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36402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Word文件下载.docx

一种观点认为灵魂与肉体是共存的,如同伴随生命的呼吸,当肉体存在时,灵魂表现为感觉和思维、情感和理智等等。

随着肉体的消亡,灵魂也就消失了。

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另一种观点主张灵魂独立于肉体,仅仅暂时寓居于身体之中,灵魂可以离开身体。

灵魂给肉体以生命,离开肉体,灵魂可以独立存在。

这些观点随后对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等学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柏拉图(公元前427-347)

古希腊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他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

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

感性世界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和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

理念世界是先于感性世界和独立于感性世界而存在的一个“概念”的世界,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流动变化之中,因而都是不真实的。

真实的东西应该是永恒不变的理念。

理念来源于理念世界,独立于具体事物,比具体事物更实在、更真实。

既然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个别事物都是不真实的,那么我们的感官知觉就不可能是真实可靠的,例如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感觉,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对象也会有不同感觉,这说明感官知觉不可靠,所得到的知识不真实。

真实的知识应该来源于理念世界,亦即依靠理性得到的知识。

既然理性不依赖于感性认识,那么理性是怎样得到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呢?

这里柏拉图利用了“灵魂不死”、“灵魂转世”的学说,提出了“回忆说”。

根据这一学说,灵魂和理念都是先于肉体而存在的,是永存不朽的。

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就居住在理念世界里,早已认识了理念,只是在进入了肉体以后,受到肉体的玷污而把原有的理念知识给忘掉了。

学习的作用就是只有把已有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所以“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灵魂由三部分组成:

理性、意志和欲望。

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代表着“智慧”的德性。

意志是灵魂中用以发起行动的部分,代表着“勇敢”的德性。

欲望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当欲望受到控制时,灵魂就有了“节制”的德性。

这种对灵魂的分类法是最早的心理三分法,即认识、情感和意志三分法的雏型。

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而感觉是外部对象作用于感官引起的。

他把人的心灵比作“腊块”,感觉则是外物印在腊块上的痕迹。

他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认为离开感觉就不能获得任何真实的知识。

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灵魂和肉体是不可分割的,灵魂是生命的本质,身体是灵魂的工具。

在心理的分类上,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三分法,认为灵魂是一个整体,不能分为部分。

不过,灵魂有两种功能,即理性的功能和非理性的功能。

理性功能的核心是思维。

非理性的功能是感知、记忆和想象。

理性的功能是主动的、非理性的功能是被动的。

亚里士多德对思维规律的认识集中反映在他的四因说上。

四因说指事物的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因是物质的自身,是事物所有形成的原料。

如房屋的砖和泥。

形式因是事物的形式、原型。

因为每一事物都以一定的形式出现。

效果因是导致某一效果的原因,是事物变化的直接原因。

目的因是事物的终极原因,它并不位于效果之前,而是位于效果之后,是事物的终极原因,效果是这个运动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记忆与回忆时,谈到联想的问题。

他认为三种事物有助于回忆,即相似的、相反的和邻近的。

这是后世联想三大定律,即相似律、对比律、接近律的雏型。

这一思想影响深远,20世纪学习理论正是以联想为核心概念的。

因而亚里士多德被一些西方心理学家称为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位心理学家。

第一节西方心理学在哲学内的起源(中)

二基督教与经院哲学时期

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仍与灵魂问题有关,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Augustine)和阿奎那(St.T.Aquinas)。

1.奥古斯丁(354-430)

奥古斯丁是最为著名的基督教哲学家,也是教父学的最主要代表,其与心理学有关的代表著作有《论自由意志》、《论灵魂不朽》和《论灵魂两元》等。

在心身关系问题上,奥古斯丁强调了灵魂对身体的主导地位,但是他同时认为灵魂和身体是上帝同时创造的,各自有其独特的功能。

身体是物质的,灵魂是非物质的,分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管理、控制着动作和行为。

所以,灵魂和身体是有主从关系的两个实体。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不同意柏拉图贬低身体的倾向。

奥古斯丁对心理学的最杰出贡献是第一次使用了内省法,被认为是心理学中的第一个内省主义者。

他把知识分为两类:

外部感觉和主观内省。

通过感觉,人们了解着外部世界;

通过主观的内省,认识到灵魂的存在。

内省为了解灵魂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

通过内省人们知道了灵魂的存在,人之所以能思维、能怀疑,是因为存在着一个思维、怀疑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灵魂。

灵魂通过内省理解了自己,确立了自己的存在。

奥古斯丁的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也影响了后世的内省主义心理学。

2.阿奎那(1225-1274)

托马斯·

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最著名代表,他的学说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

他的心理学思想有这样几个方面:

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方面,他认为灵魂是纯精神的,是独立于身体的实体。

灵魂是不灭的,因为灵魂是上帝创造的实体形式,在人出生时与身体结合,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灵魂和肉体的结合形成生命,两者的分离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但是,灵魂并不随肉体的消亡和消亡,生命虽然结束了,但灵魂依然存在,所以灵魂是不朽的。

