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壤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土壤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土壤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表至60cm范围内有灰化层的土壤。
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的漂灰土、灰化土。
1、地理分布
灰土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呈纬向绵延展布,其中包括欧洲的挪威、瑞典、芬兰、波兰和前苏联欧洲部分,亚洲的西伯利亚,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中北部都有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高原的高山、亚高山垂直带中。
2、成土条件
(1)气候
灰土分布在寒温带湿润气候区,其南界大致与北纬50°
线相当,气候的特点是冬长而寒冷,气温的季节变化很大,降雨集中在夏季。
(2)植被
灰化土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如云杉属、冷杉属、松属、落叶松属等。
在欧亚大陆,西欧的森林成分比较单纯,以云杉和松林构成单一的景观,向东则由西伯利亚松、云杉、落叶松、矮小的西伯利亚松等替代。
在北美针叶林比较复杂。
在我国,大兴安岭北端的针叶林区,以杜鹃、落叶松或樟子松为主,西南高山,亚高山地带则以杜鹃、冷杉及云杉为主。
(3)地形,母质
灰土分布区的地形多为山地和丘陵或平原,
3、成土过程
(1)有机质积累:
针叶林残落物丰富。
(2)物质淋溶与淀积-灰化层形成
灰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碳酸盐分解淋溶阶段氢离子进入矿质土层,首先与土壤中的碳酸盐发生作用,引起钙、镁等盐基的分解,形成富里酸钙和富里酸镁,随水淋溶到下层;
第二阶段,代换性盐基分解淋溶阶段当碳酸盐分解淋溶后,富里酸继续与土壤矿物质中的代换性盐基相互作用,并使粘粒不断分散和淋溶;
第三阶段,铁、铝、锰分解淋溶阶段在冷湿嫌气条件下,铁、锰被还原为Fe++、Mn++并与下渗的腐殖酸形成络合物而发生淋溶,在腐殖质层之下,土壤颜色逐渐变浅。
酸性淋溶的结果,表层细颗粒被淋溶造成土壤质地逐渐变粗,在铁锰不断还原淋溶的同时,并析出非晶质粉末状的二氧化硅,形成白色灰化淋溶层。
(3)淀积层的形成
从灰化层下淋的富里酸钙、镁、铁、锰等盐类和少部分无机酸的盐类以及铁、铝、硅酸胶体等到了下层,由于酸性溶液受到愈来愈丰富的盐基的中和而使盐类淀积.形成红棕色或红褐色的淀积层,甚至形成铁磐或粘磐层。
4、主要性状
(1)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灰化淀积层是灰化土的诊断层。
(2)形态特征
灰化土剖面分异明显,土体构型为O-Ah-E-Bsh-C型。
(3)理化性质
表层有机质含量高,可达400g/1000g,向下锐减。
腐殖质组成中以富里酸为主。
土壤呈酸性反应,pH常低于5.5或5.0。
阳离子交换量低;
盐基饱和度低,一般低于29%。
整个剖面中各种氧化物均有明显的流失,铁、铝有明显的淋溶淀积。
粘粒含量从表层向下增高,淀积层粘粒含量有些可为灰化层的两倍。
5、利用与改良
世界上灰土分布区大多为天然林地,作为森林、牧地、干草地(haylend)和种植农作物。
二、淋溶土
淋溶土是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粘粒移淀,土表至125cm范围内有粘化层的土壤。
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暗棕壤、白浆土、黄棕壤、棕壤、褐土。
淋溶土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
从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北纬60°
到南美洲和非洲的赤道附近。
我国自寒温带向南到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有分布。
发育在温带、暖温带以至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8℃年降水量为600~1800毫米,夏季降水占年降水量70~80%,干燥度小于1。
自然植被以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草甸和草甸沼泽类型的草本植物为主。
暗棕壤——分布于(中)温带针阔混交林地带,林下灌木和草木繁茂。
棕壤——分布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主要树种为辽东栎、蒙古栎和赤松,原生植被多已破坏,目前多为次生夏绿阔叶林,部分为针叶树等。
黄棕壤——分布于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
以槭属、栎属的乔木为代表。
白浆土——属非地带性土壤,多同暗棕壤、棕壤与黄棕壤构成复区分布,主要是草甸和草甸沼泽类型的草本植物,以喜湿性的落叶松、白桦、水曲柳为最常见。
褐土――自然植被为常绿硬叶林、灌丛和森林草原,我国褐土地带的植被为中生夏绿阔叶林与灌丛,常见的有栎属、榆、械等,杂生树种有油松、侧柏等,灌丛则由酸枣、荆条、黄栌等组成。
(3)地形、母质
淋溶土分布区的地形多为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和盆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地。
成土母质为残积物、坡积物、第四纪沉积物。
暗棕壤-多为中山、低山和丘陵,成土母质主要为残积物、坡积物和一部分第四纪湖积冲积物。
棕壤-主要为低山丘陵,母质为残积物、坡积物和部分黄土性物质。
黄棕壤-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区,成土母质为不同时期的沉积岩、花岗片麻岩、玄武岩和第四纪沉积物,在丘陵区以下蜀黄土为主。
白浆土-主要处于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谷地、山前台地以及部分熔岩台地,母质多为河-湖相沉积物。
褐土-多为各种碳酸盐母质;
本土纲成土过程主要包括粘化积淀过程和腐殖质累积过程。
(1)粘化迁积淀过程
淋溶土分布的地区,在温暖多雨季节,原生矿物分解强,土壤中的易溶性盐类和碳酸盐均遭到淋失,原生矿物分解的结果,形成粘土矿物,这些粘土矿物,一部分就地残积于土体层,成为残积粘化作用,另一部分粘粒随着季节性水分的变化,向下淋溶,在心土层淀积起来。
在粘粒形成的同时,铁、锰逐渐释放,被释放出来的亚铁化合物氧化而淀积,以棕色胶膜形态包被于土粒或结构体表面,土体呈棕色。
(2)腐殖质的累积过程
自然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草甸和草甸-沼泽类型的草本植物为主,腐殖质累积显著。
棕壤:
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凋落物中灰分物质丰富,可以中和有机酸,使土壤溶液近中性反应。
黄棕壤:
