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6659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水》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秋水》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秋水》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秋水》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水》教案.doc

《《秋水》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水》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水》教案.doc

《秋水》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2、理解《秋水》的寓意。

3、在理解文意和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2、在理解文意和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技术:

PPT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它用来讽刺见识短浅而盲目自大的人,“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我们不能对井底之蛙讲大海的事情,因为它根本没有见到过大海。

任何人的见识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应该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大家知道吗?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的千古名篇《秋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正选自《秋水》一文,节选的是它的第一节。

(板书课题、作者)。

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他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人们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庄子思想复杂,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都顺应自然“安时处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给老百姓定下许多规矩。

但他也能辨证地分析问题,能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其积极意义。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

现仅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庄周梦蝶、庖丁解牛”等都出自《庄子》,庄子总是想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来讲述道理。

当然这也形成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

  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背诵课文,注意生字读音及句内停顿。

三、整体把握、感知

1、教师范背

2、学生自读,划出翻译过程中不容易解释的字词句,提问

3、互相答疑

四、分层分析课文

先请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用幻灯展示三个问题(用原文回答),听朗读时找答案: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明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学生翻译。

教师点明重点字词: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河”,古义:

多专指黄河;今义:

泛指一切河流

“泾”通“径”

“涘”,水边

“焉”语气助词

“以……为”,认为

教师:

这几句中我们看到河伯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

喜。

是因为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板书)

教师:

为了更好的体会这种感情,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齐声朗读一遍。

试着背诵。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学生解释。

学生找重点,教师补充。

前两个“而”:

表修饰;后一个“而”:

表顺接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至于”,古义:

到达;今义:

表示另提一事

“东面”,古今异义,古义:

面向东面;今义:

东边

“端”事物的一头,尽头

“面目”,古义:

面部;今义:

多指面貌

“望洋”仰视的样子

成语“望洋兴叹”,不是望着大海发出感慨,而是在伟大事物的面前感慨自己的渺小;现在比喻做一件事情而力量不足,感到无可奈何。

所以“望球兴叹”这种词语是不符合造词规则的。

齐声复述。

试着背诵。

教师:

这一段河伯由前面的“喜”转变为“叹”,河伯叹了什么呢,我们往下看。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学生翻译,圈划重点。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否定句和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要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联系“何厌之有”,“何陋之有”,“何后之有”

“少”、“轻”,形容词活用如动词,“以……为少”,“以……为轻”)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不是……就)

“殆”,危险

“大方”,古义:

大道理,引申为专家,内行;今义:

对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成语:

贻笑大方

理解“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的意思:

这句话是这篇课文中最难理解的,庄子到底想说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仲尼和伯夷,仲尼是孔子的字,伯夷是商代的义士,当年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时,伯夷认为这种做法是不仁义的,就拒绝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被后人称为义士,孔子和伯夷是儒家的典范人物,被儒家后学成为圣人。

但是,我们一开始介绍过,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家的圣人不是那么必恭必敬,甚至还有些轻视——这也能反映出战国末年儒道两大学派之争。

下面我们逐句的分析,在分析中,始终要结合庄子对儒家的态度。

“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见闻是少的,认为伯夷的道义是轻微的,起初我还不相信。

在这一句中,河伯的意思是什么呢?

很显然,他认为伯夷、仲尼很了不起,他不认同那些对伯夷、仲尼表示轻视的言论。

但是,当河伯见到了北海的广阔无边的时候,他的观念却转变了。

在这里,庄子省略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呢?

“吾今信之”——现在我相信了。

河伯最初认为仲尼的见闻广博,伯夷的道义厚重,现在见到了大海的广阔,感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原来仲尼的见闻、伯夷的道义,也不过如此。

所以,他十分感谢海神若,如果我不到您这里来,就危险了,就会被大方之家耻笑。

在这里,大方之家指的是什么呢?

如果同学们将来有机会通读《庄子》的话,就会知道,大方之家指的是《庄子》这本书中的一些理想人格。

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先分层,有助于大家记忆。

叹:

引用野语、仲尼伯夷、贻笑大方

齐声复述。

试着背诵。

五、了解文章体裁,讨论寓意所在:

以上,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字词和结构,你从《秋水》这一课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秋水》寓意:

一个人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一经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1.人贵有自知之明(不盲目自信)

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有鉴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