

fXL

fXL2

1.00~1.19

1.1

1.21

2.2

2.42

1.3

1.69

2l

27.3

35.49

1.5

2.25

30.0

45.00

1.7

2.89

1l

18.7

31.79

1.80~1.99

1.9

3.61

5.7

10.83

合计∑

57

83.9

125.53

对数背景平均值:

其反对数,即背景平均值

当1:

5万化探普查区部署在异常区或矿区外围时,往往在频率分布中有一个单一的背景全域和一个异常全域交迭而出现双峰,或频率分布曲线呈不对称的正向偏斜,此时一般可利用众值m。

代替平均值,采用众值左方的频率分布曲线推算右方和其对称的另一半曲线的方法求得背景值。

其计算式为:

众值:

标准离差:

异常下限:

T=m0+2δ’

若按对数正态分布的计算式为:

对数众值:

=

式中:

I—组距;

X0—众值所在组起点值;

X—组中值;

X1—众值所在

组前一组组中值;

f1—众值所在组前一组频数;

f2—众值所在之组频数;

f3—众值所在组后一组之频数;

n’—众值m0左方样品总数。

计算实例(仍以表12和表13数据为例)。

对数标准离:

(1gμg/g)

T=1.381+2×

0.1223=1.6256(1gμg/g)=42.2(μg/g)

(2)测区面积较大(大于500km2)

或测区是在成矿区进行若干个1:

5万普查化探图幅的联测,地质情况较复杂,一般需要划分子区分别计算不同地质单元中的背景平均值和异常下限。

可以根据地质单元或地球化学单元(不同背景含量区)来划分子区,同时还要考虑地貌单元及分析偏倚综合确定。

无论用何种方法确定的异常下限值在异常圈定时仅作为参考值。

因为此值的确定是否正确还应根据它是否能客观地反映本测区内的矿产和矿化的分布特征而作适当修正。

1.2异常浓度分级(带)方法

一般可按异常下限值(T)的1、2、8倍(或1、2、4倍)划分三个浓度级(带)。

2.化探异常分类

2.1找矿意义分类按异常所处的地质环境、找矿意义和工业研究程度分四类:

(1)甲类异常:

矿异常,又可分为两个亚类:

甲1类异常:

据以发现了矿或扩大已知矿床规模者。

甲2类异常:

仅反映已知矿床者。

(2)乙类异常:

推断的矿异常或对解决其他地质问题有意义的异常,又可分为三个亚类:

乙1类异常:

反映已知矿化、矿体、矿床或对成矿有直接控制作用的地质体、地质构造,从异常特征分析还可能有新的重要发现者。

乙2类异常:

反映了可能含矿、控矿或对找矿有其它指示作用的地质体、地质构造,经进一步物化探工作可能找到矿的异常。

乙3类异常:

推断的矿致异常。

(3)丙类异常:

性质不明异常。

当进行较充分的物化探工作仍无法判明异常性质,或物化探工作不充分难以解释推断。

(4)丁类异常:

无意义异常。

有较充分资料认为目前对找矿无意义异常。

如地形、地貌或表生作用引起的干扰异常。

2.2按采样介质分类,有:

岩石异常、土壤异常、水系沉积物异常、水化学异常等。

2.3按引起异常的地质因素划分:

(1)矿异常,按成矿作用的范围,可分为矿带异常、矿田异常、矿床异常、矿体异常等;

根据异常相对于矿体的部位可分为矿上或前缘异常、近矿异常、矿下或尾部异常、侧向异常等;

根据异常的形成又可分为原生异常、次生异常和同生异常、后生异常。

(2)构造异常:

如断层、褶皱、断裂带、接触带引起的异常。

(3)岩体异常:

各种侵入岩、喷溢形成的岩体所引起的异常。

(4)岩性异常:

如地层或某种岩相建造引起的与岩性有关的异常。

(3)深部异常:

