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人力资本形成Word格式.doc
《教育和人力资本形成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和人力资本形成Word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斯密能做出这种判断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斯密生活在欧洲工业革命的早期,当时欧洲人口的较快增长和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大大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而先进的机械系统和工厂组织的出现,推动了劳动分工的发展,机械力代替人力,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归总斯密的观点,和人力资本有关的论点如下:
(1)劳动力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全体国民“后天取得的有用能力”都应被视作资本的一部分;
(2)工人的工作效率的增加,就如同机器和工具一样,可减少劳动力耗费,而其花费的成本可以经由增加的利润加以收回;
(3)亚当·
斯密将教育分为两类,即“技术教育(培训)”和“文化教育”。
他认为,前者将通过提高未来收益支持私人投资,因而主要由家庭或私人教育来投资;
后者则主要是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控制等方面产生有利影响,是消费性行为,而非必需的生产技能要求,因而无法刺激家庭对此进行投资。
所以斯密建议由国家“推动、鼓励,甚至强制全体国民接受最基本的教育”。
斯密时代的经济学家中,马尔萨斯接受了斯密关于公共教育有利于社会控制的论断,他认为学徒培训费用构成一种资本形式,而对利润和产出财富无直接影响的“文化教育”则应被视为“收入”的支付形式。
李嘉图则彻底避开了对更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需求问题,他承认存在不同类型的手工熟练劳动,但认为不同质量的劳动力是可以很容易地在工厂内部取得的,即对具备一定技能的劳动力需求的满足无需借助正式的学校教育或培训。
2.约翰·
穆勒时代的人力资本思想
在斯密之后,约翰.穆勒进一步深入了研究了经济相关理论和思想,在其著述中,对人力资本形成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也有大量的内容。
与斯密不同的是,穆勒认为技能与知识都是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强调后天取得的能力应当同工具、机器一样被视为国民财富的一部分。
从传统的经济增长与资源配置的生产性取向出发,指出由于教育支出将会带来未来更大的国民财富,对教育的支出是与其他公共事物支出完全兼容的。
尽管穆勒未能就一般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令人信服的理论,但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
技术变革和大企业的内部分工促进了对具有一般教育水平的工人和管理者的需求,但由于劳动力市场失灵的存在,受教育劳动力的供给必然不足,需要政府政策介入加以解决。
与穆勒基本同时代的德国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特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也分析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李斯特指出,“物质资本”是由物质财富的积累所形成的,“精神资本”则是智力的成果和积累。
他认为,“培养和促进教育、家政、科学、艺术的人的精神劳动具有生产性”。
由于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3.阿弗里德·
马歇尔的人力资本思想
现代人力资本形成之前,阿弗里德·
马歇尔是有着浓厚人力资本思想的经济学家。
马歇尔认为,以一种抽象的和数学的观点来看,无可否认,人是资本。
马歇尔对人的能力作为一类资本的经济意义提出了新的认识。
他将人的能力分为“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前者指人的决策能力、责任力、通用的知识与智力等,后者则指劳动者的体力和劳动熟练程度。
他认为,随着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劳动代替,前者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将不断增加。
但是,早期的经济学家即使承认劳动力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其生产力,但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他们宁可舍弃这一更具现实性的分析前提,而采纳同质型劳动力假设,马歇尔也不例外。
虽然马歇尔对人力资本思想进行了很多正面的描述,但在实际分析中,马歇尔又以一种现实的态度指出,把人类自身当作资本,与市场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
他在对“财富”和“资本”的定义中就排除了人力资本思想。
因而,虽然包括马歇尔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也偶尔谈及人力资本的现实意义,但是人力资本却很少被纳入到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中。
4.早期人力资本思想评价
显然,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相比,早期的经济学家们对人力资本的认识还是很不充分的,当然,这主要是受到所处时代的局限。
尽管亚当·
斯密认识到了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但他也认为,相对于中世纪手工业劳动技能与经验对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工业革命后劳动分工的发展和职业细分化使每项工作最终被缩减为一两项简单的操作。
因此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
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工作转换时间的节约、新机器的发明和体现在部件生产者身上的熟练劳动和体力。
另一方面,斯密还进一步指出,自由市场中竞争的存在会减少培训、降低工人工资以适应较低的行业进入的技能要求,并大大缩小熟练劳动力和一般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异。
只是对少数劳动分工层次较低的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者而言,劳动技能的积累才是重要的。
这一观点与今天的人力资本理论无疑是大相径庭的。
正是因为早起人力资本理论并没有形成系统和体系,也并未认识到人力资本的本质作用和重要地位,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并未在早期就有效的形成。
早起人力资本理论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存在大量的差别,包括:
斯密强调在经济分析中人力资本只是枝节问题;
而穆勒和马歇尔则否定了教育能由人出于自利动机的投资行为而产生。
古典经济学家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在思想上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研究背景上的差异: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所集中讨论的教育和培训现象在斯密时代尚未出现,义务教育制度更是出现在马歇尔生活的晚期。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认为,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对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所讨论的问题的漠视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在探讨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过程中,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一文中指出,反对将人自身作为财产或资产进行研究,首先有伦理学和哲学上的原因。