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混交林,降水量和温度较高,有机质分解和合成作用较强烈,地表可见薄层而不连续的凋落物层,也可见腐殖质层。
白浆土以草甸植被为主,每年残留于土壤中的有机质较多,冬季寒冷漫长,土壤微生物活动弱,有机物质得不到充分的分解,而以半分解有机质的形态累积于土壤中,形成了深厚的腐殖质层,一般厚度为10—20厘米。
草根盘结如毡垫状,表层以下根量骤减,表层根量可占总根量的80%以上。
活性胡敏酸的含量亦较高。
淋溶土的特征是具有淡色表层或暗色表层,粘化层。
淋溶土的土体构型为O-Ah-Bt-C型。
淋溶土的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的组成差异较大,无石灰反应,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高,淋溶土的粘粒含量高。
5分
类
暗棕壤——分布于(中)温带针阔混交林地带。
1)分布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坡、小型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其次分布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带中。
2)成土条件年均温-1到5度,积温为2000—3000度,年降雨量600—1100毫米,冬季冻结深度为1—2.5米,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3)形成过程:
腐殖质积累作用、较强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O层较厚,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组成,可见白色菌丝体;
A1层为暗棕黑色,厚10—2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可达20%,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
B层呈棕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
剖面呈微酸性反应,pH为6.5左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为主;
硅铝率在3以上,交换量可达30cmol/kg土,盐基饱和度50%—70%。
1)分布
地处暖温带湿润地区,纵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也出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中,在秦岭、燕山、伏牛山、吕梁山、太行山等一些山脉的垂直中有棕壤的分布。
2)形成条件
气候:
暖温带气候下形成,这一地区的特点是:
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在5—16℃,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1200mm。
植被:
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树种主要是辽东栎蒙古栎,针叶林有油松、赤松等。
母岩:
除石灰岩以外任何母质。
3)形成过程
淋溶作用:
在下渗水的不断作用下,石灰已经完全淋洗,剖面盐基呈不饱和状态;
粘化过程:
包括粘粒的形成和粘粒的淋洗积聚,粘土矿物已处脱钾阶段,铁、铝在B层中有累积的趋势;
棕化过程:
原生矿物的风化释放出铁,生成针铁矿使剖面成棕色,部分腐殖质酸下移也使剖面呈棕色。
在森林植被下,
O层多由当年的凋落物组成,在阔叶林下仅见于雨季前存在;
A1层为棕黑色腐殖质层,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腐殖质含量高;
B层呈棕色至鲜棕色,团快状结构,动物活动强烈;
剖面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pH为6—7,无碳酸钙反应
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蛭石、蒙脱石等为主的2:
1型粘土矿物
硅铝率在2.7—3之间,交换量可达30cmol/kg土
褐土-在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山地和丘陵,垂直分布于棕壤带之下。
1)分布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土耳其、中亚和非洲北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墨西哥西部、智利中部以及澳大利亚西南角和阿德雷德地区。
在我国,分布于华北平原、汾河谷地、关中盆地、冀北山地、晋中和晋南山地以及鲁中山地。
2)成土条件
年均温在11—14℃,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700mm。
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
主要成土母质为含碳酸钙的母质。
(1)碳酸钙移动,可分为钙积型、淋溶钙积型和淋溶型。
(2)粘化作用
褐土的剖面构型为Ah—B—BC—C型。
O层很薄,凋落物分解快;
A1层暗褐色,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
B层呈褐色,粘化作用明显,质地较粘,结构体面具胶膜,为粘粒淀积形成,核状结构,动物活动频繁;
Bca灰黄色至灰褐色,为钙积层,具白色的碳酸盐粉末或假菌丝,且呈层状分布。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剖面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为7—8;
剖面具碳酸钙反应;
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而蛭石、蒙脱石较少;
硅铝率>
3,盐基呈饱和状态;
粘粒在B层含量最高。
褐土分为下列亚类:
(1)褐土表层一般无CaCO3反应,或弱CaCO3反应,其B层或B层以下有CaCO3假菌丝,全剖面CaCO3含量相差不大。
(2)石灰性褐土剖面淋溶作用很弱,属于干旱型,全剖面CaCO3反应强烈,多发育在富含碳酸盐的母质上。
(3)淋溶褐土多分布于褐土与棕壤过渡区,淋溶作用较强,剖面中无CaCO3反应,或仅C层具有CaCO3反应,pH6.5—7.5。
(4)潮褐土分布在地势较低或地下水位较高处,底层有锈纹锈斑,甚至有少量砂姜,表层开始有CaCO3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
(5)燥褐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川西北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上游,海拔800—2600米的山地垂直带内,向下与燥红土过渡。
(6)暗褐土分布地区同于燥褐土,仅海拔高至2600—3600米。
表层腐殖质增多为30—70克每千克,呈暗褐色,在粘化B层下有CaCO3积聚。
三、富铁土
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