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管桩控制要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5989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制管桩控制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预制管桩控制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预制管桩控制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预制管桩控制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预制管桩控制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制管桩控制要点.docx

《预制管桩控制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制管桩控制要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制管桩控制要点.docx

预制管桩控制要点

混凝土预制桩的构造及材料质量控制要点

1.构造要求

混凝土预制桩的构造要求包括:

(1) 混凝土预制桩的截面边长不应小于200 mm ;

(2) 混凝土预制桩的桩身配筋应按吊运、打桩及桩在建筑物中受力等条件

计算确定:

(3) 混凝土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 %;如采用静压法沉桩时,

其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4 %;

(4) 主筋直径不宜小于Φ14 m m ,打入桩桩顶(2 ~3)d 长度范围内箍

筋应加密,并应设置钢筋网片;

(5) 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采用静压法沉桩时,可适当

降低,但不宜低于C20 。

应注意的是,由于大多数压桩机均采用液压夹持机构

施压,桩身混凝土强度太低则会将桩身夹坏,因此除在顶端加压或小截面静压

桩外,其余混凝土预制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也不宜低于C30 ;

(6) 预制桩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30mm ;

(7) 预制桩的分节长度应根据施工条件及运输条件确定,接头不宜超过两

个;

(8) 预制桩的桩尖可将主筋合拢焊接在桩尖辅助钢筋上,如图所示。

在密

实砂和碎石类土中,可在桩尖处包以钢板桩靴,加强桩尖。

 

混凝土预制桩

2.材料要求

制桩所用的骨料、水泥、水、外加剂等材料的要求应符合国家有关混凝土

结构工程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制桩的混凝土,除小截面静压桩外,一般不宜低于C30 。

混凝土必须严格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并严格按照确定的实验室配合比调整为施工配

合比进行称量和搅拌。

施工时,对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在与桩身相同条件下养

护的试块,每一工作班不得少于一组。

水泥进场时,应有质量保证书,现场应对其品种、出厂日期等进行验收;

为防止水泥和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水化反应而使强度降低,水泥的保存期不宜超

过三个月,否则应进行强度检验。

原材料使用前均应抽样送至有关单位检验,

合格后方可使用。

特别应注意,水泥的安定性必须化验,当安定性不合格时,

这批水泥只能报废。

粗骨料应选用强度较高、粒径在5 ~40 m m 级配良好的碎石或卵石,并注

意泥砂含量不能过大。

如采用锤击法施工,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截面最小尺

寸的1/4 ,同时不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 。

细骨料应优先选用洁净的河砂,

并以中粗砂为宜。

用搅拌机械拌制的混凝土,其坍落度不应过大。

钢筋的品种和质量,以及钢板、电焊条等辅助材料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

国标的有关规定。

钢材进场时,应有出厂质量证明或实验报告单;钢筋的形状、

尺寸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

钢筋表面要洁净,没有损伤。

对于钢筋

表面的油渍、漆污和铁锈,必须在使用前清除干净,对带有片状或颗粒状老锈

的钢筋不得使用。

 

混凝土预制桩制作、吊运质量控制要点

1、制作程序

制作场地压实平整→场地地坪作三七灰土或浇筑混凝土→支模→绑扎钢筋

骨架、安装吊环→浇筑混凝土→养护至30 %强度拆模→支间隔头模板、刷隔离

剂、绑钢筋→浇筑间隔桩混凝土→同法间隔重叠制作其他各层桩→ 养护至70

%强度起吊→达100 %强度后运输、堆放。

2.制作方法

(1) 基本要求预制桩的制作应根据工程条件(土层分布、持力层埋深)

