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3641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在施工中,通过监控量测,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利用监控量测结果调整设计支护参数,指导施工,积累资料并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类比依据;

同时预测事故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1)了解围护结构和周围地层的变形情况,为施工日常管理提供信息,保证施工安全。

监测数据和成果是现场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判断工程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依据监测结果验证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调整施工参数,必要时采取辅助工程措施,以达到信息化施工之目的。

(2)通过对隧道支护结构的变位、应力监测,及时修改支护系统设计。

(3)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修订提供反馈信息。

(4)积累资料,以提高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支护结构的围岩压力分布受支护方式、支护结构刚度、施工过程和被支护围岩种类的影响,通常很复杂,现行设计分析理论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积累完整准确的地下工程开挖与支护监测结果,对于总结工程经验,完善设计分析理论是很有价值的。

2监测的主要技术依据

2.1执行的技术标准

⑴《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⑵《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⑶《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⑸《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⑹其它相关规范、强制性标准规定及地方标准;

2.2作业依据

⑴《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坪石至樟市段T10合同段(K87+747~K99+000)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T10.D1册》;

⑵《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坪石至樟市段T10合同段(K87+747~K99+000)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T2.D2册》;

⑶本工程有关的地质勘探资料;

3监测内容及方案实施

3.1监测项目

根据设计图纸精神,确定本标段监测内容和项目如表1。

表1长基岭、龙归隧道监测项目汇总表

区段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仪器

监测目的

1

地质及初期支护状态观察

肉眼、

数码相机等

观察和记录地质状况和支护状态

2

浅埋段地表沉降

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掌握隧道开挖对上方土体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

3

拱顶沉降

水准仪、收敛计

了解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支护结构变位规律

4

暗挖隧道水平收敛

5

仰拱隆起量测

了解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仰拱结构变位情况

3.2测点布设

测点布设包括监测控制点(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及监测点的布设方法。

3.2.1控制点的布设

(1)水准基点的埋设

沉降监测控制网可采用绝对高程系统或相对高程系统,本工程监测拟建设2~3座水准基点。

确定水准基点点位时,必须保证点位所在地地基坚实稳定、安全可靠,并利于标石长期保存与观测。

水准基点应尽可能远离工程施工影响范围。

(2)工作基点的埋设

工作基点应根据地层土质状况决定,一般采用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标石埋设在地表以下1.5~2.0米左右的深度。

本工程拟布设6~8座工作基点,分别位于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工作基点标石的顶面的中央为圆球状不锈钢的金属水准标志。

标志须安放正直,镶接牢固,其顶部应高出标石1~2cm。

详见图1。

图1沉降监测工作基点结构大样图

(3)基点的保护

标石埋设后,在点位四周砌筑规格不应小于1.5m×

1.5m×

1.0m的砖石护墙,并围绕标志砌筑内径为0.5m×

0.5m×

0.5m的砖石方井或园井,上加盖板,并设置醒目的保护指示牌,做好标记,以便于长期观测。

3.2.2主要监测点的埋设

(1)地表测点

地面监测点的埋设,应首先在地面开Φ100mm的孔,打入顶部磨成椭圆形的Φ22mm螺纹钢筋,然后在标志钢筋周围填入细砂夯实。

具体方法见地表点布设示意图2。

图2地表点布设示意图

(2)拱顶和收敛测点

拱顶和收敛测点的埋设:

在需要埋设测点的断面,将拱顶及收敛测点预先焊接在初支钢支撑上,随钢支撑的架设同步埋设。

拱顶及收敛一般埋设在同一断面,以利于各项测试结果的相互对应和综合分析。

暗挖隧道拱顶沉降采取水准仪、钢挂尺实施,隧道结构收敛采用专用坑道收敛计实施,施工中加强对测点的保护工作。

3.2.3布设原则和保护

(1)测点位置和数量应结合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综合考虑。

(2)为验证设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应布置在设计中的最不利位置和断面,如预测最大变形、最大内力处,为指导施工而设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以便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

(3)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采用仪器进行观测及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4)在实施多项测试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有机结合,力求使同一位置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以便找出其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5)测点在施工过程中若遭到破坏,应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以保证该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6)各预埋测点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撤换和破坏,并应建立量测点埋设的记录资料。

3.3监测项目的具体实施

3.3.1地面沉降监测

(1)监测范围:

