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2217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docx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docx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

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2、什么是知觉?

有什么特点?

知觉选择性取决于哪些因素?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即对客观事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

知觉影响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以知觉为基础。

特点:

(1)知觉的选择性:

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

(2)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3)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体。

(4)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知觉选择性取决于哪些因素:

影响直接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如鲜艳的颜色,醒目的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觉。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二者反差越大,愈容易被识别。

对象的组合方式:

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例如:

(1)兴趣人们常常把知觉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而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被排除在知觉之外。

(2)需要与动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们动机的事物,常常被人们当作知觉对象。

(3)个性特征人们的个性、气质、性格特征都会对知觉产生影响,例如多血质的人群对事物感知速度快,而抑郁质的人群则对事物感知细致入微(4)经验内行与外行对事物感知的深度有很大的差别。

(5)环境与文化不同环境与文化背景,即使感知的同类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评价。

3、什么是社会知觉?

与知觉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

定义:

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

在组织行为学中,它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基础。

关系与区别:

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基础,社会知觉是知觉的一部分。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不仅仅停留在知觉的表面上,而会深化产生归因问题。

4、什么是归因?

简述凯利和韦纳成功与失败归因理论的基本要点。

定义:

指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或行为来推测人的内在动机,意图和属性。

正确的归因是了解人、分析人的行为的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凯利:

心理学家凯利把知觉和被知觉者的心理和行为放在同一系统中分析,归因结果比较客观全面。

其基本观点是:

归因的三个基本要素:

内因(知觉者本人的特点),外因(知觉对象的特点),情景因素(环境)。

归因判断的三个标准:

即一贯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韦纳: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属于可控因素的能力、努力,和属于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机遇。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观评价其成果。

5、常见的社会知觉偏见有哪些?

第一印象作用(首因效应):

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存在认知上的惰性,所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

晕轮效应(以点盖面):

人们往往用一些明显的品质和特点,去掩盖其他品质和特征,以致影响对知觉对象本质的了解全面正确评价,产生偏见性。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最近或者说最后所得到的印象最为深刻难忘,往往会改变人的看法。

定型作用(社会刻板印象)和投射作用:

即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自己所设定的知觉标准评估他人,对人群进行分类,形成固定形象。

对比效应:

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觉产生失真现象。

6、什么是能力?

能力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能?

定义:

指人们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性因素。

成因:

天资(遗传因素)包括智力天资和体力天资

学习(后天因素)包括培训和经验

需具备:

技术能力,人际能力,管理能力

7、什么是态度?

构成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什么?

定义:

态度是指个体对社会事物所特有的心理倾向。

包括判断、评价和行为倾向。

它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成分:

认知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

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情感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如喜欢、讨厌、羡慕、追求、支持、回避等)它是态度形成的核心。

意向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

它是态度的重要外部表现。

8、什么是价值观?

哪些因素影响职工的满意度?

定义:

价值观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社会信念和价值系统。

包括内容和强度两个维度(如追求平等、自尊、刺激、享乐、舒适、友谊等)。

价值观强烈影响职工的态度与行为,它是了解职工态度与动机的基础。

当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一致时,则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因素:

大量调查事实证明,态度影响职工的满意度,是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具体来说,职工满意度受下述因素的影响:

心理挑战性工作:

即提供员工发挥能力与作用的机会。

特别是中等强度的挑战性工作,对人最有利。

公平报酬:

分配制度和晋升制度公正明确。

不仅仅是绝对所得,还包括职工公平的感觉。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包括物理环境(如工作场所的安全、舒适、较少的干扰等)和社会环境。

融洽的同事关系:

包括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友好与善解人意的主管。

工作与人格性匹配:

能使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技能得到充分施展。

9、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是什么?

如何正确运用宣传手段改变人的态度?

因素:

(1)态度本身的特性,包括:

A.态度形成时间的长短,稳定性和持久性。

B.态度的协调性: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人们总是寻求认知和感情的一致性,从而保持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协调。

因此,当个体认知因素和感情因素不一致时,就能提供一个改变态度的良机。

C.态度形成中感情因素及其极端程度

(2)个体的心理因素:

如智力因素、气质因素、年龄与性别特点、自我防范心理的强弱等。

(3)与群体的关系:

群体对人的行为有规范作用,既能起到维护和保护自身利益的作用,又能为人的态度改变施加压力和影响。

(4)切身利益的影响:

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人们态度的改变。

宣传:

宣传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宣传效果的好坏在人们态度改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整个宣传过程中,信息发布者,传递过程,以及信息接收者需要有机配合。

(1)宣传者(信息传递者)个性特征(品格、能力、仪表、风度、形象等)

v权威作用(是否是专家或名人)

v组织与表达能力

v与被宣传者之间的关系(心理距离大小)

(2)宣传过程

A.宣传方式:

有效运用口头的、文字的、形象化宣传;

v单面与双面、正面与反面的宣传;

v交替运用宣传中情绪与理智因素

v宣传的真实感和恐惧感

B.运用“自己人”和名片效应

3)接收者(被宣传者)利益的相关性

v人格特征和心理因素所在群体所持的态度与强烈程度

10、什么是群体的规范作用与从众行为?