在政治学和社会学上,人们普遍认为自由人是经济活动所要满足的首要目的,而不是财富或可以买卖的财产。
穆勒就一度认为:
一个国家的人民不应被视为财富,因为财富正是为了人的缘故而存在的。
此外,文明社会经过长期斗争才得以摆脱以人身买卖契约束缚人的制度,因此把人看成是通过投资便可以增进的财富,是与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相违背的。
对此,舒尔茨指出,将人的能力视为财富的人力资本概念并未违背穆勒的财富观,相反,“通过向自身投资,人类能够扩大他们得以进行选择的范围,这是自由人可以用来增进自身福利的一条道路”。
其次,对人力资本进行分析的障碍还来自于经济分析的实用性考虑。
古典经济假设把劳动看作是一种完全脱离资本而纯粹天生的能力,这大大方便了边际生产力分析。
在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下,技术进步往往体现为偶发性的、以新的高效机器代替原有的低效能机器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技术变革作为经济增长和生产函数研究的外生变量,进而假设劳动者技能在低层次上的同质型是当时经济研究中的一个合理性的简化。
当然,这一假设在现代经济分析中已经不适用了,必须加以修正。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斯密、马歇尔、穆勒等人之后,人力资本理论开始逐渐成形,系统化的人力资本理论开始形成并发展,20世纪50年代开始,舒尔茨等人的研究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
在舒尔茨之前,1906年,费雪发表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文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
与舒尔茨同时代以及其后对人力资本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主要有贝克尔、明赛尔、丹尼森等,他们主要从教育、在职培训、迁移、健康等方面对人力资本理论作了丰富和发展。
1.西奥多·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西奥多·
舒尔茨,他是在经济增长领域里构建人力资本理论的。
舒尔茨他发现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
进而从探索经济增长之谜而逐步地踏上研究人力资本之路。
舒尔茨发现,二战以来,国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国家投入资源的增长快得多,特别是一些在战争中遭到重创的国家(联邦德国和日本)都奇迹般发展起来,另一些自然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如亚洲“四小龙”)也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
这些现象表明,我们一定漏掉了重要的生产要素,舒尔茨认为这个要素就是人力资本。
在研究中,舒尔茨给出了大量问题的解释,他认为:
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人力的取得需要耗费稀缺资源。
人力—包括知识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并非一切人力资源而是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因此人力、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舒尔茨称之为人力资本,进一步,舒尔茨给出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
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
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后,舒尔茨采用收益法分析计算了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贡献率达到了33%。
这个结果被接受,且成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个有力证据,1963年,舒尔茨出版《教育的经济分析》一书,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教育的经济成分、教育费用和教育的经济价值等问题。
系统来说,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首先,舒尔茨第一次明确的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使人力资本理论成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新的门类,其次,他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
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分析。
2.明塞尔的研究
明塞尔的研究和舒尔茨几乎同步,在哥伦比亚大学,明赛尔通过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将目光转向了人力资本理论,1957年,明赛尔完成了题为《个人收入分配研究》的博士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美国个人收入差别与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前所述,自斯密以来,尽管许多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人力资本问题,并意识到收入差别与个人能力有关,但是这些观点并没有形成系统,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条件限制,人们更关心要素分配问题,即工资、利润和地租;
另一方面,而对个人能力的差别则更多的是从人的先天差别和家庭背景的角度来认识的。
直至20世纪后,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个人收入差别缩小的变化趋势,提出了让传统资本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即收入差距为什么会缩小。
明赛尔的研究就针对这个问题,他从人的后天质量差别及其变化入手开始研究。
结论表明,工人收入的增长和个人收入分配差别缩小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
这一研究成果证实了马歇尔等人所预期的“全民教育”和消除少数人对教育垄断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完成博士论文以后尔,明赛又发表了《个人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和《在职培训:
成本、收益及意义》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明塞尔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也因此确立了自己在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3.贝克尔的深入发展
明塞尔和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人力资本理论也已经逐渐形成一个体系,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能力日益增强,然而,人力资本的理论抽象工作仍然没有完成,可以说,二者的研究都是基于个体的例证进行,而不是针对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没有提供一个普遍问题的答案,因此,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亟需这样的一个理论的提升。
直至贝克尔的研究,这一过程才得以完成。
1962年和1964年,贝克尔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