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 复习 第二部分 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学案全国通用 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36637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 复习 第二部分 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学案全国通用 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二轮 复习 第二部分 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学案全国通用 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二轮 复习 第二部分 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学案全国通用 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二轮 复习 第二部分 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学案全国通用 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二轮 复习 第二部分 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学案全国通用 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 复习 第二部分 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学案全国通用 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届二轮 复习 第二部分 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学案全国通用 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 复习 第二部分 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学案全国通用 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 复习 第二部分 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学案全国通用 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2.风沙活动的危害

(1)沙埋:

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

土壤肥力下降;

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

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

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3.风沙活动的防治

(1)工程措施:

①阻沙:

设置沙障阻挡风沙;

②固沙:

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

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

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实例应用提升]

(2014·

全国卷Ⅰ,36,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 第

(1)题,分析沙源主要从河流带来泥沙、河湖底部裸露两个角度分析,注意从图中分析河流数量、河流输沙量和沉积量、河流流量及季节变化对湖泊水位的影响。

(2)题,冬春季起沙的原因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所以解答的实质是分析该湖泊冬春季节多大风的原因。

可以从地形、下垫面的摩擦力大小、植被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3)题,风沙的危害主要从风力沉积作用和风沙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两个角度分析对铁路及车辆安全的影响。

第(4)题,防治风沙的危害主要从固沙、设立保护装置阻止风沙入侵两个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

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

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

侵蚀路基(和路肩);

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

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专题提升训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岛屿简图,该岛是其所在国的“育种天堂”、“天然温室”、“种子基地”,尤其是南部更是南繁基地的核心区。

图中虚线为某自然要素年均等值线,且a>

b>

c>

d。

读图,完成1~3题。

1.根据图示等值线分布特征可判断该自然要素为(  )

A.降水量B.日照时数

C.正午太阳高度D.热量

2.农业科研人员选择在该岛育种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好,可缩短育种周期

B.土壤肥沃,作物产量高

C.自然灾害少,作物生长环境好

D.劳动力丰富、廉价

3.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建设航天基地的有利条件为纬度低和海运便利 ②图示盐场的形成与气候条件有关 ③现代工业基础雄厚 ④决定该岛山地基带植被类型的因素为水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1题,图示等值线分布特征大致是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中部山区数值较大,据此可判断该自然要素为降水量。

第2题,海南岛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是我国农业科技人员选择在该岛育种的主要原因。

第3题,海南岛现代工业基础较薄弱,决定该岛山地基带植被类型的因素为热量。

答案 1.A 2.A 3.D

(2018·

广东惠州模拟)读世界某两区域分布简图,回答4~6题。

4.关于图中E海域和F海域洋流特征及其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E海域洋流为寒流

B.两个海域洋流流向均自南向北

C.E海域洋流使该海域西侧等温线向北弯曲

D.F海域洋流对沿岸地区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5.下列关于图中两个区域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判断正确的是(  )

A.G岛屿西侧气候类型与H半岛不同

B.G岛屿东侧降水比西侧少

C.M区域东侧受洋流和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多

D.P、Q两地均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

6.关于G、W两岛地理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两岛按成因均属大陆岛

B.G岛西侧建设港口条件比东侧好

C.W岛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两岛所在国家海运便利、经济发达

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E海域为莫桑比克海峡,有莫桑比克暖流自北向南流过,使该海域等温线向南凸出。

F海域属于大西洋,附近有墨西哥暖流经过,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第5题,G岛为马达加斯加岛,其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H半岛为尤卡坦半岛,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P、Q两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第6题,G岛所在国家是马达加斯加,W岛所在国家是古巴,经济较为落后。

答案 4.D 5.C 6.D

绿道是具有生态、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兼顾生态和经济平衡的完整线性空间,是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

下图为南京市西部江心洲及滨江带绿道系统规划图。

据此完成7~8题。

7.江心洲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可能是(  )

A.大量农业开垦导致江心洲内部湿地锐减

B.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调水后,江心洲面积缩小

C.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后江心洲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D.造船、沙场等产业的退出使江心洲的发展趋于衰落

8.关于江心洲滨江带绿道的规划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码头、船坞等工业遗址需要彻底清理