每段洞口不少于1个监测横断面,隧道中间若有浅埋段,则也需布设监测横断面。

(2)监测方法:

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

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

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

地表监测基点为标准水准点(高程已知),监测时通过测得各测点与水准点(基点)的高程差ΔH,可得到各监测点的标准高程Δht,然后与上次测得高程进行比较,差值Δh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

即:

ΔHt(1,2)=Δht

(2)-Δht

(1)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

(3)监测仪器:

高精度水准仪,铟钢尺等。

(4)监测频率:

开挖面前大于30米,1次/2天;

开挖面前后小于30米,2次/1天;

开挖面后30米~80米,1次/2天;

开挖面后大于80米,1次/7天。

3.3.2拱顶和收敛监测

暗挖隧道全长均需进行拱顶及收敛监测。

(2)监测仪器及方法:

拱顶沉降采用水准仪、刚挂尺进行,结构收敛采用收敛计来进行。

(3)监测频率:

见表4。

3.3.3仰拱隆起监测

(1)监测范围:

在隧道仰拱施做地段。

(2)监测仪器:

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3)监测方法:

同地表监测方法。

4拟实施监测工程量汇总

本工程拟实施的监测工程量汇总如表2:

拟实施监测工程量汇总表2

测点埋设原则

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

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进行

地表沉降

每端洞口不少于一个监测横断面,断面测点15个。

Ⅴ级围岩每15~20米一个测点,Ⅳ级围岩每20~40米一个测点,Ⅲ级围岩每40~60米一个测点,Ⅱ级围岩每50~100米一个测点。

结构收敛

结构收敛埋设与拱顶测点断面一致,每断面1~3个测点。

仰拱隆起

仰拱隆起埋设与拱顶及收敛测点断面一致,每断面1个测点。

5监测网建立

监控量测系统首先建立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利用地面平面控制点做主控点,与监测网点组成平面监控网,其形式依据结构布设成轴线形;

其垂直位移监控网利用局部高程控制网做为一级控制点,与地表沉降等观测点组成地表高程位移监控网,同时将主控点高程引测至洞内,并埋设水准基点(并定期复测),与结构监测点组成洞内高程控制网。

主控点埋设坚固、稳定,监控点可埋设在原状土层中,并加设保护装置。

6监测控制标准及警戒值

6.1控制标准及警戒值

在信息化施工中,监测后应及时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监测对象的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指导施工。

在施工中,以表3的三级管理制度作为监测管理方式进行动态管理。

取监测控制标准的2/3作为警戒值,将允许位移值和警戒值之间称为警戒范围,实测值如在此范围,则需商讨和采取施工对策,预防最终位移值超限;

警戒值和基准值之间成为注意范围,当实测值在基准值以下时,说明围岩是稳定和安全的。

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则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此时应密切监视围岩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

表3变形管理表

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

施工状态

U0<Un/3

可正常施工

Un/3≤U0≤2Un/3

应注意,并加强监测

U0>2Un/3

应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

注:

U0—实测位移值;

Un—允许位移值;

Un的取值,即监测控制标准。

根据上述监测管理基准,可选择监测频率:

一般在Ⅲ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适当放大一些;

在Ⅱ级管理阶段则应注意加密监测次数;

在Ⅰ级管理阶则应密切关注,加强监测,监测频率可达到1~2次/天或更多。

监测控制标准应由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及业主根据工程情况共同确定。

6.2量测频率

各项目的监测时间根据工程进程确定。

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加密观测次数。

当有事故征兆时,进行连续监测。

各监测项目量测频率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而定,一般按下表4进行。

各量测项目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周结束,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位移长时间不能稳定时,延长量测时间。

表4监控量测项目及频率

项目

量测时间间隔

0~18米

18~36米

36米~90米

90米以上

围岩及支护状态观察

掌子面每次开挖后进行,已施工地段喷砼、锚杆、钢架1次/天

拱顶下沉

1~2次/天

1次/天

1次/2天

1次/周

水平收敛

同拱顶下沉一致

0~15天

16天~1个月

1~3个月

3个月以上

1~2次/周

1~3次/月

7监测资料的分析、预测及信息反馈

本标段监控量测资料均用计算机配专业技术软件进行自动化初步分析、处理。

根据实测数据分析、绘制各种表格及曲线图,当曲线趋于平衡时推算出最终值,并提示结构物的安全性。

监测人员按时向施工监理、设计单位提交监控量测周报和月报,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