和施工条件(打桩架高度和起吊运输能力) 来确定分节长度,避免桩尖接近持

力层或桩尖处于硬持力层中时接桩。

每根桩的接头数不应超过两个,尽可能采

用两段接桩,不应多于三段,现场预制方桩单节长度一般不应超过25 m ,节长

规格一般以二至三个规格为宜,规格太多,模板配置和钢筋骨架加工较麻烦。

(2) 场地要求预制场地必须平整坚实,并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在一些新

填土或软土地区,必须填碎石或中粗砂并进行夯实,以避免地坪不均匀沉降而

造成桩身弯曲。

(3) 模板要求现场预制桩身的模板大都采用工具式木模板或钢模板,模

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立模时必须保证桩身和桩尖部分的形状、

尺寸和相对位置正确,尤其要注意桩尖位置与桩身纵轴线对准,以避免沉桩时

将桩打歪。

模板接缝应严密,不得漏浆。

现场一般采用密排浇筑法制作方桩。

桩头部分使用钢模堵头板,并与两侧

模板相互垂直,桩与桩间用塑料薄膜、油毡、水泥袋或刷废机油、滑石粉隔离

剂隔开,相邻桩或上层桩的施工要待下层或邻桩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30 %

后方可进行。

桩身模板的安装要平直,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支撑要牢固。

保证桩顶平面与桩身轴线垂直,在模板安装时应严格注意顶端模板与桩身模板

的方正,两者应用螺栓紧固,并用方角尺认真检查。

固定在模板上的预留孔洞

及预埋件要保证数量和位置的准确,安装必须牢固。

叠浇时,重叠层数一般不

宜超过四层。

(4) 钢筋骨架的要求在制作混凝土预制桩的钢筋骨架时,钢筋应严格保

证位置的正确,桩尖对准纵轴线。

钢筋骨架的主筋应尽量采用整条者,尽可能

减少接头,如接头不可避免,应采用对焊或电弧焊,主筋接头配置在同一截面

内的数量不得超过50 % (受拉筋);相邻两根主筋接头截面的距离应大于

35dg (主筋直径),并不小于500 mm ,桩顶1m 范围内不应有接头。

对于每一

个接头,要严格保证焊接质量,必须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

1) 钢筋骨架的运输,应保证移动过程中不产生过大变形。

吊装入模

时,应保证钢筋骨架的位置正确。

预制桩桩头部分的构造要求较高,桩头一定

范围的箍筋要加密;在桩顶约250m m 范围需增设3 ~4 层钢筋网片,且第一层

钢筋网片要作90°弯曲向桩身方向延伸30cm 左右,主筋上端以伸至最上一层网

片以下为宜,与钢筋网片边成“Ⅱ” 形,以便更好地接受和传递桩锤的冲击力,

避免桩锤下落时主筋受力而向外鼓张,引起混凝土剥落,且主筋不应与桩头预

埋件及横向钢筋焊接。

钢筋骨架入模时应在骨架底部及两侧各绑扎上一定数量

的混凝土小垫块,并将其垫好扶正以保证钢筋骨架位置的正确,保护层厚度一

致。

桩身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般为30 m m 。

2) 设置吊环的桩,吊环应采用Ⅰ级钢筋制作,严禁使用冷加工钢筋。

吊环沿桩长方向的位置由设计而定,但应埋设在中间主筋的两侧,使桩在起吊

时不致发生侧向倾斜。

吊环锚脚埋入混凝土内不得少于30 倍吊环直径,且必须

与桩内主筋扎牢。

3) 桩尖中心线,即桩尖导向钢筋应和桩身中心轴线重合,使桩尖在

打桩时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避免打桩时桩身发生倾斜或扭曲而使桩头混凝土

局部受击而破碎,因此桩尖钢模应与桩身钢模连接牢固,同时在桩尖处另加一

块钢板固定,并在正交两个方向作中心线的校验。

待预制桩的模板及钢筋安装

完毕后,要按照设计图样及施工规范进行检查,并作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合

格后方可浇筑桩身混凝土

(5) 桩身混凝土的要求浇筑桩身混凝土,应从桩顶开始向桩尖方向连续浇

筑,混凝土的浇筑顺序不当,如从桩尖向桩顶浇筑或从中间向两端浇筑,则在

振捣过程中,浆水向前淌,会造成桩顶或两端砂浆积聚过多,强度偏低,一经

锤击极易破碎。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严禁中断,如发生中断,应在前段混凝土凝

结之前将余段混凝土浇筑完毕。

在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

撑、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发现有变形、位移和漏浆时,应马上停止浇筑,

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后才能继续进行浇筑。

在浇筑混凝土时,

应填好施工记录。

在降雨雪时,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必须浇筑时,应采用有

效措施,保证混凝土质量。

1) 为了检验混凝土成桩后的质量,应留置与桩身混凝土同一配合比并

在相同养护条件下养护的混凝土试块,试块的数量对于每一工作班不得少于一

组。

2) 对浇筑完毕的桩身混凝土一般应在浇筑后12h 内,在露出的桩身表

面覆盖草袋或麻袋并浇水养护。

浇水养护时间,对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

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 ;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

