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东方主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3810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东方主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东方主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东方主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东方主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东方主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东方主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东方主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东方主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东方主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美国研究东方学的学者中,魏特夫确实独特,倾其一生研究东方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历史。

他毕生最重要的着作当属1957年在美国出版的《东方专制主义》。

综观全书,大体说来,魏特夫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提出了“治水一专制主义社会”理论分析范式,构建了宏大的分析框架。

据此,他把世界分为“治水社会”和“非治水社会”,这是该书的核心理论和灵魂。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纵贯全书的核心概念和主题——“东方专制主义”。

第二,他根据自己对东方社会历史特点的认识,把“东方社会”、“治水社会”、“农业管理者社会”、“亚细亚社会”、“亚细亚式的经济制度”等混同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并把它和“官僚机构”和“东方专制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作出了新的解释。

第三,他从宏观世界史的角度,通过东西方社会比较,对东方社会的结构、东方国家的起源、东方社会发展的动力、东方社会的“停滞性质”、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他认为,在东方的“治水社会”里,为了保障国家力量永久地大于社会力量,避免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与王权抗衡的政治力量,统治者在军事、行政、经济乃至宗教信仰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

因此,东方社会一直处于专制主义统治之下。

在他看来,若没有外部强力的介入,东方专制主义社会是不能被打破的。

第四,他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他曾宣称,他之所以研究东方专制主义,其目的是要对社会主义“极权政治”展开批判。

他在该书的1957年导论中称:

“赤手空拳不能进行战斗。

在危机的时候,任何理论上的真空犹如权力上的真空一样,招致灾难。

当我们自己方面拥有无穷的强大潜力时,没有理由听任敌人为所欲为。

没有任何理由听任极权主义的战略家们在理应属于我们的地盘上,炫耀他们制造的教条。

”①

从以上简略的介绍中,人们不难看出,魏特夫的着作是在冷战的背景下写成,因而具有强烈的反共政治色彩,这使得他的论述从不存在历史的客观性。

当然,毕竟魏特夫了解西方社会的历史,并长期从事中国史研究,这为他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基础。

全书涉及时间跨度长,抓住“权力”这一关键问题,从管理、税收、徭役、财产、宗教、法律、心理等方面对专制制度作了全面分析。

二、东方主义者的理论和方法困境

对于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国内学者已结合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希腊的历史,运用丰富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深入地作了批判,本文关注的重点是主导魏特夫等西方“东方主义”学者的思想观念与方法论问题。

1.浓厚的“东方主义”情结

“东方主义”一词是由美国学者萨义德于1978年提出来的。

按照他的观点,现代东方主义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它是西方研究东方社会的一个学科,也是西方世界认识东方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还是西方企图主宰东方的一种权力话语体系。

东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建构物”,②是一种宣称西方对于东方具有内在优势的世界观,它建构了一个优越西方的永恒形象,也建构出落后东方的“他者”形象。

③可见,所谓的“东方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体系。

西方人对东方的认识具有肯定与否定两种不同的传统。

西方人肯定东方文化价值的观点始于古希腊,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虽然在其着作《历史》中谴责波斯的专制制度,歌颂希腊的民主、自由,但总的说来,他能以相对平等的态度描述异邦文化,并坦率地承认东方文化对希腊人的影响。

他在该书中提到,几乎所有神的名字都是从埃及传人希腊的,不少风俗习惯也都是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来的。

④但同时西方人否定与贬低东方民族的思想也开始萌芽。

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希腊人的思想观念时说,希腊人是天生的自由人,亚细亚蛮族则

①卡尔·

A.魏特夫:

《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②爱德华·

W.萨义德:

《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257页。

③JohnM.Hobson,TheEasternOriginsofWesternciviliza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P.7.

④希罗多德:

《历史》,Ⅱ,50—51。

是“天生的奴隶”,“野蛮人应该由希腊人为之治理”。

①此后,西方人对东方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18世纪,“中国热”风靡欧洲,这时不少欧洲人把中国当作榜样。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十分推崇。

他在《风俗论》中指出,当迦勒底人还只是在粗糙的砖坯上刻字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在轻便的竹简上刻字。

不像埃及人和希腊人,中国人的历史书中没有任何虚构的东西,没有任何奇迹,没有任何得到神启的自称半神的人物。

这个民族从一开始写作历史,便写得合情合理。

当欧洲人还是一小群人并在阿登森林中踯躅流浪之时,中国人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已经治理得像一个家庭。

②另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虽然对中国的专制制度持批判态度,对中国的礼教则极为赞赏。

到了19世纪,随着欧洲经济与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否定与蔑视东方的“东方主义”形成,并成为西方人认识东方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

许多西方学者诸如黑格尔、孔德、穆勒、涂尔干、马克斯·

韦伯等从不同方面参与了东方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其中韦伯被认为是东方主义的集大成者。

韦伯撰写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古代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多部着作,试图通过东西方比较对为什么只有西方能够产生现代资本主义,而东方则没有实现进行解答。

