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青岛版科学研究与实践课教学实施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青岛版科学研究与实践课教学实施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青岛版科学研究与实践课教学实施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2)“研究与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教师要适时帮助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从而形成科学精神。
例如:
《观察月相》的教学目标定位是通过一段时间对月亮持续观察、记录,亲历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培养连续观察的能力和记录观察结果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激发观察的兴趣,培养意志力和执着追求科学真理的态度。
这课的衔接课就是《弯弯的月亮》,其教学目标是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内容上区别
(1)“单元科学”课:
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清楚,层次明了,知识点根据单元目标递进式的落实与检测,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结构。
(2)“研究与实践”是每册部分科学知识或技能的拓展,主要是学生通过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给内容主题之间相互联系,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与品社课的区别。
我们在教学时发现,3-6年级“研讨与实践”课所涉及很多社会调查方面,如同品社课。
其实,品社课的“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组织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查与评定。
通过强化考核,使学生的知行统一起来,培养学生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而“研究与实践”课则重在利用课上探究的科学知识,通过收集梳理资料、自主探究问题、形成科学概念,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也就是一种科学技能在生活中的实践与应用。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单元科学课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科学技能、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研究与实践”课则是课内科学课探究活动的延续;
单元科学课从提出问题开始探究,是入门式的科学探究,“研究与实践”课从实践中进一步探究未知问题,则是深入式的探究科学。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不断强化,课内知识得以巩固。
二、“研究与实践”实施建议
(一)教材整体介绍
年级
册次
教学内容
知识衔接单元
知识衔接点
知识领域
三
上册
拆装玩具
第一单元第1课《玩具里的科学》
通过拆分与组合,学会研究性的“玩”
科学探索的故事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初步尝试经历收集资料的过程;
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程
下册
电在生活中的用途
第三单元《电的本领》
人们是怎样使用电的
物质世界
饲养小动物
第五单元《动物王国》前
参加饲养活动,学会饲养方法,学写观察记录,培养“养殖”实践能力
生命世界
四
食物里的有害物质
第一单元《我们吃什么》
食物里有对我们身体有害的物质
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与使用
《22.太阳能热水器》合讲
调查当地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情况
地球与宇宙
植树
第三单元《9.土壤与植物》
学习植树的方法、对植物进行观察
生命世界
当地岩石种类考察
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
对当地岩石种类进行实地考察
五
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
第二单元《11.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找一找学校里的噪音
材料与我们的生活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材料》
人们利用各种材料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制作车辆模型
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
拆装和组合车辆模型
调查家乡的种植业
第三单元《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调查家乡种植业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变迁
六
儿童常见疾病调查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掌握常见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观察月相
第四单元《19.弯弯的月亮》
亲历探究月相的变化规律
当地生物群落研究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实地考察当地生物群落
寻找达尔文的足迹
第一单元《人的一生》
认识生物进化
调查生活中的伪科学
第四单元《信息与生活》
认识伪科学
我的科学学习历程
4年科学学习结束
交流展示科学学习历程
(二)课型分类
课型,一是指课的类型,它是按某种分类基准(或方法)对各种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是指课的模型,它是在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型、模式。
统筹3-6年级的“研究与实践”课,我们可将这些课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为以下几种课型:
探究发现课、实践活动课、现状调查课、信息搜集课、模拟创造课。
1.探究发现课:
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如三上《拆装玩具》。
2.科学技术课:
指一个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概念引领下的技术设计、技术制作,并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以及需要他们亲自参与的各类实践活动的总和,具体包括各种各样的小种植、小饲养、小采集和小观察等。
如三下《饲养小动物》、四下《植树》、四下《当地岩石种类考察》、六上《当地生物群落研究》、六上《观察月相》。
3.现状调查课:
现状调查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有关的种种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从而明确现状、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活动方法。
现状调查法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各种调查活动,使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和占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了解现状、分析合乎把握现状的能力。
如三下《电在生活中的用途》、四上《食物里的有害物质》、四上《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与使用》、五上《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五上《材料与我们的生活》、五下《调查家乡的种植业》、六上《儿童常见疾病调查》、六下《调查生活中的伪科学》。
4.信息搜集课:
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专题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
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全过程,学到运用信息搜集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如三上《科学探索的故事》、六下《寻找达尔文的足迹》、六下《我的科学学习历程》
5.模拟创造课:
模拟创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象,独立或协作完成某种科技作品的活动方法。
在科学课中,运用模拟创造,能够通过模拟创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和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如五下《制作车辆模型》。
(三)教学建议
1.教学策略
(1)各类课型的教学策略流程
◆“探究发现课”基本教学流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指导方法——自主合作,亲历探究——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实践活动课”基本教学流程: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指导方法——自主合作,实践体验——交流评价,活动延伸
◆“现状调查课”基本教学流程:
活动引入,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活动——整理梳理,汇总记录——交流成果,活动延伸
◆“信息搜集课”基本教学流程:
活动引入,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搜集资料——实施活动,交流成果——梳理提升,活动延伸
◆“模拟创造课”基本教学流程:
成果演示,激发兴趣——积极实践,形成成果——成果展示,肯定激励——成果分析,拓展思维
(2)注意事项:
要把握好使用教学策略的尺度。
从教育实际看,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发式的。
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而是仍需要教师的大量指导,它的开展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今天所列举不同课型的教学策略,只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并不代表框架,老师们要因课而异,适时适度的利用,切不可代替你的个性课堂,要摆脱出教学策略,创造出新的、活的教学过程。
“研究与实践”课是突出科学知识的可变性,探究科学知识的经历一定不能以教师讲授灌输知识取代。
切记,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3)教法学法的指导。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能力不能要求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学习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是指导的。
因此,教师要在这种课型的教授上做好以下指导工作:
①处理好教学时间。
“研究与实践”课的设计虽然处在每册教材的最后单元,往往被科学老师忽略。
究其原因就老师们没有把握好教学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这些课应该在相衔接的单元课后安排教学。
下一主题我就几个典型的特殊课再扩展讲解。
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教师的指导要使学生的探究更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使学生的研究更严谨。
教师介入多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有时需要指导学生观察,有时需要帮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教师的指导是为了保证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的需要,应该是及时的,建议式的,或提供方法指导,或帮助制定可行性方案,或启发学生进一步预测等。
如《儿童常见疾病调查》一课,老师就可以直接通过联系市、镇卫生防疫部门,组织学习小组赴卫生部门进一步了解常见病的种类、特点及预防措施;
再如《制作车辆模型》一课,学生在造车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应以自己设计的方案为蓝图,减少制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当遇到难题时,要引导学生与家长合作,请教老师等。
作品完成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继续进行研究,努力提高制作水平,培养学生持续研究的科学品质。
等等。
③注意探究问题的延伸。
“研究与实践”课的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
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联想性、应用性和创造性无止境的问题和任务,以促使学生把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
通过科外延伸活动,可以培养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的意识,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六下《调查生活中的伪科学》一课,课后可以联合班主任组织一次“远离伪科学”的社区宣传活动。
2.课程整合与学科融合
“研究与实践”课是科学课的拓展与延伸,从以上课型可以看出,“研究与实践”课大多数的探究时间是课下,现行的国家课程设置2课时,难以让我们科学老师完成“研究与实践”课的教学任务,而将科学课与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