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483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辽宁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辽宁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辽宁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辽宁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

《辽宁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docx

辽宁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

辽宁省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请将下面词语用正楷或行楷写在田字格里,做到正确、美观

博学 远志  明德  至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林初盛,漫山的茶树吐绿,纤毫未染,通透(深邃/深沉)。

一条条茶带随着山势蜿蜒,层层叠叠的曲线间,采茶人似天女散花,看似随意,却又是那样和谐自然,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

她们的脸被太阳晒得通红,手被叶汁染得乌黑,但她们把脆亮的歌声留在了茶山上:

“温泉泡开绿春蕊,翩翩起舞香万家。

淡淡茗香醉远客,细啜轻品道味佳。

”歌声如溪水般清澈透亮,荡人心魄。

清明前后,晴雨交替,山坡上(积蓄/储蓄)了一冬养分的茶芽,(焕发/散发)活力。

大自然馈赠的阳光和雨露,就封存在这-枚枚圆润饱满的茶芽里。

2.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曲(qǔ)线       纤(xiān)毫未染

B.蜿(wán)蜒     荡人心魄(pò)

C.圆润(rùn)      翩(piān)翩起舞

D.馈(guì)赠      细啜(chuò)轻品

3.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沉  积蓄  散发

B.深邃  储蓄  焕发

C.深沉  储蓄  散发

D.深邃  积蓄  焕发

二、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

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

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术,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

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

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

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的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在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

刘墉不慌不忙的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

丁香花,白头千头万头。

呵呵,这个白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

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哪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

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的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

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

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的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

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

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

我眼巴巴的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及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

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

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

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隔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的跑出去,在哐当哐当的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

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他开放在这时。

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的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

呵呵呵的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的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

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

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

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他在微风里微微甩摆。

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

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

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他们在聊什么。

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的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美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选自《散文》2017年第5期有删改)

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

(1)在废品站的园艺书籍里初识丁香花→____________二识丁香花→____________三识丁香花。

(2)学校的《萌芽》杂志正在征集作品,有“情感天地”“小事悟理”“写法指津”“美文美语”栏目。

请将《丁香花》一文推荐到其中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

写作提示:

①围绕栏目特点;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11分)

给春天让条道

陈绍龙

①风大,却是吹面不寒,抬眼,有几只芽茎也似的风筝探向空中,顿觉,春已至。

②虽说心悦,却不免埋怨起来:

这里是你们放风筝的地方么?

③这是郊外的一片山坡地,开阔,路宽,行人少,因其地处偏僻,市里在路边树了一块“驾驶基地”的牌子,有几家驾校的学员在这里试驾,学车。

车大多很慢,但有的“霸道”得很,也有的作蛇游状,好在路上极少有人,并无大碍。

就是有行人了或是有其他的车了,也大多会让着我们的,人们知道我们都是初学者。

车一律是黄牌照,教练车,内行人一看,知道是在警示你:

离我远点。

④这样的时刻有两个孩子在路上放风筝是很危险的事情。

⑤加档,减档,踩离合,教练训斥声仍在耳边,一时让我们放松地停下来当然乐意得很。

循着教练的目光,摇下车窗,看到天上有一只风筝!

一时很静,细听,风筝还发出了“呜呜”的响声。

这是一只装了竹哨的风筝。

⑥跟在后面的车都停了下来,静静地,举目向上,是风筝给枯燥的学驾生活带来了新奇,抑或是春天的突然造访让人们有了好心情?

⑦两个孩子原本是在路边的坡地上放风筝的,风大,孩子拉它不住,依着风,走着走着便走到路上来了。

孩子显然在努力着,可风好像有意跟孩子作对,顺着路的方向跑。

孩子左手相牵,其中的一个孩子牵着风筝的线,脸却并不朝天空看,不时地侧耳,是在听。

听什么呢?

另一个孩子则向他说着什么,一边用手向我们比划,笑。

⑧两个孩子仍旧努力地在牵那只不听话的风筝,路上停下的车显然对孩子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⑨孩子已近,细看,我大惊,牵风筝的孩子是个盲童。

哦,他侧耳是试图在听风筝上的哨声。

⑩看到两个孩子“上路”了,且一时没有拽过来那只不听话的风筝,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个大人,大人身后又跟着几个孩子。

原来,他们这一群人都在山上的坡地处放风筝。

再远看,天空有好几只这样的风筝,发出“呜呜”的哨声。

⑾这是市里聋哑学校的孩子,老师领着他们来放风筝春游来了。

放风筝的盲童和哑童是搭开来的,他们两人一组。

不想,他们选择的这块能“放纵”自己的地方却是“侵占了我们的领地”。

领头的教师满脸含笑,点头,用双手向我们比划,做着跟那个放风筝孩子一样的动作,接着,身后的几个孩子一起向我们比划。

老师和孩子们在“说”:

谢谢你们!

这是手语。

⑿教练点头致意,出人意料的是教练将手放在胸前,点头,比画:

我爱你们。

⒀教练也会手语?

⒁老师鼓掌。

孩子们鼓掌。

⒂“我爱你们”,这是我学会的唯一一句手语。

教练告诉我们,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放风筝,有好些年了。

驾校的教练都会教学员们这句手语,春天的时候,要想着告诉学员,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给春天,让条道。

(选自《读者》)

5.仔细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填空:

(4分)

主要情节:

看见风筝——      ——得知真相—       

心理变化:

埋怨——乐意————

6.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第①段中“有几只芽茎也似的风筝探向空中”这个句子作点赏析。

(3分)

7.文章第⑨自然段才点明放风筝的孩子是残疾儿童,其实前文中已有多处暗示,请找出两个暗示的句子。

(2分)

(1)                               

(2)                                

8.对本文题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风筝是春天的使者,给风筝让条道,就是让放风筝的孩子充分感受春天,让他们拥有春天。

B.放风筝的孩子和风筝是春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他们让条道,就是给春天让道,同时也可以使自己拥有春天般的好心情。

C.聋哑学校的老师每年春天都让孩子来这里放风筝,是为了给春天让条道,让残疾孩子也能及时感受美丽的春光,拥有春天。

D.驾校教练教学员“我爱你们”的手语,告诉学员要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说明他的心中拥有明媚的春天,那就是爱。

三、句子默写

9.默写。

(1)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

(艾青《我爱这土地》)

(3)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4)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5)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既点明季节,又巧妙点出客行之早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白在《行路难》中运用典故来表明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

尝以一坩①鲊②饷③母。

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二)

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其中常者④,皆行货赂⑤。

王明君⑥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

后匈奴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坩gān:

盛东西的陶器。

②鲊zhǎ:

一种用盐和红曲腌的鱼。

③饷:

拿食品送给人吃。

④常者:

相貌一般的人。

⑤货赂:

贿赂。

⑥王明君:

指王昭君。

10.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尝以坩鲊饷母(________)           

(2)反书责侃(________)

(3)乃令画工图之(________)           (4)欲有呼者(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

12.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上述两则材料中陶母与王昭君两位女性形象所体现出的品质。

五、诗歌鉴赏

13.对《望岳》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全诗除标题外,无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

B.首联借齐鲁大地来映衬泰山那参天耸立的巍峨形象,岱宗是泰山的别称。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