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烛之武退秦师传》教学设计2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3442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烛之武退秦师传》教学设计2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烛之武退秦师传》教学设计2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烛之武退秦师传》教学设计2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烛之武退秦师传》教学设计2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烛之武退秦师传》教学设计2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烛之武退秦师传》教学设计2套Word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烛之武退秦师传》教学设计2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烛之武退秦师传》教学设计2套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烛之武退秦师传》教学设计2套Word格式.docx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补充背景(见课件):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郑得罪的是晋国,那秦国为何也要出兵呢?

(1)秦晋之好(见课件)文中有体现秦晋交好的句子吗?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

(2)为从中获利,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

指名翻译此段,及时纠错

首段短短25字交代了什么?

范读一遍。

秦晋围郑原因及军事部署。

形势危急,郑国君臣有何反应?

请一生读一遍,要读出人物的心态。

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郑伯请烛之武,烛之武终于应允。

(临危受命)

翻译: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取独)(做)

(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现在处于危急关头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啊。

(形做动,处于危急关头)

人物分析:

(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他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

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

所以说他是狡猾的一只狐(佚之狐)!

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

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让学生分析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嫉妒、红眼病。

(2)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

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

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起用人才。

烛之武开始时为何要推辞?

(实则抱怨委屈、怀才不遇)

(3)关于烛之武

书上的记载:

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

“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

“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

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

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

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

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曹操有句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的主要缘由。

但在国家危亡关头,烛之武还是答应出使秦国,从这可以看到:

烛之武的闪光处——深明大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林则徐)。

教师阐述:

几十年一直是怀才不遇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

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并灌注了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

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拓展:

烛之武这么能干,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如:

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毛遂自荐)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

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

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

“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

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

(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那么文章主体部分就重点写了烛之武退秦的过程和结果,齐读一遍。

请4位同学依次翻译一下(见课本分界处)及时勘误

想想看,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退兵?

让学生先讨论再发言,教师就此归纳

(1)亡郑危秦(…邻…君…)}地理

(2)舍郑利秦(…共其乏困)

(3)晋言无信(许君…朝夕)历史

(4)晋贪无厌(既又若将)逻辑

烛之武从四个层面分三个角度来游说秦伯:

先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指明亡郑的利害关系,只会对晋有利,反而对秦有害;

同时指明舍郑对秦有利的一面,因为秦是冲着利益而来,所以先谈利害。

接着从历史的角度,挑拨秦晋关系,指出晋的言而无信的事实,引发秦伯的反思。

最后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在指明晋贪得无厌的事实后,推理亡郑后,必然向西扩张,危害秦国,让秦伯权衡利弊。

尤其关键的是烛之武自始至终都是站在秦的立场上来分析的,这样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自然能说服成功。

行文至此,烛之武的形象完整的刻画出来了,那么大家准备一下,谈谈烛之武是怎样一个形象?

试作分析。

烛之武是一个集义、勇、智于一身的爱国谋士形象。

从佚之狐的推荐看,侧面反映他在郑国是无人能及的高人。

他直到暮年还未被重用,虽有满腹牢骚,但国难当前,不计个人恩怨,慨然赴命,表现他的义;

临危受命,夜縋而出,只身赴虎狼之秦,直面陈词,表现他的勇;

面对秦伯,多方分析,巧妙游说,终退秦师,解郑之危,表现他的智。

从侧面到正面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的高大形象。

文章至此,应该可以结束,为何还要第四段?

在第三段末尾我用四个字“晋亦去之”不是更简洁了吗?

齐读四段。

这样就首尾呼应,故事情节完整,同时继续写烛之武游说成功的影响力,还在短小篇幅中刻画了晋文公的形象。

最后请大家将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词和特殊句归纳整理出来

一、通假字:

(见课件)

无能为也已(通“矣”)共其乏困(通“供”)

秦伯说(“悦”)失其所与,不知(通“智”)

二、重点词:

公从之(听从)辞曰(推辞)

是寡人之过也(这)敢以烦执事(怎敢、岂敢、不敢)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何厌之有(满足)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亦去之(离开)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而,承接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作为)

三、活用词:

且贰于楚也(数作动,有二心,从属二主)晋军函陵(名作动,驻军)

今急而求子(形作动,处于危急关头)夜缒而出(名作状,在夜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共其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越国以鄙远(名作意动,以…为边邑,把…当做边邑;

形作名,远地,远方国家)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作动,变得雄厚,变得薄弱)

朝济而夕设版焉(名作状)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作名,恩惠)

既东封郑(名作状,在东边;

名作意动,把…当疆界,以…为边界)

若不阙秦(使动,使…削减)与郑人盟(名作动,结盟)

四、古今词:

子(尊称男子,今指晚辈)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宴客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用物)夫人(那人,今称妻子)

五、特殊句式:

(1)介宾短语(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有益于君

(2)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何厌,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3)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辞曰

(烛之武)许之敢以(之)烦执事

(4)判断句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烛之武退秦师传》教学设计2套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