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3845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

2013-01-01来源:

普洱市发改委门户网站作者:

普洱市发改委门户网站阅读:

44次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

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制定具有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顺利推进普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继承、延续和深化“十一五”规划思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变化趋势,依据国家、省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中共普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立足普洱实际,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普洱市“十二五”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提出推动普洱科学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 “十一五”成就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把握发展规律,未雨绸缪、超前谋划,立足全局、系统谋划,立意高远、高位谋划,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植发展、体制改革创新、民生事业改善、和谐社会构建,加快建设“绿色普洱、生态普洱、文化普洱”,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宁洱“6·3”地震和严重旱灾等诸多困难,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团结和睦、边境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全面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与“十五”末相比,全市生产总值从107.4亿元增加到248.08亿元,年均增长13.8%,人均达9773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61.9亿元增加到235.11亿元,年均增长30.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6.23亿元增加到30.86亿元,年均增长3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从29.04亿元增加到114.1亿元,年均增长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3.1亿元增加到72.66亿元,年均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从0.52亿美元增加到1.71亿美元,年均

蚕桑产值从0.29亿元增加到0.9亿元。

以石斛为主的生物药业基地初具规模,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4.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

坚定不移地走整合大资源、引进大企业、培植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道路,立足发展实际,把握政策导向,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全市发展活力与动力。

五年来,在全省率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矿产资源整合及公开竞价出让、水价及水务、投融资体制、国有商品林流转试点等改革,创造了矿产资源整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水务体制改革、恢复重建、镇沅拉祜族扶贫开发等倍受关注的“普洱模式”。

坚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先后引进富滇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天士力、康恩贝、金洲集团、星巴克等知名企业落户普洱,与33个国家或地区开展经贸往来,边境贸易日趋活跃,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是2005年的3.3倍。

累计实施经济合作项目509项,引进市外资金3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0.9亿美元。

借助更名、魅力城市评选、品读普洱、茶节活动及帝泊洱品牌等平台,全面开展普洱及普洱茶文化宣传推介,普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2009年在全省州市城市幸福指数评比活动中普洱获得最具潜力的城市称号,2010年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和“中国最佳休闲小城”称号。

5.社会和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4%,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19个,普洱茶功能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教育投入成倍增长,基本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两基”目标顺利实现。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普洱二中、师专新校区、市职教中心投入使用,启动南部区中学建设。

完成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传染病区,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市中医院医技楼、住院楼5个市级卫生项目建设,新建思茅区人民医院、宁洱县人民医院,启动了景东、景谷、墨江、镇沅、江城、澜沧6个县级人民医院和宁洱县中医院建设。

实施乡镇卫生院项目97个、村卫生室项目498个。

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疾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1.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8.7万人。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25%。

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4%以内。

50万城乡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社会救助、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基本建成市、县残疾人服务体系。

新建廉租住房23.1万平方米。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6平方公里,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1273万亩。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1%。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及奖励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6.35‰以内。

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市、县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1%和98%。

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7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621个,以工代赈项目177个,解决了4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其中:

投资2.58亿元解决了镇沅13365人苦聪人的搬迁、发展和脱贫问题;启动实施了11.8亿元投资规模的澜沧拉祜族少数民族聚居区综合扶贫开发项目,规划解决53641人脱贫问题。

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为重点,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改革中的遗留问题。

以妥善处理江城县胶农事件为转折点,和谐普洱建设深入推进。

禁毒和防艾工作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得到加强,有效维护了边境安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普洱已经驶入发展快车道,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和平合作发展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旋律,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深入推进,为我市更好发挥“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绿色生态优势,加快外向型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从国内环境看,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长,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国家将适时采取积极稳健、审视灵活的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妥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特别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普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省内环境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特别是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发挥绿色生态、民族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加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为我市加快建设“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民族团结示范市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从市内发展条件看,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昆曼国际大通道即将全线高速化,玉溪至磨憨高速铁路即将开工,保存完好的绿色生态资源、多彩绚丽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一市连三国的区位优势充分体现,普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普洱正在成为外商青睐的投资热土和创业高地,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高涨,全市上下呈现出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富的局面。

同时,我市思想观念转变与发展理念创新仍然不够;发展不充分,经济总量小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并存,与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支撑不足,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脆弱、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教育科技相对落后,人才缺乏,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艰巨。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第一节 发展思路

“十二五”是普洱资金大投入、项目大推进、基础大建设、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自加压力、全速推进、高速发展、加速崛起的黄金时期。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着力建设国家“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和特色生物产业、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四大基地,做强茶、林、电、矿、文化旅游养生五大支柱产业,做大咖啡、烟草、蚕桑、橡胶、生物药、渔牧六大骨干特色产业,全力推进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建设,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走进普洱、亲近普洱。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坚持改革创新。

坚定不移地创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推进发展的关系,在务实求理中实现全面发展。

按照依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增强全市发展的活力。

——坚持扩大开放。

立足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现有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对内对外开放并重的思路,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争取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开展综合试点,实行先行先试,建设国家“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坚持统筹协调。

按照区域统筹和重点开发并重的要求,实施富民与强市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把加快农村发展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格局。

——坚持生态立市。

始终把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作为普洱参与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努力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坚持和谐发展。

按照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并重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