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笔记整理.docx
《中药学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笔记整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
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
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
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
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
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
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
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1)纯净:
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
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
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
便于切制。
(2)漂:
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
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3.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
(1)炒:
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2)炙:
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副作用,引药入经。
(3)煅:
易于粉碎、煎煮。
(4)煨:
减轻烈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5)烘焙:
便于干燥。
4.水火共制 煮,蒸,燀,淬
(1) 煮:
减毒,增效
(2) 蒸:
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
(3)燀:
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分
(4)淬:
易于粉碎、煎煮、制剂
5.其它制法
(1)制霜:
种子压去油、矿石重结晶
(2)发酵:
产生新药
(3)发芽:
产生新功效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性能≠性状
中药的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第一节 四气
1.四气(四性)概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
第二节 五味
1.五味的概念:
指辛、甘、酸、苦、咸五味。
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习称五味。
2.五味的作用及意义:
(1)辛味:
(气虚、多汗、出血、阴虚阳亢等慎用)
能散——发散表邪-治疗表证;
能行——行血-治疗血瘀证;行气-治疗气滞证
芳香化湿-治疗湿阻中焦证;芳香开窍-治疗神昏窍闭证;芳香辟秽
(2)甘味:
(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
能补-补益-治疗虚证。
能缓-缓急止痛-治疗拘挛疼痛证。
能和-和中-治疗脾胃不和证; 调和药性-协调药性、缓和药性
部分甘味药还能解药、食物中毒。
(3)苦味:
能泄、能燥(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
通泄-通利小便-治疗小便不利之证;通泄大便-治疗大便秘结等证
降泄-降泄胃气-治胃气上逆之呕吐;降泄肺气-治肺气上逆之咳喘;
清泄-清泄热邪-治热证
燥-燥湿-治水湿病证-寒湿证(苦温)湿热证(苦寒)
苦能坚阴
(4)酸味:
(有实邪者慎用)
能收-收敛-收敛固涩-治疗滑脱病证;能涩-固涩
如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等
(5)咸味
能软-软坚散结-治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能下-泻下作用-治大便秘结证。
(6)涩味:
能收敛固涩-用于滑脱证,与酸味作用相似(但不尽相同。
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
(7)淡味: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第三节 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浮与沉降的作用:
升浮:
属阳,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上、在表,病势下陷者。
沉降:
属阴,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下、在里,病势上逆者。
3.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升浮-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
沉降-多具有酸、苦、咸之味和寒凉之性。
4. 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1)质地轻如花、叶,大多升浮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2)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大多沉降
“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
5.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炮制、配伍
第四节 归经
1.归经的概念: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2.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第五节 有毒无毒
2.药物毒性的临床意义:
A.对毒药用来“以毒攻毒”,如用某些有毒药解疮毒,除毒疠、抗肿瘤等。
B.对有毒药物应严格控制贮存、炮制、配伍、剂型、用药途径、剂量等,以免中毒。
C.某些毒药的用法要加以注意。
解表药
概述部分
【含义】
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又称为发表药。
【性能特点】
1.药性:
辛味,部分兼苦味
发散风寒药:
偏于温性;
发散风热药:
偏于寒凉;
2.归经:
主要归肺、膀胱经;
3.升降浮沉:
作用趋向为升浮;
4.毒性:
细辛与苍耳子为“有毒”之品;
【功用与分类】
祛风解表----表证
(1)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2)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风热表证
【使用注意】
1.不宜过汗
使用解表药,尤其是发汗之力较强的祛风药,服用量不可过大,否则汗出淋漓,既会伤阴,又致损阳;若微令汗出,得汗即止,则既可使邪气外出,又可令正气不伤。
2.津血不足者慎用
3.因时因地制宜
4.不宜久煎:
祛风药多为芳香质轻之物,一般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散而使药效降低。
5.服药宜忌:
发散风寒药多宜饭后热服,服药后温覆其体,可助散寒解表之力。
同时还应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药性】辛、微苦,温。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1.发汗解表,用治:
风寒表(实)证:
2.宣肺平喘,用治:
咳喘实证。
为肺气壅遏之实证喘咳的要药
3.利水消肿,用治:
风水水肿(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主治风水证:
越婢加术汤。
4.散寒通滞,用治:
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桂枝
【功用】: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1.发汗解肌,用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2.温经通脉,用治:
寒凝血滞诸痛证。
3.通阳化气,用治:
阳虚证。
为温心通阳之要药。
紫苏
【功用】: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生姜
【功用】: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1.发汗解表,用治:
风寒表证。
2.温中止呕,用治:
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3.温肺止咳,用治:
肺寒咳嗽。
4.解毒:
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香薷
【功用】: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治:
(1)风寒表证(尤适阴暑证):
香薷散
(2)暑温初起复感于寒:
新加香薷饮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2.利水消肿,用治:
水肿、脚气
荆芥
【功用】:
袪风解表、透疹止痒、袪风消疮止血。
1.袪风解表,用治:
外感表证。
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
2.透疹止痒,用治: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袪风消疮,用治:
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止血,用治:
吐衄下血等多种出血证。
【用法用量】:
煎服,5~10g,不宜久煎。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
【功用】:
袪风解表、祛风止痒、胜湿止痛、袪风止痉。
1.袪风解表,用治:
外感表证。
2.祛风止痒,用治:
风疹瘙痒。
3.胜湿止痛,用治:
风湿痹痛。
4.袪风止痉,用治:
破伤风证。
5.疏肝理脾(+升清燥湿之性),用治:
羌活
【功用】:
发散风寒、胜湿止痛、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
1.发散风寒,用治:
风寒表证。
2.胜湿止痛,用治:
风寒湿痹。
(1)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
藁本
【药性】:
辛,温。
【功用】:
袪风散寒、胜湿止痛。
1.袪风散寒,用治:
风寒表证,巅顶疼痛。
2.胜湿止痛,用治:
风寒湿痹。
白芷
【功用】:
袪风散寒、止痛、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袪风散寒,用治:
风寒表证。
2.止痛,用治:
多种疼痛证。
3.通窍止痛,用治:
鼻渊。
4.燥湿止带,用治:
带下证。
5.消肿排脓,用治:
疮痈肿毒。
6.祛风止痒,用治:
皮肤风湿瘙痒。
细辛
【功用】:
袪风解表、散寒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
1.袪风解表,用治:
风寒表证及阳虚外感证。
2.散寒止痛,用治:
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通鼻窍,用治:
鼻渊。
为治鼻渊之良药。
4.温肺化饮,用治:
【用法用量】: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
不宜与藜芦同用。
苍耳子
【功用】祛风解表、除湿止、痛袪风杀虫止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