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历史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4、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5.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6、《春秋公羊传注疏》载:
“时(鲁)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贵族土地所有制得到巩固B.广大自耕农希望得到土地
C.土地私有权客观上被承认D.诸侯国国君失去民众信任
7、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8、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9.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0.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11.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12.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3.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4.《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15.《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16.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17.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
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
这反映了当时江南()
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
18.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9.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20.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21.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2、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有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23、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25、1756年,多年不到浙江贸易的英国商船迭连北上宁波,引起乾隆疑虑:
“顾向来洋船进口,俱由广东之澳门等处,其至浙江之宁波者甚少。
……近年乃多有专为贸易而至者。
将来熟悉此路,进口船只不免日增,是又成一市集之所。
在国家绥远通商,宁波原与澳门无异,但于此复多一市场,恐积久留居内地者益众。
海滨要地,殊非防微杜渐之道。
A.粤海关一口贸易政策已开始执行B.宁波成为重要通商口岸
C.对外贸易从属维护政权安全考虑D.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
26、下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D.“商业革命”的兴起
27、图9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
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28、“那时(15世纪末)的欧洲正如一位作家所描绘的那样,像一个靠他人‘通过墙上的裂缝喂养的巨人’。
但是,这位巨人的力量和知识正在增长,牢狱的围墙已不能长久地禁锢住他。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裂缝”说明东西方商路畅通
B.“巨人”仍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中,丝毫看不到光明
C.“牢狱”指的是封建神学的束缚
D.“巨人的力量”主要指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9、观察下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
1521—1544年间每年平均
1545—1560年间每年平均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黄金
2900千克
5500千克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白银
30700千克
246000千克
A.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C.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30、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31.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2.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33.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