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与高血压Word文档格式.docx
《炎症与高血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炎症与高血压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粘附分子如P_selectin)(P_选择素)与sICAM_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_1)[5~7]。
同样,在高血压前期(收缩压120~139mmHg)和舒张压80~90mmHg)患者与理想血压组比较,有较高的血浆CRP、TNF_α、amyloid_A(淀粉样蛋白_A)、homocystine(高胱氨酸)和白细胞计数[8]。
高血压患者的血浆可溶性CD40配基水平和血小板CD40/CD40L表达水平升高[9]。
以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存在低度慢性炎症状态(lower_gratechronicinflammatorycondition),但不能阐明炎症促使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还是由于血压升高的结果。
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提示炎症可能发生在高血压之前,是高血压的一个独立的预测因素。
Engstrom[10]观察1796名无高血压的健康男子,其血压与5项炎症指标的关系;
发现经过年,发生高血压或血压升高者与基础时炎症指标升高的项目数有关。
有三项炎症指标升高者与无炎症指标升高者比较,其收缩压及脉压差均有显着性增高。
Sesso[11]在一组20525名45岁以上健康女性(Women‘sHealthStudy)平均随访年,其中5365例发生血压升高者,血浆CRP水平也增高。
经校正其它危险因素后,血浆CRP水平五分位分组显示,CRP水平最高组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是最低组的倍。
Niskanen[12]对379例中年血压正常男子随访11年共发生高血压124例(33%),其中hsCRP≥3mg/L高血压发生率是<1mg/L的倍,经校正有关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后,这种差异仍然存在。
近年来,认为炎症与高血压是具有高危CVD的共存现象,特别是在代谢综合征患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常合并存在血浆炎症标志物(CRP)的增高,其机理仍不是很清楚。
Grundy[13]认为炎症与代谢紊乱构筑血管疾患的发生。
某些高血压可能源于代谢性炎症(metaflammation)的血管损害。
UngerThomas(ISH2006)在题为“高血压是一个炎症性疾病”的报告中提出
(1)高血压血管炎症有证据吗
(2)炎症如何引起高血压血管病变(3)谁是主使者(4)血管炎症能将高血压、AS(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瘤联系起来吗
2炎症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联系
Bataillard[14]用二氧化硅降低Lyon高血压鼠的单核细胞免疫活性,可防止其血压升高。
McCarron等[15]在自发性高血压鼠用LPS(脂多糖)或促炎症因子诱导,可增加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性。
Dorffol等[16]观察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周围血单核细胞具有促炎症活性,在AngⅡ(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分泌IL1β及一些炎症因子,用ARB(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氯沙坦治后可防其发生。
在动物实验,几种高血压模型中可以见到其血管和靶器官如肾、心血管等,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而用AngⅡ抑制剂可防其产生或减少巨噬细胞的浸润[17]。
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理的研究方面近年来取得重大进展,这对炎症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供探讨
(1)原发性高血压周围阻力血管显示正肥厚型重构(eutrophicremodeling),血管的周径和内径均减少,中层/腔比例增大,而中层切面积与匹配正常血压者无差异。
这种小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并无肥厚或增生,只是沿狭小的内径再排列分布;
同时伴有细胞外基质沉积(extracellularmatrixdeposition)增加。
这种平滑肌细胞的重构(restructure)可导致血管收缩或周围细胞的凋亡(apoptosis),增加向内生长,也可能是平滑肌细胞向内移动再分布的结果。
Schiffrin[18]报道这种小血管重构在原发性高血压Ⅰ期患者均存在,而且出现在内皮功能损害(≈60%)、左室肥厚(≈45%)之前,是高血压患者首先出现的靶器官损害;
并指出:
阻力血管的重构是出现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之前,还是血压升高的后果,还未确定。
炎症可以激活RAS(肾素_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血管重构和高血压。
AngⅡ对血管壁有明显促炎作用,包括产生活性氧、炎性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
AngⅡ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FκB途径,启动炎症因子的表达[19]。
在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各组均显示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增加,而这种亚临床的慢性炎症大都是在高血压发生前已存在。
Brasier等[20]提出AngⅡ、IL_6、CRP和血管紧张素原之间的反馈循环理论:
认为炎症血管局部产生AngⅡ刺激产生IL_6,后者引起肝脏合成更多的血管紧张素原,在活化的血管RAS作用下生成AngⅡ,一经促发后产生放大效应。
AngⅡ并可氧化脂质,进一步加重血管损害和发生肥厚性血管重构(hypertrophicremodeling)。
(2)炎症细胞因子可增加信使细胞因子如IL_6的表达,将局部炎症信号传导到肝脏,使急性期蛋白如CRP合成增多。
实验研究发现[21],CRP不仅是高血压和AS的一种标志物,其本身可降低内皮细胞eNOS(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NO(一氧化氮)的合成,或直接降低NO生物活性,减少PGI2(前列环素2)的生成,诱发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上调AngⅡ受体与增加PAI_1(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_1)的表达。
