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44546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docWord下载.docx

《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doc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docWord下载.docx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6、结果: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委员会

7、意义:

①对社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由此诞生;

    ②对帝国主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

动的发展;

    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④对国际格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

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

度并存的局面;

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8、对中国的影响:

①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②中国学习苏俄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

1918~1921年三年国内战争;

②目的:

为赢得战争作准备,巩固政权;

③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

④作用:

为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①政治:

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委员会;

②经济:

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等;

③外交:

同德、奥匈议和,退出一战;

④军事:

1918~1921年三年国内战争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五、新经济政策

1、时间:

1921年开始;

  2、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目的:

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4、内容:

①农业: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集制;

      ②工业:

允许私人、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③商业:

恢复自由贸易,废除生活用品配给制;

  5、作用:

调动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巩固了工农联盟。

表明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比较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之处。

1、背景:

经济困难,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

都是从农村改革入手。

3、目的:

都是发展生产力,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六、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

全名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5个加盟共和国)

七、列举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十月革命后面对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苏维埃一面加强红军建设,一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1921年,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八、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924年开始)

 A、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时间:

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

    ②内容:

重点发展重工业;

    ③作用: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为以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作用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农业集体化运动:

    ①方式:

建立集体农庄;

    ②背景:

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工业化的需求;

促进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B、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新宪法的意义:

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同时标志着苏联成为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特点:

高度集中;

   3、评价:

①积极:

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在二战时为战胜法西斯和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

具有严重的弊端,成为苏联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加强国防,打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

二战中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证明了苏联优先发陈胜重工业和国防力量是正确的。

※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点:

1、苏联从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定开始;

苏联的资金是依靠行政手段,高积累、高投资而来,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和剥削本国人民获得资金。

九、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

1、1918~1920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1921~1927年:

新经济政策;

3、1928年以后:

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是:

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形成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6月。

由英法美三国操纵。

帝国主义的矛盾焦点是争夺地区和世界

霸主。

   2、目的:

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重新作出安排,是一次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会议。

   3、主要议题是对德和约。

最终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4、评价: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欧洲和西亚的统治秩序;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

形成凡尔赛体系。

加深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

战胜国之间;

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使体系不能长久;

5、对中国的影响:

《凡尔赛和约》规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起五四运动,

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2)、华盛顿会议:

1921~1922年,由英美日三国操纵。

   2、背景:

帝国主义争夺远东,使远东局势紧张,美日矛盾尖锐。

3、目的:

协调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4、结果:

签订《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

   5、评价:

积极: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太平洋、东亚统治的新秩序;

形成华盛顿体系。

        消极:

加深了美日矛盾;

6、对中国的影响:

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②打破了一战时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便利;

             ③中国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收回了山东主权;

(3)为什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互相妥协的结果,是依据战后帝国主义变化了的实力确立的。

它虽然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是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随着帝国主主义经济政治力量发展的不平衡,这种暂时的均势必然会打破,所以它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

(4)评价催熟—华体系。

  1、性质:

是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体系。

  2、积极: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为战后二十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3、消极:

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5)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点:

  1、都是由大国主宰的会议。

  2、性质:

都是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会议。

  3、目的:

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4、都是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协议。

 5、影响:

都确立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二、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开始于美国)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

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

①给人民带业了深重的灾难,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引发了政治危机;

如各国阶级矛盾尖锐,工农运动高涨。

        ③严重破坏了生产力;

        ④导致德日法西斯上台;

推动了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三、对付经济危机的措施(两种道路)

   (1)美——罗斯福新政(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1、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美国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

    2、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3、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内容:

①工业: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

         ②金融业:

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的信用;

         ③农业:

缩减耕地,屠杀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

         ④社会:

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减少失业;

    5、实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6、评价:

国内:

①新政取得显著的效果,克服了经济危机,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

              ②资本主义制度在美国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国外:

①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②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

新政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2)德日——法西斯上台(法西斯实质即:

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1、德:

      背景:

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②纳粹党势力的发展;

      标志: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影响:

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威胁世界和平;

    2、日:

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标志:

1936年日本军部少壮派发动兵变,法西斯上台;

      影响:

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威胁世界和平;

四、比较美罗斯福新政、德法西斯专政的异同。

同:

1、方式:

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节;

2、背景:

都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都是为了消除经济危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异:

美国坚持了民主政治,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2、影响:

美国罗斯福新政具有进步意义,德国法西斯专政威胁世界和平。

五、在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与德日两国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它们的国情不同,所以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也不同。

1、历史传统不同:

美国是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民主型国家。

德日具有军国主义传统,是具有侵略性的国家。

2、经济实力不同:

危机前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缓解经济危机。

而德日两国实力比美国弱,难以承受经济危机的打击。

3、在凡—华体系中的地位不同:

美国是凡—华体系的受益者,要求维护它。

而德国是被严厉制

裁的战败国,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严重。

日本受华盛顿体系的压制,要求打破束缚。

六、德、日法西斯异同之比较。

1、背景:

国内都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