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5786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docx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docx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

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

1.目的

1.1为使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公司实行生产、设备、检修、备件采购、人员统一规划的全员生产维修(以下简称TMP)的设备管理模式,凡参与生产过程的生产、设备员工,必须切实做到文明操作、正确使用、精心维护、严格管理设备,检修方应提高检修质量,采购方应确保物料供应,销售方应了解设备的性能和能力,人力资源部门应培训高素质人才。

各方严格履行各自应承担的责任,确保设备保持良好状态,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1.2为深入开展公司TPM工作,规范设备维护方与生产方的责任与义务,特在公司《基础设施管理程序》的基础上,制订TPM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本管理程序适用公司各车间、部室的设备使用与运行管理。

3.管理职责

3.1生产设备部负责公司全部生产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3.1.1车间、部室与生产设备部签订生产与维护的分工协议,协商确定双方承担设备维护的具体项目和内容。

(以下为大略分工,须多方协调讨论)

3.1.2生产操作人员负有使用好、维护好设备的直接责任,要根据维护分工协议,承担设备的清扫、紧固、调整、给油脂、小修理等日常点检业务。

在停机检修(特别是大修)期间,生产操作人员应主动协同维修人员承担部分力所能及的设备清扫、刷油漆等维护工作,主动为设备检修创造条件。

3.1.3专职点检员要通过点检及倾向管理,准确分析掌握设备的技术状态,监视其劣化倾向,发现设备有失效倾向(隐患)时,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登录。

(主要问题是人员落实及组织体系)

3.2由设备部统一规划后交机修车间(如何确定机修车间与生产车间的关系?

)实施运行维护保障业务的人员(下简称运保人员)职责:

3.2.1负责设备的运行点检及日常维护工作,并做好运行点检实绩的记录(或登录)、统计与分析工作。

3.2.2负责中夜班设备异常与故障的及时处理;若不能处理时,应配合各生产单位及时呼叫点检、抢修保驾人员到场,提供故障的相关信息并协助点检员处理故障,并做好相关记录。

3.2.3根据设备状态和物料使用情况,向点检员提出检修项目和物料使用立项、请购的建议,并协助点检员做好设备的检修工作。

3.2.4配合点检员做好物料的盘库工作,并承担部分机旁专用工器具的保管及使用记录工作。

3.2.5负有所管辖电气和油料的安全、整洁、保卫等管理职能,对电气和油料的消耗材料或备件负有保管责任

4.设备的使用、维护要求(管理流程见附件一)

4.1设备的使用要求

4.1.1生产操作人员必须按岗位的要求,切实做到用好设备、管好设备、保养好设备以及会使用、会维护、会点检、会紧急处理简易故障。

4.1.2使用设备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4.1.2.1不准拼设备,严禁超压、超速、超载、超温等超负荷、超设计能力运行。

4.1.2.2不准乱开、乱拆、乱装、乱割、乱焊。

4.1.2.3不准随意改动整定值,严禁取消安全保护装置。

4.1.2.4不准在无润滑状态下运行。

4.1.2.5不准未持有“岗位操作证”的人员操作设备。

4.1.2.6不准上岗考试不合格的人员上岗操作及独立从事维护工作。

4.1.3相关规程、标准

4.1.3.1设备使用和运行维护过程依据设备技术标准和设备作业标准。

(如何确定?

4.1.3.2新设备启用前必须对设备进行编号,建立设备操作规程、设备技术规程。

4.1.3.3生产设备部负责按设备编号规则编制设备编码并建立相应设备档案。

4.1.3.4各级人员均须严格执行各类规程、标准和制度。

4.2设备的维护要求

4.2.1设备的环境管理

4.1.1.1明确设备环境管理的责任,各部门必须把设备环境管理责任落实到工序、班组及个人。

4.2.1.2设备环境管理的内容

4.2.1.2.1设备环境应无垃圾、无积尘、无积水、无油垢。

4.2.1.2.2设置安全标记。

4.2.1.2.3各种设施及管道涂色鲜明,易于识别。

4.2.1.2.4场地平整,物品堆放整齐。

4.2.1.3积极开展推进“5S”活动。

4.2.1.3.1整理-将工作场所任何东西区分为有必要与不必要,把二者明确、严格地区分开来,并将不必要的东西尽快处理掉。

目的在于:

腾出并活用空间;防止误用、误送;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4.2.1.3.2整顿-把留下来的必要的东西依规定的位置分门别类排列好,明确数量,进行有效的标识。

目的在于:

是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消除找寻物品的时间;营造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

4.2.1.3.3清扫-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

目的在于:

培养全员讲卫生的习惯,创造一个干净、清爽的工作环境。

4.2.1.3.4清洁-通过制度化和定期检查,维持上述3S成果。

4.2.1.3.5素养-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

目的在于:

培养具有良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员工,营造团队精神。

4.2.2设备的日常点检工作。

生产操作人员的日常点检是设备点检的基础,通常主要在设备运转状态下进行,靠五感对设备进行短时间的外观点检,及时发现各种异常现象,以防止或避免设备在劣化状态下工作,其主要内容是:

4.1.2.1设备点检,即依靠五感(视、听、嗅、味、触)进行检查。

4.2.2.2小修理,即螺栓、定位片(块)、销及油封等的更换,以及其他小零件的更换及修理。

4.2.2.3调整、紧固,即弹簧、皮带、螺栓等松弛的调整和紧固,制动器、限位器、液压装置的调整及其他机器的简单调整。

4.2.2.4清扫,即地沟、工作台(床)、作业区地面等的清扫,各种设备的非解体拆卸清扫(应包括设备电气控制柜)。

4.2.2.5给油脂,根据生产与设备的维护分工协议,对需给油部位进行给油、加脂,以及对各给油部位和给油效果的检查及油脂的更换。

4.2.2.6排水,即排除储气罐、三联件、管道过滤器、设备气包中的积水,以及各设备中的无用积水。

4.2.2.7各项点检内容的检查结果必须做好记录,特别要注意与生产产品质量直接相关的设备的状态(包括功能、精度),协助专职点检员掌握设备劣化倾向。

4.2.2.8生产操作人员在操作、点检或交接班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在操作点检本上做好记录,若处理有困难时,应及时联络专职点检员,发生故障停机时,必须填写《设备故障报修单》。

由专职点检员处理,或由专职点检员委托检修人员处理。

4.2.3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

运维人员(和运保人员有区别)的运行维护工作是确保设备状态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应做好:

4.2.3.1携带规定的工器具上岗点检。

4.2.3.2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当班所发生的设备异常或故障信息应认真记录在有关台帐中,交接班记录应做到字迹清晰、突出重点、内容简明扼要。

4.2.3.3设备发生故障后,当生产岗位操作人员呼叫时,设备运行维护人员应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故障排除,不得推诿;对一时难以排除的故障,应及时通报专职点检员。

4.2.3.4设备发生故障时应逐级通报,保持信息的畅通。

夜间或节假日发生设备故障,其信息应及时向上级通报

4.2.4设备的清扫

4.2.4.1对设备的清扫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设备的外表清扫工作由生产操作人员负责,设备内部的清扫工作由检修人员根据专职点检人员提出委托按计划进行。

