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实体经济企业 成本与负担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35600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三省实体经济企业 成本与负担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东北三省实体经济企业 成本与负担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东北三省实体经济企业 成本与负担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东北三省实体经济企业 成本与负担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东北三省实体经济企业 成本与负担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三省实体经济企业 成本与负担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东北三省实体经济企业 成本与负担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三省实体经济企业 成本与负担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三省实体经济企业 成本与负担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一、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负担依然较高  从调研取得的样本看,2013、2014、2015三年间,东北地区企业的总体运行情况持续恶化,企业经营十分困难:

销售费用连续下降,表明产品销售困难程度加大;

财务费用上升,表明企业资金成本负担加重;

管理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在2014年内大幅度下降后,2015年基本保持在2014年的水平。

这四项费用都高于全国,表明东北地区企业成本负担很重。

可以说,东北地区成本费用的高企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正常运转的边界,且与全国相比,各类成本高企,企业补偿生产耗费的能力不足;

销售萎缩,价格受到挤压,利润空间不断收缩甚至连年亏损,企业再生产按原有规模进行已经难以为继,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

  表1东北地区与全国企业2013-2015年期间费用及税收情况表(单位:

亿元)  地区  东北地区  全国  年度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销售费用  2823.01  2571.26  2155.43  2518.69  2255.44  2468.65  销售费用占收入比重  2.52%  2.56%  2.40%  3.14%  3.01%  3.41%  管理费用  6647.25  5671.14  5675.87  4716.91  4730.02  4866.86  管理费用占收入比重  5.92%  5.64%  6.31%  5.87%  6.32%  6.73%  财务费用  2543.08  2697.90  2616.73  1918.74  2036.77  2148.07  财务费用占收入比重  2.27%  2.68%  2.91%  2.39%  2.72%  2.97%  营业税金及附加  1228.18  991.54  980.57  764.26  790.61  881.69  营业税金及附加占收入比重  1.09%  0.99%  1.09%  0.95%  1.06%  1.22%  

(一)相对人工成本和绝对人工成本都在上升  1.工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  从全国看,东三省的人均工资在全国并不算高,处于中偏下的位置,但东北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近年来工资增速已经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速。

辽宁和吉林从2011年开始、黑龙江从2012年开始均出现了这种现象,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净利润空间不断收窄。

  图1201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2.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偏高  与工资水平一致上升的社会保险费用也是导致人工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职工缴纳的社保比例高,辽宁企业承担的“五险一金”占职工工资的45%左右,吉林、黑龙江基本在40%左右;

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企业缴纳的社保基数是上年社会平均工资,企业感受统计局所公布的社会平均工资高于企业实际职工工资,缴费基数偏大,导致缴纳社保费用高。

  3.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外流严重  近年来,三省老龄化有加剧趋势,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就企业人工成本而言,老龄化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离退休人员成本的不断增加。

东北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而且人口外流明显,加之新一代就业者的就业观念变化,就业选择的要求更高,其流动性也更强,要稳定员工队伍比以往更难。

因此,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促进了劳动力市场从买方转变为卖方市场,养老负担总体加重,加之劳动保护法律执行的机械化和劳动用工缺乏灵活性等,都推高了人工成本。

  

(二)“营改增”红利释放不足,费负高于税负,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突出  1.“营改增”红利未充分释放  “营改增”等改革确实对国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特别是今年5月1日全面推开,有些企业因为自身管理没有跟上,抵扣链条又不是很完整,这种情况下企业操作比较困难。

一些企业在改革后增值税负不降反增,主要原因有:

一是行业特色原因。

大部分重资产行业随着效益下滑,新购固定资产少,无法进行抵扣。

二是成本结构原因。

作为人员密集型国有企业,人员多,而人工成本无法进行抵扣。

三是经营环境原因。

例如黑龙江铁路公司分散在黑龙江省不同市县,企业日常经营所需物资只能在当地采购,部分费用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是无法享受“营改增”过渡期政策。

国家铁路总公司在实施“营改增”时,国家税务总局承诺以三年交纳增值税为基数,以不超过往年营业税税额进行税收返点的优惠政策进行补贴,而黑龙江省没有出台类似政策。

这代表了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的普遍心声。

  2.涉企收费名目繁多,费负高于税负  有企业反映现在民营企业发展困难,表面上办执照等很多费用都减少了,但是还有一些隐性费用依然存在。

地方向民企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评估费、产品检测费、罚款和各种摊派比较多,有的企业甚至统计,民营企业平均税负是国有企业的两倍。

这其中,并非税收负担,更多的是各种收费给企业造成的负担,但由于多数收费在地税局征收,很多企业认为这都属于税负,从而拉高了企业的整体税费负担。

  大部分企业反映,河道管理费、工会经费及价格调节基金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企业负担最重的四项费用,其中:

工会经费按工资总额的2%计提;