灵魂具有能力或官能,即营养能力、感觉能力、追求能力、运动能力和理性能力。

虽然动物和植物都有灵魂,但只有人的灵魂同时具备这五种能力。

灵魂的理性能力是灵魂的最高形式,只有人才具备这个能力。

理性可以控制情欲和欲望,是受人类的自由意志控制的。

阿奎那也阐述了认识活动的性质与过程。

他认为认识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是感觉过程。

阿奎那虽然认为感觉是灵魂的功能,但是他认为感觉过程包含了肉体的活动,并非仅仅是灵魂的活动。

感觉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灵魂通过肉体的活动形成“感觉影像”。

在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感觉影像在理智的作用下,形成“共像”,或称“理智影像”。

第三个阶段是“印入影像”,即理智被动地接受了感觉影像。

在认识过程的第四个阶段,理智把印入的影像与其他表象联系起来,即“陈述影像”。

阿奎那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给后世的心理学家以重要影响。

第一节西方心理学在哲学内的起源(下)

三文艺复兴时期与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时期

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反教会、反专制,提倡人文主义和研究自然科学。

这一时期有许多新学说和新发现,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哈维的血液循环说和伽里略在天文学上的新发现等等。

这些学说和发现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来源于经验的方法,都是依赖于可观察的事件,而不是仅仅依赖理性的推理。

这种方法论的转变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的。

哲学所研究的重点由本体论的问题转到认识论的问题。

而认识论的问题同心理学息息相关。

因此,与此相关的心理学思想也更加丰富多彩。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心身关系问题,即身体和心理之间怎样相互联系。

在此之前许多学者已经对这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

但是都是在抽象的意义上谈论这一问题。

在这一时期里,有关身心问题的探讨更为具体,开始与经验观察得到的资料相联系。

这一时期,有关身心问题出现了交感论与平行论两种学说。

二是经验主义(或经验论)与理性主义(或唯理论)的观点。

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均来自于感觉经验,“凡存在于理性中的,无不先存在于感觉经验中”。

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与之对立的观点是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强调理性在知识获得中的决定作用。

一些理性主义者并不否认感觉经验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但是认为由经验获得的知识是杂乱无章的,只有经过了理性的过滤、筛选、加工和整理才能成为可靠的知识。

三是天赋论的学说。

这种学说同经验主义的观点是对立的。

经验主义主张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但是天赋论认为某些知识不是来自经验的,如上帝的观念、几何公理、思维范畴等等。

天赋论的观点在现代西方心理学中仍然有所表现,如现代心理学中的遗传论观点,认知心理学家乔姆斯基的语法转换生成学说等等。

最后是联想主义学说。

联想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在很久以前学者们就已经开始论及这一问题。

如亚里士多德谈到了联想律的问题。

在这一时期里,联想主义的学说在经验主义的范畴里得到迅速的发展。

由于从经验得到的知识是零零碎碎的,因此经验主义必须借助联想才能解释心理的整体特性。

联想主义以联想来解释一切心理现象,讨论联想的机制和规律。

这一学说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以下我们分别阐述这一时期几个重要人物的心理学思想。

1.笛卡尔(1596-1650)

笛卡尔(R.Descartes)是近代法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在西方近代心理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他是也理性主义的最著名代表。

在西欧漫长的中世纪里,神学统治着一切。

哲学和科学都附属于神学,一切服从于信仰。

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以后,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神学的真理提出挑战,提出了两种获得真理的方法:

一是经验的归纳法,二是理性的演绎法。

笛卡尔就是理性演绎法的首位倡导者。

这种方法就是:

首先凭直觉确立若干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推演出其它命题和定理,以构成一个知识系统。

笛卡尔贬低感觉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常常还欺骗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推理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但他生活在一个宗教影响仍十分强大的历史时期。

因此不得不提出二重真理论:

信仰的真理和科学的真理。

另外,他也是一个天赋观念论者,认为时间、空间和运动等观念都是生来就有的。

他从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出发,主张对以往的一切知识都要进行清理,置于理性的天平上进行衡量。

也就是要怀疑一切。

笛卡尔进行普遍怀疑的结果,是发现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不可怀疑,而怀疑是一种思想,思想总有一个思想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自我”。

所以,我思故我在。

通过怀疑,笛卡尔确立了“自我”,亦即心理或精神的存在,而在自我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物质的世界。

这就确立了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

物质和精神。

心物两分法的传统由此开始。

在笛卡尔看来,精神实体的本性是能思维,但不占空间;

物质实体占有空间,但是却不能思维。

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身心交感论”。

他认为两者在人类的有机体内是相互作用的,作为物质实体的身体影响心灵,作为精神实体的心灵也影响身体,两者通过大脑中的松果腺而交互影响。

笛卡尔把物质和精神区别开来,假设了一个精神自我的存在,这为心理学以后的独立打下了基础。

既然作为精神的自我不同于外在的物质,且遵循自己独特的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