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文档格式.docx
《完整升级版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升级版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文档格式.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1.教师启发学生:
试着说出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通过课件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3.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冰心的作品及学生互相交流有关冰心的作品。
三、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表达、节奏、停顿、划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
3.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
参考问题: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什么意思?
(前者说刘关张在桃园结拜;
后者说三人在剿灭黄巾军起义中首次立功)
2).“分久必合”的意思是什么?
(这是指三国鼎立几十年后,魏国最终统一了三国。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采用自由抢答问题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问题设计如下:
1)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2)读书有什么好处?
(提示:
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
3)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
(见文中批注)
4)全文哪些句段是写“读好书”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后明确: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
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3.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思考,探究:
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如果让你给课文分层次,怎样分比较好?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名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议论。
注意:
学生对分段的出发点不一,分法也不一,只要理由充分,思路正确,教师应该予以肯定。
教师的分法供学生参考。
(见板书设计)
五、小结本节课,教育学生: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观照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作业:
1.课后“字词积累部分”,解释,并抄写三遍。
2.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给冰心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简介。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读书计划。
一、师生座谈:
教师由冰心的话引入交流座谈会。
1.教师启发提问:
冰心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学生交流发言,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意在复习昨天内容)。
2.教师启发提问:
读书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发言,谈读书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读书的好处。
3.教师启发提问:
冰心奶奶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有许多好处,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读书的好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请各位同学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交流,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二、整体把握全文主旨,深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
1.教师由学生刚才的交流进行总结,导入提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明确: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告诉我们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读书与我们的成长有许多好处,要认真读书。
2.教师就本文的语言启发提问:
关于读书,家长、老师平时也多次教导我们,你认为冰心的说法和家长、老师的说法,哪一个你更好接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揣摩、品味本文的语言。
(完成练习三,见课文批注)
归纳:
冰心的语言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别人,语言简洁亲切,如话家常,把道理寓于生动的叙述中,使人容易接受。
三、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思考、探究:
1.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2.就你个人的体会而言,你认为读书有什么好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言。
各大组派代表或自由发言。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书,怎样读书?
四、教师引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
教师启发提问:
我们学习了冰心奶奶的读书心得,各位同学也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大家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呢?
学生分析自己读书现状,制订读书计划(当堂写出,200字以内)。
教师指名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计划。
五、课文阅读训练(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一)教师针对课文难点启发提问:
.你对课文提到的以下作家有所了解吗?
请你按照题意,起来给大家讲一讲。
1.读作品,写作者:
《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茶花女》
2.看作者称呼,写出作者、时代,并各举出一篇作品:
柳柳州李长吉李易安岳武穆
(二)阅读课文下列片段,回答有关问题(课件展示)
“我自从回认字后不到几年……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P2-3
1.第一段中,“不是……而是……”突出表现了什么?
2.“我”为什么常常“含泪”上床?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意义。
(1)我只好带这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三)填空组词(或成语):
人情故然无味津津有一知解兴亡盛不能自
风雪月气愤填官民反无病呻自作情心动神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六总结本节课内容,教育学生:
我们学习了冰心奶奶的读书心得,各位同学也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与书为友,与名人交游,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
七、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阅读训练部分”的作业。
(交老师)
2.课外作业:
A.将自己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写在日记本上。
(交家长、老师审阅)
3.课下搜集、摘抄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并任选其一背诵。
(早读抽查)
4.完成基础训练部分(组长检查)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美)马克·
吐温
1.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3.了解马克·
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4.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5.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
吐温)
第一部分(1—5段):
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三件事:
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
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1.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2.了解马克·
3.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生动的故事情节
热爱生活鲜明的人物性格文学才华
热爱文学辛辣幽默的讽刺
精彩的文学语言
一、复习导入:
教师:
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学生集体回忆作者做了哪三件事。
二、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师引导:
少年马克·
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
(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整体感知课文的素材详略编排:
1.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
2.学生细读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素材的详略编排。
3.教师提问:
在“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
“我”共做了三件事。
作者对这三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明确:
详写了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了如何讽刺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对这两个事件作者均写明了报道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
对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作者一笔带过。
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课文情节模拟表演
师生共同欣赏文中详写的这两个事件。
学生分两组,分别派代表模拟表演,展示这两个事件的经过。
五、品味课文的语言
我们熟悉了本文,并且欣赏了刚才的表演,我们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马克·
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
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
教师点拨:
马克·
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
鲁迅说,马克·
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
六、课文精彩片段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以下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我十三岁时,聪明伶俐。
A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
B那时,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一时的新闻。
C我当时在一家印刷所当学徒,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
D我的叔父让我也在他的报社干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