B.滨江堤岸需要生态化、景观化改造

C.东侧要与市区隔离开,避免市区的干扰

D.西侧破碎的湿地应保持其相互独立性

解析 第7题,题干中有限定词“近年来”,属于小尺度时间段,大量农业开垦导致江心洲内部湿地锐减,A对。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调水后对南京江心洲面积没有影响,B错。

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后江心洲面积有缩小的趋势,C错。

造船、沙场等产业的退出没有使江心洲衰落,D错。

第8题,绿道具有生态、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不需要对码头、船坞等工业遗址进行彻底清理,A错。

东侧要与市区加强联通,兼顾生态和经济平衡,C错。

西侧破碎的湿地是江心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利用绿道连接,有利于保护生态,D错。

滨江堤岸原来主要是用于防洪,从发展的角度看,需要生态化、景观化改造。

答案 7.A 8.B

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

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

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黑、吉、辽、内蒙古)、北方(京、津、冀、晋、鲁、豫、陕、甘、青、宁、新)、西南(川、滇、藏、渝)和南方(沪、苏、浙、皖、闽、赣、鄂、湘、粤、桂、琼、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表(单位:

108元)。

据此完成9~11题。

林区

森林固碳价值

林业经济产值

甲林区

1598.7

93.81

乙林区

1287.84

399.19

丙林区

568.36

126.90

丁林区

2163.77

89.42

注 港、澳、台缺少资料,暂未统计。

9.与耕地和草地相比,林地具有更强碳吸收能力的原因是单位土地面积上(  )

A.水土流失量少B.枯枝落叶层厚

C.叶片总面积大D.生物种类多样

10.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

A.甲林区B.乙林区C.丙林区D.丁林区

11.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

A.更换绿化树种B.采林育林结合

C.禁止采伐森林D.营造护田林网

解析 第9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林地的叶片总面积大,所以光合作用强,碳吸收能力强。

第10题,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且南方林区主要为经济林,经济产值最高。

由此确定乙林区为南方林区。

第11题,丙林区固碳价值最低,原因可能是气候较干旱,森林面积小。

故丙林区为北方林区。

华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育林的空间较小,所以提高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营造护田林网。

西北地区土地辽阔,但非常缺水,增加林地空间小。

答案 9.C 10.B 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图中R河是内流河,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R河流经的甲平原是R河所在国政治、经济的核心区域,人口约1亿。

(1)比较分析R河MN段和EF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2)比较X、Y两地年积雪期的长短,并说明原因。

(3)简述甲平原南部种植冬小麦的有利自然条件。

(4)分析R河所在国在甲平原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MN段位于河流上游,汇水面积较小,水量小。

MN段的纬度高,结冰期较长。

EF段位于河流下游,且有支流汇入,故水量较大。

EF段纬度相对较低,结冰期较短,汛期出现较早、时间较长。

(2)题,读图可知,X地距离大西洋较近,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较大,这里位于东欧平原地区,地势较低,冬季寒冷期较短;

Y地距大西洋远,位于乌拉尔山区,地势较高,冬季寒冷时期长,积雪期长。

所以X地年积雪期比Y地短。

第(3)题,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考虑。

甲平原南部地区纬度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地形平坦,便于耕作、收割;

冬季积雪覆盖,利于小麦越冬;

春季积雪融化,土壤水分条件好;

冬季寒冷,害虫不易过冬,病虫害少。

第(4)题,根据图中的城市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分析,该国城市分布集中地区,资源分布很少,该国农矿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货物运输量大;

水运运价低、运量大,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

甲平原河网密集,河流流速较慢,河道间有运河相连,发展内河航运投资较少,效益高。

答案 

(1)①EF段位于MN段的下游,水量较MN段大;

②EF段纬度较MN段低,结冰期较MN段短;

③EF段汛期出现较早,汛期较长。

(2)X地年积雪期比Y地短。

原因:

与Y地相比,X地距离大西洋较近,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较大;

地势较低;

冬季(或寒冷期)较短。

(3)①平原南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

②地形平坦;

③灌溉水源充足;

④冬季积雪覆盖,利于小麦越冬;

⑤春季积雪融化,土壤水分条件好;

⑥病虫害少。

(4)①该国农矿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