4.2.5设备的紧固

4.2.5.1设备的各部螺丝(栓)要经常保持紧固状态,为防止松动必须定期检查和紧固。

设备内部螺丝(栓)的紧固工作一般都纳入检修计划,平时容易松动的螺丝(栓)列为日常点检项目,并根据分工协议,由责任方随时发现随时紧固。

4.2.6设备的润滑

4.2.6.1为保持设备在正常润滑状态下运行,必须加强润滑工作,凡需润滑的设备都必须严格执行给油脂标准。

4.2.6.2可人工或手动加油的设备,生产操作人员应按分工协议规定进行加油。

4.2.6.3凡自动加油或一次性加油的设备,由专职点检人员自行加油或委托检修人员按计划定期补油或更换油脂。

4.2.6.4生产或设备人员在点检中发现有漏油时要及时处理。

4.2.6.5要严格油质管理,防止杂物混入。

使用的油脂必须有合格证明,不准弄错牌号,加油用器具要妥善管理,保持清洁。

4.2.7安全装置的检查、校正试验

4.2.7.1对设备上的安全防护、行程控制等装置,必须严加监护检查,及时校验。

责任分工的原则是按分工协议,谁点检,谁负责;如责任者不能承担时,可委托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

4.2.8设备的防腐(须进一步完善且保证执行)

4.2.8.1安装在地下的设备,必须保持排水设施的良好和畅通。

4.2.8.2做好设备本体及钢结构件、管道等的防腐工作。

5.设备技术状态的管理

5.1设备的技术状态分为有效状态和失效状态,按设备技术状态评定表进行评定。

凡附表中任一项技术状态失效,该设备即被视为不正常或不完善设备。

对存在失效状态的设备,应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消除失效因素,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并恢复其有效性,对关键设备的失效要及时组织抢修。

5.2当设备处于严重失效状态时,专职点检人员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或向上级部门提出改善建议或申请,有责任提出停止使用的建议。

5.3生产设备部对处在失效状态的设备要及时组织抢修,对存在隐患和有失效倾向的设备,要作为重点工作,积极制定改善措施方案和改善计划,争取设备按预期要求转为有效状态,避免长期失效。

6.设备使用、运行维护的检查

各车间(部室)牵头组织,生产设备部相关人员参加对本区域内设备自查,自查内容包括:

6.1TPM执行情况。

6.2设备基础保养执行情况。

6.3设备失效原因和纠正措施的落实。

6.4设备改善措施方案。

7.TPM推进体系计划(如何在组织及人员方面落实)。

7.1根据公司的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编制TPM积分考评细则(如何保证现阶段的可执行性),报公司审批并组织实施;

7.2组织(哪个部门)完善并实施TPM培训计划,包括对生产操作人员进行设备管理、维护知识的培训等,向员工宣传TPM管理思想,增强员工设备管理意识。

8.TPM工作检查。

8.1每月组织TPM工作检查,根据TPM考评细则进行评价。

8.2对TPM典型事例进行专题分析。

8.3根据检查结果及其它有关信息,提出相关整改。

9.附件

9.1附件一:

设备使用、维护流程图

9.2附件二:

设备技术状态评定表

9.3附件三:

TPM推进体系网络图

9.4附件四:

TPM考评细则(可视情况单独修改、下发)

 

附件一:

设备使用、运行维护管理流程

设备部

生产车间

设备部通过计划委托机修

设备部通过计划委托主体检修队伍

生产方

设备方

运维人员

附件二:

设备技术状态评定表

序号

项目

有效

失效

失效状态标准

1

对生产有无影响

无影响

有影响

⑴因设备原因,使产量低于设计能力5%;

⑵因设备原因,影响主要品种一项;

⑶因设备原因,使产品质量不合格率超过规定的5%。

2

设备运行参数,如功率、压力、速度、振动、温度是否超过规定

符合

不符合

⑴设备输出能力低于额定值;

⑵温度、压力、速度等参数与出厂规定标准或公司设备技术部门核定标准不符;

 

3

有无威胁设备、人身安全或影响主要零部件性能的隐患缺陷

⑴安全装置或自动控制装置失灵;

⑵主要零部件脱焊、裂纹、严重腐蚀;

⑶设备不加油、油路堵塞、油质不净超过规定标准或油品不符或存在严重跑、冒、滴、漏现象。

4

对设备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工作条件是否正常

正常

不正常

⑴长期不清扫、不点检,设备积渣、积料、积污、积酸等严重;

⑵环境不符合规定,不适宜设备运行。

5

主要能源消耗指标是否超过规定

未超过

已超过

超过定值1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