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杏南中学1011学年高二地理月考 文 新人教版会员独享Word下载.docx
《福建省厦门市杏南中学1011学年高二地理月考 文 新人教版会员独享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杏南中学1011学年高二地理月考 文 新人教版会员独享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②农业大发展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③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网,使耕地分散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推广,但由于水稻单产很高,使其商品率高,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④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一直是限制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因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长江三角洲粮食生产商品率较东北地区低是因为
①水网稠密,耕地破碎,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②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③农业投入不足④土壤条件较差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
除地表外,遥感能探测一定深度的海底和冰层。
微波遥感还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据此回答6-7题
6.以上材料说明遥感技术
A.探测范围大B.用途广C.受地面条件限制少D.手段多,获得的信息量大
7.在阴雨天气中,对地物的分辨率较高的是
A.飞机可见光遥感B.卫星可见光遥感C.飞机微波遥感D.卫星微波遥感
8.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①遥感②地理信息系统③全球定位系统④互联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
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回答9--10题。
9.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10.对l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11.如果将GIS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A.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分析、预测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定灭火方案
B.用来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灭火所用的大致时问
C.用来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
D.用来分析、判断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
12.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
A.受地面条件限制少B.测量范围大
C.手段多,获得的信息量大D.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
13.形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原因是
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4.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的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15.下列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②山地丘陵区裸露的地表不利于风沙活动
③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④气候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
回答16—17题。
16.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国土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17.西部地区沙化面积超过1600万公顷,占全国的9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地区草原面积广阔B.西部地区毁林开荒严重
C.西部地区水蚀严重D.西部地区鼠害严重
图3—2—1是某地区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沙坡头地区防治沙漠化采用的工程措施主要是
A.沙地飞播B.草方格沙障
C.小流域综合治理D.植树造林
19.图中的铁路线是
A.京包线B.南昆线C.宝成线D.包兰线
在干旱荒漠地区和草原地区,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
图3—2—2是井的密度及其分布对牧场的影响示意图,读图完成20—21题
图3-2-2
20.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
其原因可能是
A.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21.在乙地区,该地区大面积土地沙化的原因是
A.沙尘暴频度增加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人口和牲畜增加,大规模掘井以满足人畜用水需要D.生物生产能力降低
22.雨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
A.生物残体分解快B.植物生长速度慢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D.群落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
23.有关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B.热带雨林蒸发、蒸腾的水分数量有限,对全球水循环、水平衡影响不大
C.亚马孙热带雨林每年释放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
D.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是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
24.目前,北京的一些山区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把原先的薪炭林改为水源涵养林。
这样做的主要意义在于
①增加北京市的水果产量②构建北京市的生态屏障
③减少当地的水土流失④满足北京市的木材需求
25.分析下列材料,叙述正确的有
在8000年前,地球上大约有61亿公顷森林,近1/2的陆地被森林覆盖。
目前,地球上仅存在约39亿公顷的森林和12亿公顷的稀疏林。
被破坏的世界森林面积估计每年在1000万公顷以上。
许多著名的“森林之国”,如泰国已名存实亡。
早在1977年,泰国已从木材出口国变为木材进口国,泰国呵呖高原葱郁的森林已不复存在,裸露出了砖红色的土壤,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①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②世界上的森林面积没有什么变化
③世界上森林面积减少造成了全球气候的变化
④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减少,使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下表是我国20世纪下半叶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资料,根据表中资料回答26--27题。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26.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B.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D.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27.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草地,扩大耕地,发展种植业
C.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D.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图·
卷一3—8是我国西北某绿洲农业示意图,读图回答28---29题。
28.该地区此类农业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其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B.太阳辐射强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
29.该类农业区面临的国土整治问题最有可能是
A.水土流失问题B.荒漠化的防治C酸性土壤的改良D.流域的综合整治
30.为防治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在我国沙漠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建设的林业生态工程是
A.“三北”防护林B.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
C.东南沿海海防林D.西南岩溶地区生态林
答题卷
第Ⅰ卷答题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第Ⅱ卷(非选择题70分)
31.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图3—1
—4是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地理区域
气候条件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耕作制度
主要农作物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2)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商业、:
工业及城市发展影响显著。
①长江三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②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二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3)长江三角洲开发早期,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该地利用发达的水系发展成著名的“鱼米之乡”,这说明()。
A.区域地理环境决定区域发展
B.区域发展受区域地理环境影响有限
C.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随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
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32.图3—2—6中甲图是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示意图,乙图是农作侵入牧区的影响
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1)自清初以来,图中我国农牧界线向方向推进,主要原因是
和
(2)图中农牧过渡带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在毫米和毫米之间,属于旱作和草原牧区的过渡地区。
由乙图可见该地区荒漠化加剧的原因是
(3)请设计一幅退耕还牧的影响示意图.说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3.图3—2—8是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根据图示,说说迁移农业的过程。
(2)评价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
34.下表是我国北方某地区1965年和l975年的统计资料,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965
1975
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