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讲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3956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践论》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实践论》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实践论》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实践论》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实践论》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践论》讲解.docx

《《实践论》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论》讲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践论》讲解.docx

《实践论》讲解

《实践论》讲解

讲授人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颜贻极 

一、写作的背景

三、发表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

《实践论》讲解

(一)《实践论》写作的必要性

(二)《实践论》写作的可能性

一、历史背景

(一)《实践论》写作的必要性

1、党内理论水平不高,导致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2、党内理论水平不高,导致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

3、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

4、遵义会议尚未从思想理论上彻底清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1、党内理论水平不高,导致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党内理论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还没有产生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著作。

毛泽东思想尽管已经萌芽,但其形成还应哲学世界观作为支撑。

这时党内只能从马克思主义本本中找答案,因而容易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2、党内理论水平不高,导致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

(1)经验主义倾向

(2)教条主义倾向

(1)经验主义倾向

这种倾向长期拘泥于自身的片面狭隘经验,不了解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轻视理论的重要性。

(2)教条主义倾向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不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拒绝接受中国革命的经验,他们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动辄搬用“共产国际指示”。

曾写了《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提出一省或数省首先取得革命胜利,主张“毕其功于一役”,提出城市中心论。

结果几乎葬送了中国革命。

而由于教条主义者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理论家自居,因而迷惑了不少党内同志。

毛泽东在率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延安后的1937年写下《实践论》,其目的就是为了揭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3、中国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

1937年前后,中国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

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内外客观形势迫切要求党内有统一的认识,对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制订出正确的路线和策略。

然而,党内的思想并不统一,关门主义(也就是宗派主义)、冒险主义以及作为它们共同思想基础的教条主义,仍然阻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订和执行。

4、遵义会议尚未从思想理论上彻底清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取得了两个成果。

一是在军事上批判“左”倾的军事错误,充分肯定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二是在组织上改组中央领导机构。

但遵义会议只解决了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尚未对“左”倾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军事路线进行清算。

一定的政治、军事路线是以一定的思想路线为基础的,因此,必须从思想上清算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

(二)《实践论》写作的可能性

3、毛泽东个人潜心研究哲学著作

1、党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

2、客观环境暂时平静

1、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超越前人的经验和极其深刻的教训

一方面,中国革命是在十月革命之后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义革命,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工作,不是要独立地创造一个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而是首先学习已经有了的并且被俄国十月革命实践所证明了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中国革命也积累了极其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复杂的环境下取得的经验教训往往更深刻、更丰富、有更多特点,对这些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就可以反过来指导中国革命。

2、客观环境暂时平静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红军取得的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些使客观环境暂时平静,使毛泽东专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成为可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如果把人类对于绝对的总体的宇宙发展过程的认识,叫做绝对真理,那么,人们对于各个具体过程的认识,只能叫做相对真理。

绝对的总体的过程是各个具体过程的总和,绝对真理就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

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

链接:

直罗镇战役

1935年11月19-24日直罗镇一战,红军共歼灭国民党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击毙师长牛元峰,俘虏5300余人,缴枪3500余支。

是役的胜利,是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两支红军部队团结一致,协同作战的胜利。

它打破了蒋介石对陕甘苏区发动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为中国共产党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使红军自长征以来有了一个可靠的“立足点”和夺取新的革命胜利的“出发点”。

国民党西北军吃了红军的几次败仗,剿共态度更不积极了,陕北局势相对稳定。

链接: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3、毛泽东个人潜心研究哲学著作

这一时期,国内翻译出版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文章已经能传送到这里。

毛泽东就挤出不少时间,不分昼夜,发奋研读了不少西方哲学著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书籍,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并需要把这些心得体会整理出来。

卢沟桥事变前后的几个星期里,准备开赴前线的(延安)抗大的青年干部培训班需要一个关于哲学基础的讲演。

在党中央的坚持要求下,毛泽东又腾出时间来收集材料,比较集中地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概括,用几个星期时间写了一些简明而基本的讲义,《实践论》和《矛盾论》就这样完成了。

二、主要内容

(一)揭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观点

(二)揭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三)揭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前进性

(四)揭示认识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五)揭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一)揭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1)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关于旧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的理解”。

这是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消极认识论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之外的批判:

一是没有把客观世界当作实践的对象来理解。

二是把实践从人的认识过程中排斥出去,否定了人类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第1段中指出: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2)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实际生活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生产活动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也是认识的来源

A、生产活动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在人事政治活动及其他种种精神文化的活动之前,必先从事生产的活动,满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需要。

人们为要取得生活资料,必须参加社会的生产。

社会实践虽有很多种类,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是人们认识的最基本来源。

毛泽东在第2段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系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B、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也是认识的来源

在阶级社会中,人除了参加生产活动这一基本形式之外,还参加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形式。

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因为被剥夺了生产手段,不能不在工资制度下,出卖劳动力于资本家,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认识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后,就懂得团结起来,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所以,正如毛泽东指出的: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毛泽东在第3段中指出: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自然科学方面

社会科学方面

哲学方面

毛泽东在第4段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自然科学方面

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科学创造,并用来为生产服务。

如在数学领域,发明了“十进法”和“九九乘法”。

在机械领域,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明代制造了容4000人的大海船。

在军事领域,发明了火药、火炮。

在燃料领域,汉代就有用煤的记载,宋代知道了用煤气。

在造纸及印刷术领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

社会科学方面

中国2000多年有不少关于社会方面的学说。

在经济领域,有管子书、盐铁论、田赋论、租税论、理财论等著作。

在政治领域,主要的有儒家的伦理的政治学说和帝王统治术等著作。

在法学领域,有不少法家学说和历代的法典,规定了保障封建财产的章程。

哲学方面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到近代机械的唯物主义再到辩证唯物主义。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所谓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即主观符合客观。

反之,便是谬误。

而鉴定真理与谬误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首先,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事实的标准,因为认识、思想和理论若不和被认识的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就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其次,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客观对象本身无所谓正确与错误的问题,无法使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

因此,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依靠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

毛泽东在第5段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在第5段指出: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在第19段指出:

“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

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论》指出,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但认识并不是最终目的。

毛泽东在第19段中还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们在实践中所以要取得对客观世界正确的认识,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又是认识的归宿。

认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服务实践,为了改造客观世界。

所以,毛泽东在第19段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