主要由地壳构造及岩石结构引起的异常

2.4按异常范围与强度(浓度)划分

(1)按异常范围(尺度)分为地球化学省、区域异常,不同级次的局部异常等。

(2)按相对于正常场或区域场的高低划分,如正异常、负异常,强异常、弱异常、低缓异常等。

3.化探异常优选及评价

3.1化探异常(指与矿或矿化体有关的矿致异常)的特点:

(1)信息的直接性或直观性:

有什么矿就会有什么异常。

如铜矿会出现Cu及与之有关的一套指示元素或组分的异常;

铅锌矿会出现Pb、Zn及有关指示元素或组分的异常等。

由地化图可直观发现和研究元素异常特征,如浓集中心、浓度分带、异常规模、形态、变化趋势等。

(2)组合和分带:

矿(化)体的地化异常是由一些或一系列指示元素或组分组成的,这是由矿(化)体的化学组成决定的;

这些元素或组分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浓度分带和组分分带,这种分带是成矿时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决定的。

根据指示元素或组分的组合和含量特征,可以判断引起异常的可能矿种和矿床类型;

判断矿(化)体的剥蚀程度;

进一步还可研究空间上矿产的成矿系列等问题。

(3)位置的相对性:

土壤或水系沉积物异常,相对异常源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与表生介质本身的位移和采样布局有关。

(4)表生作用带来的复杂性:

不同景观条件,表生地化作用会有很大差异,制约了元素在表生环境中的分散和富集。

因此只有在同一景观内,异常才有较好的可对比性。

3.2异常优选与评价准则:

(1)模式辨认:

通过模式辨认,将矿致异常与岩性异常、跟表生环境有关的异常、采样分析偏倚造成的异常、污染造成的异常区分开来。

(2)异常界限的划定:

比较明确地划定异常的界限,以便对异常的面积、强度等特征进行了解对比。

①地质地理情况简单、工作区面积不太大,可全区确定一个异常下限;

②地质地理情况复杂、工区面积较大,需分子区分别求得异常下限;

③把背景作为一个连续变化的地球化学面,分别根据每一点上的背景变化确定每个点上的异常下限,对异常进行圈定。

(3)异常评价准则:

①异常面积

②异常强度

③异常规模

④元素组合特征;

⑤元素分带特征;

⑥地球化学省或区域异常的存在;

⑦有利的地质环境;

⑧有意义的物探、重砂、遥感等异常;

⑨与已知有经济价值矿床之间的相似性。

3.3化探异常本身的评价参数

(1)异常面积—≥异常下限值的面积,是评价异常的重要参数;

(2)异常强度—异常面积内的各点异常值的平均值;

(3)异常规模—把异常面积与异常强度综合在一起的一个参数。

①面金属量(PS)其计算式为:

=(

)S

—面金属量(以km2百分率表示);

S—异常面积,km2。

—异常面积内的异常平均值,μg/g;

—背景平均值,μg/g;

②衬值×

面积(PS)为使含量级次不同的元素异常规模可以对比,异常规模(PS)也可用异常平均值和背景值(或异常下限)之比值和面积的乘积来度量。

T——异常下限值,μg/g。

(4)异常元素组合特征可判断异常源—矿床(田)类型。

例如:

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田)Cu.Ni.Co.Cr.Ag.B.Ba.Mo.I.F

②斑岩型铜矿(德兴铜钼矿)Cu.Mo.Ag.Pb.Zn.Mn.

③矽卡岩型铜矿As.Au.Ag.Cu.Mo.Pb.Zn

④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双旗山金矿)Au.Ag.Cu.Pb.Zn.Sb.Bi.S.As

⑤火山—次火山斑岩型铜金矿(紫金山矿田)Cu.Au.Ag.Mo.U.Pb.Zn

(5)异常元素组分分带特征可判断矿床(田)类型、矿床的剥蚀程度。

大矿往往和丰富的多种物质来源有关,使异常元素组合比较复杂。

但某些盲矿床造成的异常、贵金属矿床的异常的元素组分有时十分简单。

对于矿床或矿化类型可通过异常元素中具有面积或规模最大的几种元素组合来识别。

异常中面积或规模最大的元素往往是异常的主要成矿元素。

异常元素分带研究很多,例如:

斑岩型铜矿水平分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