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2179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档格式.doc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档格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档格式.doc

(二)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 7

1、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 7

2、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 7

(三)规范贷款的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 8

(四)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 8

(五)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8

1、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 8

2、改变信贷审计监督的实施主体,增加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摘要

本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和银行信贷管理的实践,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培育信贷文化、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规范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加强风险监测与监督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来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贷管理;

风险分析 

引言

所谓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增值的可能性。

入世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与外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营管理水平尚不能与国际接轨。

本文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文化的严重缺失。

信贷文化是鼓励某种贷款行为的贷款环境因素的总和。

它包括银行的信贷、价值取向、重要性的确定、管理沟通、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等。

信贷文化是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贷轻管的思想大量存在,贷后管理薄弱。

信贷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客户对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及客户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管”的做法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

另外,信贷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是信贷流程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泛滥。

通常,商业银行偏重对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对于按照信贷流程发放、形成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

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信贷人员办理业务时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本末倒置。

三是风险意识淡薄,或仅停留在发放前进行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难以贯穿贷款的整个过程。

信贷从业人员往往只注重当期显现出来的风险,忽视了客户和贷款潜在的风险。

(二)信贷管理体制转型缓慢,

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较落后。

长期粗放经营的习惯使得精细化管理难以到位。

具体表现在:

1.风险定价随意,

由于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银行同业间规范竞争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步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允许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等构建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贷款定价策略。

但商业银行普遍没有跟上这一节奏。

基本没有科学、合理且操作性很强的贷款定价模型和贷款定价策略。

即使有,也经常出现定价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而异的情况,极易产生道德风险。

2.期限管理不到位。

在贷后管理中较流行的思维方式就是“能还息就是好贷款”。

这句话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正确。

因为一方面,还息来源很重要,还息是来自正常业务收入还是偶尔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经营利润还是其它借款,这都是银行贷后管理应关注的;

另一方面,能还息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也不代表第二还款来源落实。

还息可增加银行当期收益,但若不能还本,银行仍得不偿失。

这种论点的危害性在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因客户能还利息而做出客户经营正常的判断,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展期,对贷款的期限管理不加研究,忽视了客户在贷款到期后挪用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项目,经营状况渐趋恶化的可能。

3.担保抵押教条主义,

为办理担保手续而办理,不注重担保抵押的有效性和实际补偿能力,抗风险能力差。

审批阶段常见的思维方式是片面认为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放贷款时关注抵押、担保更甚于对借款人本身偿还能力的关注。

当然,强调贷款的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大力提倡。

但是,抵押担保在信贷决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能也不应成为充分条件。

过于强调抵押担保关系,使之成为贷款的充分条件则难免矫枉过正,导致不良后果。

事实上,将抵押担保作为银行贷款充分条件的习惯思维正成为当前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带有一定隐蔽性的原因。

作为一种健康的信贷文化,不论担保企业是否真正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即使手续齐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本身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

实践中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追索经常存在变现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

而且追索担保人还往往会恶化银企关系,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尤其在信贷买方市场中,更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4.内部控制建设薄弱。

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其财产、保证其获取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因此,作为信贷管理方面的内控建设必须围绕信贷资产保值增值、信贷各环节资料的真实可靠、贷款发放的效率等方面进行。

而实际运转中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部门、岗位制约力度有限。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传统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

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和信贷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统揽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风险审查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信贷政策的制定、实施、检查仍然集中在一个部门。

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

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二是审计的后续监督专业性不够,对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程度欠缺,难以抓住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一般负责全行整个经营业务的审计监督工作。

信贷业务与会计、安全防范等其它业务不同,后者政策、制度较为稳定,受外部影响不大,而信贷政策、制度根据国家行业、产业政策及其它外部因素变化,自身调整也较快,专业性较强。

常规审计由于部门差别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检查中通常只能发现一些规范性操作问题,解决一些操作风险。

对贷款形成不良的真正原因,确实很难发现和分析

(一)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

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

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

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

当前,一是要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全员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

态度可以决定一切。

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从主观上可以指引信贷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

二是要解决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防范操作性风险。

三是加快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

根据贷款企业特点,设置贷款质量考核指标,落实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具体责、权、利,量化风险预警指标,实施贷后管理考核激励措施。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保全预案制度,对于高风险业务,进行细化分析,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严格监测,并在贷后检查后提出保全预案。

创新贷后管理手段,加强电子化建设,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

通过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实施。

启动信贷风险问责机制,对形成贷款风险的,无论是否有违规情节,是否存在客观原因,一律要追究相关人员失职、失察的责任。

(二)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

总的来说,包括:

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

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

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

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为保证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的科学性,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库中客户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数据能真实、全面反映客户经营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是尽快完善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对客户的类型进行细分,不同类型的客户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

一是加强对分类认定调查、审查和审批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分类技能;

二是明确各类贷款的“硬条款”,如对逾期天数、欠息时间等做出硬性规定,增强分类的客观性;

三是理顺分类工作程序,试行专门机构进行分类审查,分类审查人员不应当是贷款质量指标的被考核者,同时对分类人员要加强监督考核,实施分类责任制,尽力避免道德因素造成的分类不准确。

(三)规范贷款的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

预期的贷款损失是办理贷款业务的正常成本,可在贷款定价时予以考虑。

银行资产组合是不同程度的风险资产的组合,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违约概率。

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银行所面临的违约风险主要有预期内风险和预期外风险两种,因此银行的贷款损失也由这两部分构成。

预期内风险是根据资料统计的某一特定风险等级的资产在既定期限内的平均违约概率;

预期外风险是在预期内风险之外的违约概率。

对于预期内损失,银行根据风险成本计算法,对不同风险等级规定不同的风险调节率,从而通过在贷款定价时收取风险费用予以补偿;

对于预期外损失,由于其波动性和难以预料性,银行是通过自有资本金予以补偿的。

银行信贷对象的风险等级越高导致预期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

为了减少预期外损失,国外已有许多学者并提出了违约和企业破产失败预测的定量模型。

我国可以借鉴其合理的成分用来分析。

通过科学的风险等级评定制度和对预期内、预期外损失的估计相联系,对贷款的损失准备进行预测,确定合理的贷款定价。

具体是评估银行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结合银行既定的利润目标,给客户的贷款进行定价。

对于预期外的损失,还可以通过担保抵押进行补偿。

即对难以预测的风险通过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补偿。

对补偿后还有损失可能性,再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调节。

在对担保抵押进行分析时,应彻底改变教条主义,以实际变现价值考虑风险补偿。

(四)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

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

各商业银行要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建立一套严密的、先进适用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做前瞻性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

二是严格期限管理。

规范客户授信制度,科学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制订还款期限。

对于合理制订的贷款期限,一定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