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Word格式.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教学时可从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或播放《英雄儿女》《上甘岭》电影片断导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进而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初读课文,交流:
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
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从而读懂课文叙的事,初步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
再读课文,通过体会最令人感动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升华一的情感,体会前三个自然段共同的写法──先叙事,再抒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由指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彼此之间依依异别的深情,引导学生思考:
在与别时朝鲜人民一也回想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
从课文中找一找,结合着平日阅读,观看影视剧等说一说。
使学生偏认识到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为亲人,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浇铸了中朝人民间牢不可破的友谊。
最后,引导背诵、抄写和进行小练笔:
展开想象,写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新课程标准》指出: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
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问导法、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四)技术准备
课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把朝鲜人民为什么是志愿军亲人理解清楚了,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完成了,但是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思考:
难道仅仅朝鲜人民是我们志愿军战士的亲人吗?
在这个基础上,还能不能再深化下去呢?
如:
亲人仅仅是战争年代才有吗?
和平时期呢?
教师要用时代的精神引导学生去学习这样的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描绘的是战争时代,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他们能够成为亲人,那在我们的和平年代,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不能成为亲人呢?
那些是呢?
你能说一说吗?
如果这样深入挖掘的话,就体现了一种时代的意义。
只要我们老师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在很多课文里都能这样引导学生体验,而不仅仅局限在原来的解读上。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难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志愿军进行曲录音带,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声中,跟随志愿军一起跨过鸭绿江,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这是一曲高昂雄壮的乐曲,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就是以这样的姿态、精神面貌奔赴朝鲜的,为的是保卫祖国,解放朝鲜人民。
我们的军队在那里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赶走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
在朝鲜的日日夜夜,我们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亲如一家人,临别时他们都依依不舍。
我们的课文记述的就是这难舍难分的场面。
(二)教师范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惜别的情景。
)
作者从三个方面记叙了这一内容。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把这一段分为三层,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是什么句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师:
学习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觉得这一段突出地表达了朝鲜大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慈母般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大娘之间的真挚情感。
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轻缓,读出志愿军与大娘依依惜别的情感。
(四)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的结构,写法与第一段相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此段。
(五)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的结构与写法也与第一段相似,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按照一、二段学习的方法自学这一内容。
(六)小结前三段。
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与朝鲜人民话别,通篇都是志愿军在讲话。
在这依依惜别之际,朝鲜人民是怎么想,怎么说呢?
课文有这方面的叙述吗?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有很难忘的人和事,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三个人物来写呢?
(七)学习第四段。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
学习这一段主要以朗读为主,读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朝鲜国土依恋的感情,读出志愿军发自内心的“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的呼声和决心。
“再见了,亲人”。
这句话是谁说的?
为什么要称“亲人”?
这一段表达了志愿军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段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八)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主要记叙了志愿军归国时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文中每一段都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课文是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的?
(作者选取了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的惜别及火车开动后志愿军发自内心的呼喊来表现中心的。
(九)总结全文。
对关系亲密,感情深厚的人称为亲人。
课文中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也体会到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同学们,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十)巩固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幻灯片,读句子,着重理解带点的词语。
(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噩耗:
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同归于尽:
尽,完结。
一同死亡或毁灭。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的代价:
代价,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耗费的物资、精力甚至生命。
(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
又一次,再一次。
2.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这三段的结构及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较相近,可让学生自行选择一段背诵。
3.小练笔。
要求: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
要围绕中心选材,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题目自定。
这个练习可以做为课外练习去完成,主要是训练学生写文章要有中心。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大 娘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伟大的友谊
大 嫂 挖野莱致残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注音,打√。
深情厚谊(ylyì
) 挎着篮子(kuākuà
血泊(p6b6) 嫌(xiá
nyá
n) 架着(jiá
jià
2、造句.
雪中送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这篇课文记叙了____和____告别时的感人情景,充分表达了_____。
课文重点选择了志愿军和_____、_____、_____告别时的情景来写的。
②课文中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告别时,主要追述了两件事,一件是_____,另一件是_____.。
教师自评部分
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
课堂内是否关注学生的差异了?
2、课堂内能否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并合理地解决课堂声称问题?
3、能否及时抓住学生的质疑问难和闪光点,给予适时地、鼓励的评价。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对战争的故事兴趣浓厚,如:
《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
为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感悟探究。
本文在情节的处理上另辟路径,它没有直接写出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宏大场面,而是侧重于志愿军战士追忆朝鲜人民可歌可泣的事迹。
文章为了突出“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中心。
在讲读时如果忽略了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流血牺牲的场面追述,或只是粗略地泛泛讲解,作蜻蜓点水式的分析,对理解中心无益,甚至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鉴于此认识,我在指导学生学完第一部分后,又追加提出了探究性的问题:
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什么甘愿为了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挖掘文中蕴藏的志愿军战士们对朝鲜人民做出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来讲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通过资料的补充,让学生们了解到在朝鲜这片沃土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也洒下了无数志愿军官兵的鲜血。
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这个题目重在加深对中心的认识上,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by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