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3039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

是指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越来越完备,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

(一)古代教育

1、学校教育制度

按性质分为官学、私学、书院三种。

1)官学:

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建元五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在长安立太学。

2)私学:

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

按其程度和所教授的内容,分为私塾和经馆。

私塾:

儿童的启蒙、识字教育。

经馆:

对象多为成年人,常用教学方法(汉代)叫转相传授。

3)书院:

萌芽于唐末,正式形成于宋代。

4)明朝的东林书院,提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学校教育内容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3、选士制度

1)三种选士制度:

察举制(又称乡举里选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

我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度。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二)近代教育

1、新式学堂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2、近代学制

1)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学制,小学堂和中学堂实行“五四五”制。

2)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主持制定,实行“四三四”学制。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性质的学制。

3)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3、近代教育行政机构

学部,内设:

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和会计司。

(三)建国后的教育

1951年10月,确定新学制,实行小学5年一贯制,1953年改为“四二”制,中学实行“三三”制。

2、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3、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重点。

二、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

1、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的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雅典注重体育军事训练,智育和美育。

2、古罗马教育

共和早期,家庭教育是主要形式

共和后期,存在两种学校系统,即希腊与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二)中世纪教育

教会学校几乎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的教育者。

这个时期的教会学校大致分为:

修道院学校,座堂学校,堂区学校。

内学专为培养僧侣,外学的对象为俗人。

“三艺”:

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七艺”:

“三艺”之外增加算数、集合天文学和音乐理论(这四门又称为“四艺”)

世俗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是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三)西方近代教育及其特点

1、国家队教育的干预和重视,公共教育的建立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日益增加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三、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全民化

(二)教育终身化

(三)教育民主化

(四)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一)古代教育学的发展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和“产婆术”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倡导问答法。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和《理想国》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重视教育作用

强调早期教育

主张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内容

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和《政治学》

他把人从出生到21岁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提出这三个阶段的教育分别是: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7岁,为家庭教育;

第二阶段从7岁到14岁,进入国家办的学校;

第三阶段从14岁到21岁,以智力教育为主。

亚里士多德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教育年龄分期并提出相应教育主张的教育家。

(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

意大利的维多利诺,荷兰的伊拉斯谟,英国的莫尔,法国的拉伯雷、蒙田,提倡以人为中心。

(三)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

提出行使教学阶段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发展为五阶段,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

后来凯洛夫又把它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联想、总结和练习。

2、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以反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面目出现。

主张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及其儒家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

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2、《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

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

提出教学过程中的四大原则:

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主张尊师

3、《大学》的教育思想

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内容涉及最重要的时关于儿童教育思想,尤其是早期教育。

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该采用“风化”的方式。

1、

2、

3、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4、发展速度得不均衡性

5、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6、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一)不同年龄阶段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岁之后)。

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2-3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2、少年期、青年期与中学教育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是一个过渡时期。

第二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

教育目的的三个特性:

抽象性、理想性、终极性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主要是通过“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来实现的。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衡量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直接与依据与评判标准。

1、教育目的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目的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的目的。

2、培养目标

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3、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节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与代表人物

(一)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与代表人物

推动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的产生与兴起的四种力量:

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17至18世纪启蒙运动及其思想、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近代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依赖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儿童生来具有健全的本鞥和善良的天性

应把儿童教育成“自然人”,而不是社会的“公民”

强调应顺应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

具有个人本位论倾向的教育学者:

抗的、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19、20世纪之交欧洲兴起的“儿童中心运动”或多或少受到卢梭的影响。

2、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约翰-密尔的《自由论》,反对由国家亲自操办教育和强制实施高度同一的教育,主张教育方式多元化。

伯特兰-罗素

3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泰勒

观点大致为:

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教育无论是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

强调:

真诚、选择与决定、独立承担责任

(二)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与代表人物

1、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为代表

双重人格:

一种为个体我,另一种为社会我

涂尔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个体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

纳托儿普也有类似看法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日本、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育是集中体现。

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是在社会本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理论基础分析

(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内涵的基本假设分析

个人本位论:

个人的存在优先于社会的存在,并决定社会的存在,个人的价值高与社会的价值。

社会本位论:

社会的存在优先于个人的存在,并决定个人的存在,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铲平,也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信奉的基本价值准则分析

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个人享有价值与尊严的三点理由p77

社会的价值与尊严源于三个方面p78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尊严与社会尊严发生矛盾冲突的几种情况:

1、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2、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3、专制主义与极权主义的社会,与民主主义社会相对

2、个人自由与规范控制

个人自由的核心是个人独立,要旨是别人不妨碍和干涉我的正当行为。

个人自由价值的体现:

1、思想自由、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2、行动自由是创造文明的前提条件3、自由是促进个人生长的必要条件

3、个性化与社会化

(三)结论与启示

1、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增进、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

是否把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看做教育的目的,这是体现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各项基本的自由权利,把学生看作是享有人格尊严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2)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真正的教育是使人心智自由的教育。

2、教育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1)学校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改革的一个基本而有效的工具

(2)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生活、协作共事的意识与能力。

(3)教育应引导学生以一种正确的态度看待权威和纪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1、以儒家教育目的为代表的古代教育目的

2、清末至建国前的教育目的

3、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分析

(一)各育的含义

1、德育

狭义的德育:

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

2、智育

核心是培养人的智慧,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3、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

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学”的学习,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阔得多。

4、体育

5、劳动技术教育

非劳动性生产和劳动性生产

(二)各育的相互关系

1、智育与德育

智育本身包含德育方面的目标,德育也需要借助于智育的力量。

2、智育与美育

美育可以用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德育与美育

德国诗人席勒将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状态成为“审美状态”

李石岑:

美育对德育美育具有补充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