14d 。

浇水次数应能保护混凝土处于润湿状态;混凝土的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

水相同。

当气温低于5 ℃时,不得浇水。

3) 模板的拆除时间应根据施工特点及混凝土所达到的强度来确定。

果设计无特殊要求时,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拆下的模板及其配件,应将表

面的灰浆、污垢清除干净,并维护整理,防止变形,以供重复使用。

4) 制作桩顶螺纹孔时,通常采用预埋螺杆的方法,当桩身混凝土浇筑

完毕,根据气温及水泥凝结时间,在混凝土初凝时(约浇筑后2h) 慢慢转动一

下螺杆但不拔出,在初凝与终凝之间的适当时候(约浇筑后6h) 可将螺杆旋出

3.质量要求与验收

在制作混凝土预制桩时,应保证桩顶平整,桩身质量可靠,不然容易在沉

桩中将桩打歪或打偏。

此外,桩的制作质量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桩的表面应平整、密实,掉角深度不应超过10 mm ,且局部蜂窝和掉

角的缺损总面积不得超过桩表面积的0.5 %,并不得过分集中;

(2) 由于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裂缝,深度不得超过20 mm ,宽度不得大于

0.25 mm ;横向裂缝长度不得超过桩断面边长的一半;

(3) 桩顶和桩尖不得有蜂窝、麻面、裂缝和掉角。

桩身上应标明编号、制

作日期和吊点位置(有吊环者除外)。

验收应在制作地点进行。

在检查前,不

得修补桩身上的蜂窝、裂缝、掉角及其他缺陷。

验收时应具备下列资料:

1) 桩的结构图;

2) 材料检验记录;

3) 钢筋及预埋件等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 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

5) 养护方法的说明;

6) 桩的检查记录等

4.吊运

(1) 桩的起吊当方桩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 %时方可起吊。

起吊时应

采取相应措施,保持平稳,保护桩身质量。

1) 现场密排多层重叠法制作的预制方桩,起吊前应将桩与邻桩分离,

因为桩与桩之间粘接力较大,分离桩身的工作要仔细,以免桩身受损。

2) 桩起吊时,应设专职指挥员,做到安全平稳,特别是超过20m 的

长桩或长细比超过50 的桩,起吊时不平稳易将桩身折裂。

吊点位置和数量符合

设计规定。

一般情况下,单节桩长在17 m 以内可采用两点吊,18 ~30m 的可

采用三点吊,30m 以上的应用四点吊。

当吊点少于或等于三个时,其位置应按

正负弯矩相等的原则计算确定,当吊点多于三个时,其位置应按反力相等的原

则计算确定。

常用几种吊点合理位置如图1 所示。

(2) 桩的运输和堆放预制桩运输时的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 %。

长桩

输可采用平板拖车、平台挂车或汽车后挂小炮车运输;短桩运输亦可采用载重

汽车,现场运输较近,也可采用轻轨平板车运输,如图2 所示,或在桩下设托

板并垫以滚筒运输,用卷场机拖动桩身前进。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打桩顺序和

速度边打边运,减少二次搬运。

水上运输一般采用驳船,所运的桩大多是水工

码头所用的长或超长的预应力空心方桩,单节或出厂前驳接长度为30 ~60m ,

运到施工场地后就直接供打桩船打桩施工。

 

图1  预制方桩吊点位置

(a) 单点吊;(b) 两点吊;(c) 三点吊;(d) 四点吊

 

图 2  预制桩轻轨平板运输示意图

1) 陆路运输时,桩的支承点应按设计吊钩位置或接近设计吊钩位置叠放

平稳并垫实,支撑或绑扎牢固,以防止运输中晃动或滑落;采用单点吊的短桩,

运输时也应按两点吊的要求设置两个支承;多点吊的桩装在驳船运输时,可设

置与吊点数相同的支承,但支承垫木的顶面应在同一水平面上;长桩采用挂车

或炮车运输时,桩不宜设活动支座,行车应平稳,掌握好行驶速度,防止任何

碰撞和冲击。

2) 预制方桩运到施工现场,包括现场预制的桩,都应该进行外观复查,

检查在运输过程中桩身是否磕伤、掉角、露筋、开裂或断裂,如不符合要求,

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会同设计单位共同研究解决。

制作方应提供质量合格证,施

工方应根据具体规定进行验收,断裂的桩严禁使用。

 

图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