在他看来,东方是与倒退、专制、永远处于停滞和奴役状态相联系的,而崇尚理性、自由的西方则创造了勤奋、进取、个人主义等具有“普世价值观”的现代性,尤其是新教伦理的形成,直接成为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韦伯的着作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现代化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

然而,他的着述深深地打上了东方主义的烙印,其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东方主义基础之上的。

总之,在西方东方主义学者的建构下,“专制主义”成了“亚洲和‘东方’的‘天然’状态和‘统治模式’”,③“东方”、“亚细亚”等地理名词,被视为丑陋、罪恶、残暴、贫穷、愚味的代名词。

于是,东方的形象就被西方主流话语系统定格了,形成了东方主义的叙事文本。

1896年出生于德国的魏特夫,显然受到了“东方主义”的熏陶。

他从亚当·

斯密和穆勒等人关于古代东方社会的专制组织和灌溉农业相互关联的思想中受到启发,提出了“治水专制主义”的观念。

受韦伯的中国“对治水以及君主官僚制直接统治的依赖似乎曾经是决定性的平衡力量”④等思想的影响和启发,魏特夫开始系统研究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治水社会和治水国策的特点。

和韦伯一样,东西方社会比较研究贯穿魏特夫着作的始终,《东方专制主义》一书的副标题“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说明了该书的特点。

魏特夫的研究是在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东方主义理论前提下进行的。

他对东方社会的认识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和基础,也以西方的社会发展现实为价值尺度来进行总结的,这就使他的阐述缺乏客观性,有时甚至歪曲历史事实。

他在将东方和西方进行比较后认为:

“东方的专制主义肯定比西方的专制主义更为全面,更为暴虐。

”⑤事实上,人们都知道,希特勒专制独裁政权的暴虐是人类20世纪经历过的最残酷的恶梦,魏特夫对此“视而不见”,显然是受东方主义意识影响的结果。

魏特夫的研究潜意识中笼罩着浓厚的“东方主义”情结,尽管他对东方的研究不乏真知灼见,可由于骨子里的“欧洲中心主义”立场预设,使得其研究大打折扣,一些结论和认识经不起推敲和历史的检验。

①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页。

②伏尔泰:

《风俗论》上册,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4—76页。

③贡德·

弗兰克: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④马克思·

韦伯:

《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9页。

⑤卡尔·

A.魏特夫:

《东方专制主义》,导论,第11页。

2.“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

把世界划分为东方和西方,使用比较的方法描述世界,在西方是一个古老的传统。

早在古典时期,希腊罗马人就在与东方人的接触、碰撞中,建构了作为自己对立面的“东方”形象。

①从此,东西方二元对立作为一种分析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成为不少西方人的思维定势和潜在意识。

当这种思维定势与东方主义结合起来后,它便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和问题。

在《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魏特夫运用了比较方法。

从印度、中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拜占廷、俄国到拉丁美洲,甚至夏威夷,都把它们视为东方社会。

通过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欧洲、美国、日本)、东方社会内部的比较,他建构出来的东方治水社会的专制主义特征十分明显,而且带有地域性的特点。

但问题是,他使用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方法,并不能涵盖和准确描述东西方社会的历史实际。

例如,他把“服从”说成是东方专制社会中公民的美德,没有看到在西方的斯巴达和罗马,在尚武的社会环境下,“服从”同样也是其公民的重要特点。

普鲁塔克在《吕库古传》曾经提到,有人声称斯巴达人只知道如何服从,不懂怎样指挥。

当有人说斯巴达固若金汤是因为国王善于指挥时,斯巴达国王特奥蓬波斯回答道,这不如说是因为斯巴达公民知道如何服从。

②又如,魏特夫在书中强调父权在东方社会的强大,却忽视以父权为核心的家长制同样是古罗马社会的重要特征。

我们知道,古罗马的家父掌握着家中的法律、经济、宗教祭祀等一切大权,对他的妻子、子女和奴隶几乎具有绝对的权威,拥有对他们生杀予夺的权利。

上述事实表明,由于戴着“欧洲中心主义”的有色眼镜并以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考虑问题,魏特夫使自己陷入了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3.宏大叙事的理论模式

如同汤因比创建了“挑战与应战”的历史分析模式一样,在《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魏特夫建构了“治水—专制主义”的宏观理论分析模式和框架,并以此来分析东方社会。

然而,任何一种宏观的分析模式都有其局限性。

当学者们面对由最活跃的因素“人”所创造的千差万别的历史场景时,他们就有可能产生生搬硬套、随意裁剪以符合其自身的分析框架的冲动,并由此导致了一种主观性的出现。

而当这种带有主观性的理论模式逐渐渗透到历史研究中,并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时,人们就会不自觉地受其支配和影响。

魏特夫的困境正是这样的,在《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处处可见尴尬的处理和无奈的“忽视”。

由于宏观分析框架的局限,他不得不削足适履,裁剪历史,甚至偷换概念。

①参见黄洋: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东方”想象》,《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14—123页。

②Plutarch,Lycurgus,30,3—5.

魏特夫的核心理念是把东方国家与“治水社会”挂钩,而当他用水利灌溉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