河道费各地征收标准不一,辽宁省2016年按上年销售或营业收入的千分之一计征;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各地标准有一定的差异,辽宁省的标准为,未达到1.7%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每少安排1人,按不低于本单位所在市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缴纳。

  3.小微企业负担更加沉重  国家针对小微企业已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但由于其转嫁能力弱,税收宣传不到位,小微企业反映税负依然较重。

辽宁省小微企业普遍反映,目前的税费负担一般比例在营业收入的40%以上,有的企业反映已经超过50%。

同时,税收征管水平较低也加重了小微企业税负。

如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税务部门按照“查账征收”的办法执行,致使相当多没有建立台账的小微企业享受不到该项政策。

  (三)融资费用总体较快增长,“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  1.银行贷款加权平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12月,辽宁、吉林、黑龙江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上浮的贷款占比,分别为64%、55.2%、41.7%,辽宁省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95%)。

东北三省金融机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0%以上贷款占比,2015年黑龙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显著低于全国水平,辽宁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票据贴现利率高于金融发达地区  2015年,在全国贷款规模持续宽松的大背景下,东北三省票据贴现利率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出现明显下降。

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四个季度未加权的平均值)分别为4.23%、4.24%、4.32%,同期北京、浙江这一利率分别为4.09%、4.13%,东北相对偏高。

  3.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和民间借贷利率相对偏高  2015年,辽宁小贷公司全年平均利率12.2%;

黑龙江银行实际贷款利率约为基准利率的2-3倍,小贷公司贷款利率约16.22%,民间借贷利率约21%;

在互联网金融发达地区,P2P贷款利率大多在10%-15%之间,东北地区互联网金融并不发达,实际的民间融资成本相对偏高。

  4.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的整体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  2015年,黑龙江直接融资增量在全国排名第28位,占直接融资总增量仅为0.5%;

全省债券余额占GDP比重仅为7.2%,在全国倒数第2位。

境内上市公司仅占全国1.2%,新三板挂牌企业仅占全国1%,上市公司再融资额、新三板挂牌企业股权融资额均仅占全国0.7%。

  5.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偏高  从调研情况看,企业均不同程度存在短贷长用现象,如部分企业有新增项目及技改投资项目,却未向银行申请与此相适应的中长期贷款支持。

企业频繁向银行申请续贷、还贷,再加上企业自身没有很好地统筹安排生产经营资金,大部分还贷资金需要向第三方临时筹集,导致续贷费用剧增。

黑龙江省的调研发现,银行以外的第三方收取的担保费、财产评估费、咨询费、审计费、公证费等推高了融资成本约2.63个百分点。

部分地市各项附加费用要占融资成本的20%以上,相当于贷款融资总额的2%~2.5%。

  (四)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与区域经济之间表现出强烈的“非同频共振性”  1.第三方物流企业盈利空间缩小。

辽宁省对规模以上仓储企业的统计结果显示,2012、2013和2014年,三大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年均增长1%,营业利润率年均下降2.5%,利润率年均下降1.33个百分点。

同时,受产业结构的影响,物流企业的议价能力弱,致使物流定价不高。

东北地区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物流服务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小、散、弱”的物流企业无法与大中型企业抗衡,致使物流定价长期低位运行。

  2.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东北运输的主体网络已经形成,大干线已经建立,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受相关行业不景气的影响,甚至出现倒退趋势,突出的表现是支线物流跟不上。

黑龙江省由于没有支线辅助,玉米、水稻加工企业运输成本额外增加100-200元/吨公里;

边远城市虽然有资源禀赋,同样因为没有支线物流的支持,物流成本增高。

而作为支线物流,由于物流需求萎缩,能否生存下去都是问题。

  3.特殊运输发展滞后。

东北地区公共冷库的容量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仓储环节冷库制冷技术落后,仓储设施设备老旧。

从调研情况看,运输环节部分中小企业为节约成本存在中途关停冷冻冷藏设备情况,致使加工企业的物流成本大不相同。

大型加工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冷链运输要求严格,成本费用高,而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中途断电、偷冷,甚至以“棉被车”当冷藏车的现象非常普遍。

  总体来看,东北地区物流和区域经济之间并没找到有效的契合点,两者之间表现出强烈的非同频共振性。

不仅如此,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特点、地理地缘结构、物流生态环境等因素共同销蚀了“同频共振”的可能。

这就致使东北地区大量的交通运输仓储等投入并没有起到撬动其他产业的功效,相反,物流需求却受到东北地区经济“塌陷”的负向影响。

  (五)困扰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偏高  1.资金成本之外的人力、时间与机会成本对企业困扰很大。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力与时间支出、机会的损失也会影响到企业效益,进而转化为资金性成本。

从东北地区调研情况看,经过新一轮的简政放权,企业开办登记方面的费用几乎全部取消了,但在企业开办与经营过程中,一些行政性许可办理的时间较长、手续繁琐,即使对相关流程与要求十分熟悉,也要花费不少的精力。

  2.企业仍然面临着繁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