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排水工程学》第六章:农田排水原理与技术、排水系统规划PPT文档格式.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44509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4.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六章:农田排水原理与技术、排水系统规划PPT文档格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六章:农田排水原理与技术、排水系统规划PPT文档格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六章:农田排水原理与技术、排水系统规划PPT文档格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六章:农田排水原理与技术、排水系统规划PPT文档格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六章:农田排水原理与技术、排水系统规划PPT文档格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六章:农田排水原理与技术、排水系统规划PPT文档格式.ppt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六章:农田排水原理与技术、排水系统规划PPT文档格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溉排水工程学》第六章:农田排水原理与技术、排水系统规划PPT文档格式.ppt(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六章:农田排水原理与技术、排水系统规划PPT文档格式.ppt

若无水补给,地下水呈非稳定流状态。

地下水位下降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为地下水位下降系数,它是时间t的函数;

H0是地下水最大变化幅度;

为t时段平均水面蒸发强度;

f为蒸发影响系数;

为土壤给水度。

排水的一般规律:

排水沟间距小、轻质土壤、沟深大,地下水下降速度快,反之则下降速度慢。

在排水初期,排水沟附近的地下水下降速度快,远离排水沟地域的地下水下降速度慢。

第一部分农田排水原理,第一节排水对水土环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第二节排水沟对地面水及地下水位的调控原理第三节农田排水的种类与排水标淮,第二节排水沟对地面水及地下水位的调控原理,一、排除地面水的田间排水沟,排除地面水的目的主要是防止作物受淹。

达设计暴雨时要保证田面积水不超过作物允许的耐淹历时和耐淹水深;

雨后要在允许的时间内将田面积水排除。

1排涝水量与除涝时间,降雨量超过一定范围时,田面积水将超过作物允许的淹水深度和历时,须将多余的水分排除掉。

田间排水沟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加速径流的出流,减小径流在田间的滞留时间。

排水系统的任务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渲泄产生的地面径流量。

在进行农田排水规划设计时,必须首先确定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

1)利用超蓄产流法计算净雨深,蓄水量,W为一次降雨过程中从地下水位到地面土层中的蓄水量;

H为降雨前地下水位埋深;

H并为一次降雨允许地下水位上升高度;

max为地下水位以上土层的平均最大持水率;

s为饱和含水率,0为降水前土壤平均含水率(土体积比);

是土壤自由孔隙比或给水度(占体积)。

径流深,R为一次降雨产生的径流深(mm);

P为一次降雨量(mm);

Wm为非饱和带的蓄水容积(mm);

W0为雨前土层中的含水量(mm)。

Wm值建议南方地区采用80120mm;

北方地区150mm左右。

2)利用超渗产流法计算净雨深(地下水埋深很大),蓄水量,径流深,I为(t+T)时段内累积入渗量(mm);

t为降雨历时(h);

T为降雨停止后作物允许的淹水历时(h);

为经验指数,决定于土壤性质和初始含水率,0.30.8。

2、田间排水沟的深度与间距1)排水沟的间距愈小,排水效果愈好。

但间距太小,占地太多、机耕作业效率低。

2)末级固定排水沟的间距,根据田间作业对田块的要求,结合田间灌溉渠道的规划布置统一考虑确定。

3)一般北方地区排涝农沟间距多为200400m;

南方地区农沟间距多为100200m。

单纯排涝用的农沟深度一般为1.0m左右。

二、控制地下水的田间排水沟1、排水沟深度与间距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两者互为消长。

2、排水沟深度相同,间距愈小,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愈快,在一定时间内地下水位的下降值愈大。

3、在允许的时间内要求达到的地下水埋藏深度H一定时,排水沟的间距愈大,需要的深度也愈大,如图示。

4、设计排水农沟时,一般首先根据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排水农沟边坡稳定条件施工难易等初步确定排水农沟的深度,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间距。

5、当作物允许的地下水埋深H要一定时,排水农沟的深度(D)可用下式表示:

DH+h+SH为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m);

h为当两沟之间中心点的地下水位至H时,地下水位与沟水位之差。

视土质与沟的间距而定,一般不小于0.2-0.3m;

S为排水农沟中的水深,排地下水时一般取0.1-0.2m。

第一部分农田排水原理,第一节排水对水土环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第二节排水沟对地面水及地下水位的调控原理第三节农田排水的种类与排水标淮,第三节农田排水的种类与排水标淮,农田排水的任务是排除农田中多余的水分,控制地下水埋深。

农田排水:

1.过湿地排水除涝排水防渍排水2.盐碱地排水,农田水分过多:

一是地面水过多二是土壤水过多三是地下水位过高,一、农田排水种类除涝排水:

排除由于降雨超渗部分在田间形成的径流水层和低洼地汇集的多余的地面积水。

(地面积水)防渍排水:

坡度较小的地区和低洼地,在排除地面积水以后,对地下水位过高而采取排除土壤中多余水分的(地下水位过高引起)。

完整的除涝排水工程包括除涝排水、防渍排水两种形式。

防止土壤盐碱化排水:

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避免盐分累积在土壤的表层的排水形式。

二、排除地面水的排涝标准设计排涝标准:

排水区发生一定重现期的暴雨,农作物不受涝,即当实际发生的暴雨不超过设计暴雨时,农田的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不超过农作物正常生长允许的耐淹深度和耐淹历时。

一般可采用510a。

排涝标准是确定排涝工程规模的重要依据。

旱作区:

13d暴雨13d排至无积水;

水稻区:

13d暴雨35d排至耐淹水深。

各地区设计设计排涝标准和主要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参见教材P237表8-1和8-2,三、降低地下水位的排渍标准,水分过多,氧气不足形成渍害。

从图可看出,地下水过高将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并且在一定幅度内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而产量增加。

最直接判别农田是否产生渍害应测定土壤含水率及地下水位埋深。

深。

农作物排渍标准是指控制农作物不受渍害的农田地下水排降标准。

农作物的设计排渍深度是指农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要求保持一定的地下水适宜的埋藏深度,即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状况适宜于农作物根系生长、有利于农作物增产的地下水深度。

几种农作物的排渍标准参见教材P238表8-3,几种主要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

(1)麦类播种、幼苗期:

种子发芽期,要求土层湿润,地下水一般要求在0.50m左右;

返青、拔节期:

根系旺发,地下水要求降到0.81.0m;

生长后期:

根系完全发育,地下水要求降到1.0m以下。

(2)棉花播种、幼苗期:

种子发芽期,要求土层湿润,地下水一般要求在0.81.0m左右;

蕾期:

根系发达,地下水一般要求较深,在1.21.5m。

(3)水稻水稻的大部分生长期要求田间有较多水分。

但落干晒田措施可以协调水、热、气、肥的矛盾并进一步提高产量。

四、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排水标准作物根系层中的盐分主要是随水分而运动的。

在蒸发和蒸腾作用下,由于毛管作用,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分而上升。

水分自地表蒸发或植株蒸腾后,盐分则留在土壤表层。

降雨或灌溉淋洗,入渗的水流挟带表层的盐分向深层移动,使表层盐分逐渐降低。

作物根系层土壤盐分状况主要决定于蒸发、蒸腾、灌溉、淋洗、降雨、入渗、地下水矿化度和田间排水等因素。

地下水位临界深度:

为了保证不致引起耕作层土壤盐碱化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

地下水位临界深度值参见教材P239表8-4,防治盐碱化排水标准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深度:

通常应以地下水临界深度为工程设计标准,当采用小于临界深度设计时,应通过水盐平衡论证确定。

2)时间:

防治盐碱化的排水时间一般可采用815d内将地下水位降到临界深度,并达到以下要求:

a)在预防盐碱化地区,应保证农作物各生育期的根层土壤含盐量不超过其耐盐能力。

b)在冲洗改良盐碱土地区,应满足设计土层深度内达到脱盐要求。

第六章排水系统,第一部分农田排水原理第二部分农田排水技术第三部分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第二部分农田排水技术,第一节农田排水方式与布置第二节明沟排水系统布置要求第三节地下暗管排水系统第四节竖井排水技术第五节防治土壤盐碱化的水利技术,第一节农田排水方式与布置,一、田间排水方式与布置形式1、排水方式1)明沟排水(水平)2)暗管排水(水平)3)竖井排水(垂直),2、田间排水沟布置形式,排水沟的布置一般与灌渠结合布置分别有相邻、相间、合一等形式;

沟、渠、路、林的布置形式在渠道布置中已介绍,这里都不再讲。

第二部分农田排水技术,第一节农田排水方式与布置第二节明沟排水系统布置要求第三节地下暗管排水系统第四节竖井排水技术第五节防治土壤盐碱化的水利技术,在易旱易涝易碱地区,在要求控制地下水位的末级排水沟间距为100150m时,则在田间可以仅设毛沟。

农沟及毛沟均应起控制地下水位的作用,毛沟深度一般至少1.01.2m,农沟则应在1.21.5m以上。

如要求的末级排水沟间距在3050m以下,则在农田内部采用两级排水沟(毛沟、小沟)。

明沟排水就是在地面上挖沟或者利用天然沟道形成完整的地面排水系统,将多余的水按要求排走。

要求如下:

第二节明沟排水系统布置要求,排水农沟的纵坡主要决定于地形坡度。

为了排水通畅和防止冲刷,其纵坡一般为0.0040.006,最大不得超过0.01。

横断面一般为梯形,边坡视土质而定。

为了满足施工和管理要求,沟底宽度一般不小于0.30.5m。

农业机械作业对排水要求的排渍深度,一般应控制在0.60.8m。

因为如果土壤太湿,农业机械无法耕作。

第二部分农田排水技术,第一节农田排水方式与布置第二节明沟排水系统布置要求第三节地下暗管排水系统第四节竖井排水技术第五节防治土壤盐碱化的水利技术,第三节、地下暗管排水系统,地下排水暗管(沟)在我国南北方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采用地下水排水系统已成为当前一种发展趋势。

暗管排水虽有工程造价高,一次性投资大等缺点。

暗管排水可减少占用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大明沟控制面积,有利机械耕作,无塌坍和长草等问题,易于管理,节省劳力,土方工程量少,便于机械化施工。

暗管排水系统的组成和布置简介,1暗管排水系统的组成吸水管;

集水管(沟);

检查井;

集水井。

2、暗管排水系统的布置原则,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暗管排水要遵循以下原则:

1)吸水管要有足够的吸聚地下水的能力,管线平面布置宜相互平行,与地下水流动方向的夹角不宜小于40度。

2)集水管宜顺地面坡向布置,与吸水管夹角不小于30度。

3)各级排水暗管的首端与相应上一级灌溉渠道的距离不宜小于3米。

4)吸水管长度超过200m,集水管长度超过300m时要设检查井。

3、暗管系统的布置形式,暗管布置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管式复管式不规则式,1)单管暗管排水系统,2)复管暗管排水系统,3)不规则布置形式。

第二部分农田排水技术,第一节农田排水方式与布置第二节明沟排水系统布置要求第三节地下暗管排水系统第四节竖井排水技术第五节防治土壤盐碱化的水利技术,第四节竖井排水技术,一、竖井排水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竖井是指由地面向下垂直开挖的井筒,也称立井。

利用竖井进行灌溉排水,具有以下特点:

1、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盐2、防涝防渍、增加抗旱灌溉水源3、抽咸补淡、改善水源二、竖井的规划布置1、选取合理的井深和井型结构

(1)含水层较浅,应用浅井筒;

(2)若上部含水较差而下部有良好含水层,应打至下部;

(3)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