以上两种作用对人的行为可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定义:

群体规范是指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的活动目的,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它有以下特征:

它是在暗示、模仿、顺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致性,规范不同于规章,更强调自律与默契。

群体规范对群体有维护性功能。

从众行为是指由于群体规范的影响,当个体行为与群体发生矛盾时,就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迫使人们产生顺从群体的行为。

所谓压力,来自四个方面,即:

理智、舆论、感情、暴力的压力。

影响:

社会助长作用:

对群体的有效管理能产生协调效应,特别是对于从事简单的、熟练的、体力性的劳动,助长作用尤为突出。

即体现在:

满足心理需要,增长勇气信心,消除单调疲劳,强化个体行为。

社会抑制作用:

于工作性质不同,个人的人格和情绪不同,环境不同,一些复杂性的工作,群体反而起到反面的作用与影响,即表现为:

增加紧张情绪,干扰正常思路;引导失误发生,降低行为效率。

11、什么是群体的内聚力?

影响内聚力的因素是什么?

定义:

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或者说,群体成员对其所在群体的向心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群体与其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A.自身的素质与影响力

B.领导作风(民主式、专制式、放任式)与行为特征

(2)成员的同质性:

即目标、价值、信仰、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一致性)

(3)信息的交流方式和渠道,奖励方式

(4)外部的威胁程度

(5)规模与地位,加入群体的难度

(6)空间与时间上的接近程度

12、什么是群体的冲突?

群体冲突和组织绩效是什么关系?

解决冲突的办法是什么?

定义:

冲突是指个人、群体、组织之间所发生的具有对抗性质的互相交往的行为。

群体的冲突包括群体内和群体之间的冲突。

关系:

A.建设性冲突——处理得当,可以明辨是非,促进组织的改革与创新,带来积极的后果。

B.破坏性冲突——矛盾加剧,造成组织的混乱,给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

如图所示:

办法:

◆竞争方式:

坚持斗争,维护己方利益,寸步不让,一般认为自己完全正确,道义上,实力上占有绝对优势时,采用此种方式。

回避型方式:

化掩盖和退出冲突,不激化双方矛盾,不满足任何一方的利益。

一般在认为冲突本身是枝节问题,或者认为彻底解决冲突会造成严重破坏时使用。

体谅型方式:

忍让为怀,息事宁人,不坚持自身的利益,当自身确有不正确之处,和谐和稳定更有价值时,可以采用这种解决方法。

合作型方式:

满足双方利益,相互吸引对方合理化的建议,强调建设型的处理方式方法。

当冲突和矛盾有利于工作的改进和开展时,通过协商和仲裁方法能够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此法。

妥协型方式:

采用中庸的解决方法,双方都做出一定的让步,当双方势均力敌,忽悠过时的情况下采用。

如图:

13、什么是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影响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定义:

指社会人群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确立的人与人之间心里与行为上的各种关系。

因素:

1似性因素指目标、个性、兴趣、爱好、信仰、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一致性。

2.需要互补因素:

与人之间心理和利益上的相互满足。

3.交往的频率因素

4.空间因素(距离的远近)

5.能力与特长因素:

具有良好能力与特长,又能保持谦虚和求实精神的人,常常受到人们称赞,在人际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6.仪表因素:

仪表与风度是人际交往重要吸引力之一。

14、团队与群体有什么不同?

如何建立高绩效的团队?

不同:

1性质不同。

群体显示中性特征,团队,显示积极向上的协同效应

2目标与成果不同。

群体成员之间显信息共享的关系,群体绩效≤个人绩效之和。

团队,突出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团队绩效>个人绩效之和

3.责任不同。

群体,突出个体化。

团队,个体、团队共同承担责任。

4.技能不同。

群体突出个体技能与差异化。

团队相互补充,显示团体优势

高效率:

1.适当的规模,一般以12人为宜。

2.能力与角色设计,要突出多样性,能力角色互补能力,可包括技术专长型(工匠型),决策技能型(管理型)与人际关系技能型(协调型)。

角色:

理想的团队包括九种角色。

即创造者—革新者;探索者—倡导者;评价者—开发者;推动者—组织者;控制者—核查者;支持者—维护者;汇报者—建议者;联络者。

3.目标设计

(1)目标要有挑战性和可接受性(各个层次的职工均能胜任)。

(2)目标的具体性,可行性与可衡性

4.领导与结构:

有高素质的领导者和完善的结构系统(分工和制度上的保证)。

5.技校评估和奖励体系:

立以群体为基础的绩效评估体系,利润分享,同时避免社会惰化。

6.培养相互信任的精神。

相互信任区分为5个维度,即正直(可信赖),能力,一贯(可靠,行为可以预测),忠实,开放(愿意同他人分享信息)。

其中前两个维度在培养信任精神方面尤其可靠。

15、简述传统的组织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与现代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