并观察到CRP及其它细胞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chemokine)可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和合成,从而对血管壁重构起到直接作用[22]。
(3)有关动脉硬度与高血压的关系[23],在一组中年人群,用颈动脉超声方法,经过6年观察,发现动脉硬度增加1标准差,发生高血压危险性增加15%。
Dernellis和Panaretou[24]也证实以大血管超声测定其硬度和脉波速度(PWV)改变,在血压升高前就已经发生,炎症分子(CRP、IL_6和TNFα)水平增加。
Franklin[25]评述:
高血压与动脉硬度的因果关系是双向性的,而由于交感兴奋和迷走降低引起心率增速,可以导致动脉硬度增加和高血压;
也可由摄盐增多,动脉壁增厚,血管内皮细胞改变以及AngⅡ受体上调致动脉硬度增加。
在糖耐量损害,发生Ⅱ型糖尿病和/或高血压之前就有动脉硬度增加,炎症倾向可能是其原因。
也可以有遗传基因影响,白细胞端粒间距(telomerelength)缩短者(一种生物年龄的指标),可以有脉压增宽和PWV增加。
因此,他认为动脉硬度增加预测发生高血压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患高血压有很多原因,是一种镶嵌机制(mosaicmechanism)。
NO在调节大血管硬度以及高血压与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同时,自主神经系统,RAS和细胞因子的瀑布样作用与NO和NOS之间的平衡,决定着内皮功能,动脉扩张度(硬度)和血压水平。
(4)在肾血管和肾小管间质结构改变的SHR(自发性高血压鼠),其血压升高之前已见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在小管间质中浸润,并用NFκB(核因子κB)抑制剂PDTC(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预先处理,可防止其血压升高;
并有NFκB活力和ICAM_1、MCP_1表达的抑制[26]。
Johnson[27]认为微小型获得性肾损害(subtleacquiredrenalinjury)的高血压,虽然导致肾小管间质炎症反应的原因有不同,但在肾间质发生免疫细胞浸润和氧化应激所致炎症反应,可能是发生发展高血压的病理基础,并认为是具有盐敏感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个共同机制。
(5)原发性高血压同时存在HIS(高胰岛素血症)、IR(胰岛素抵抗)、糖和脂质代谢异常的亚型,称为代谢性高血压(metabolichypertension)[28]。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改善,肥胖(内脏性)、高血糖、高血脂的发生率近年来明显增加;
高血压的发生也大幅度的上升。
大量研究证明高血糖、高血脂可直接损害血管内皮,抑制NOS,减少NO生成和利用,产生多种炎症因子和活性氧,导致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29]。
代谢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
根据IDF对MS定义,肥胖(内脏性)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这是由于脂肪组织中有大量巨噬细胞募集,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如IL_6、TNFα,IR和脂肪肝。
过度内脏脂肪也可高度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易引起高血压和心率增快。
病态脂肪组织分泌大量瘦素(leptin),通过视丘下POMC(阿黑皮素原)/黑皮质素,下丘脑外侧区MC3/4R(黑皮质素3/4受体)输出,激活交感、抑制迷走,对心、肾作用而发生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并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30]。
(6)细胞核受体活化物:
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_activatedreceptorPPARs)与血压调节和血管炎症有关,在动物实验中可下调主动脉的炎症反应,在人体可减少血清炎症标志物[31];
PPARα激动剂能明显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减轻大鼠血管紧张素诱导的高血压,在调节脂质代谢和脂肪细胞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对调节炎症的发生和AS的形成,有重要的抗炎症作用[32]。
3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炎症机制
血管炎症的特征是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在内皮下聚集,产生趋化因子,增加粘附因子的表达,促使VSMC(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外基质的生成和降介失衡。
炎症在血管重构的作用受到重视[4]。
早期在SHR研究,发现单核/巨噬细胞在血管内的浸润;
通过这些“原发性(primary)”免疫系统的改变,对血管壁和/或肾脏产生炎症反应,导致高血压的发生[33]。
后又报告高血压本身或其它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如AngⅡ),可导致白细胞(巨噬细胞)在组织浸润和/或激活、释放细胞因子、氧自由基或其它炎性物质[34]。
Ohki等[35]发现人单核细胞在压力改变下,IL8和IEX_1(即刻早期基因)表达增加。
Hilgers[36]认为机械应激如高血压本身对血管存在“继发性(secondary)”炎症反应。
由AngⅡ诱导的高血压,其肾脏巨噬细胞浸润更为明显,治疗干预后显着减少而器官得到保护。
这种“继发性”免疫炎症反应一旦开始,将使血压持续上升,血管重构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因此,炎症是连接高血压和冠心病及其它靶器官损害的纽带。
盐敏感性高血压,多数可能是微小型获得性肾损害,导致肾小管间质炎症反应,肾组织早期出现单核、巨噬细胞浸润;
由盐抵抗转而为盐敏感性高血压[37]。
代谢性炎症更是由营养物和代谢过剩触发炎症,其分子及信号通道相似于传统(低度)的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与代谢调节是高度整合(integration),其稳态机制(homeostasis)的失衡将发生代谢性炎症[38],导致一些慢性疾患如肥胖、脂质异常、脂肪肝、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发生和聚集。
综上所述,目前尚无足够依据证明炎症是高血压的原发因素,低度炎症是血管重构的主使者(player),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单核/巨噬细胞在组织浸润,多数是一种“继发性”的事件,可由代谢、应力(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