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大学》节选 学案Word下载.docx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大学》节选 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大学》节选 学案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贪戾(lì
)偾事(fè
n)絜矩(xié
j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
(2)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安
(2)明
(3)致
(4)诚
(5)机
(6)得
(7)修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所以事君也(名词作动词,侍奉)
(2)一家仁,一国兴仁(形容词作动词,讲究仁义)
(3)上老老而民兴孝(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4)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5)上长长而民兴弟(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
(7)在亲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去旧更新)
(8)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诚实)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平)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古义:
走出家门。
今义:
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判断句)
译文:
德是根本,财是枝末。
(2)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就是修养自身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心思的道理。
(3)尧、舜帅天下以仁。
(状语后置句)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
(4)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这就叫作内心的真实一定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
(5)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是没有这样的事情的。
[常识·
速览]
承上启下的儒学大家——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一说山东嘉祥县人)。
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他著述有《大学》(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四书”之首——《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质疑·
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疑问3:
[整体·
感知]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实现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文本·
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
1.《大学》所展示的儒学的“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
在现代社会是否仍有其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三纲”“八目”这一阶梯之上。
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
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2.“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
要达到修身,需经过哪些步骤?
【答案】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修身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了。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3.如何理解儒家最高境界——“慎独”的含义?
“慎独”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 《辞海》中对“慎独”是这样解释的:
“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大学》中也强调要“诚于中,形于外”。
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乱吐痰等问题在大庭广众之下和独自一人时是一样的。
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慎独”更是公民必修的一课。
表里如一,真诚做人,乃立身之本。
三、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回答问题。
4.为什么说修身在正其心?
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
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
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5.如何理解“修身”与“齐家”的关系?
【答案】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
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
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
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在这里,修养自身品性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
正己,然后正人。
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
四、阅读课文第五、六段,回答问题。
6.第五段是如何论证“治国必先齐其家”这一观点的?
【答案】 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观点:
一、有德行的人要做到孝、慈、仁,使家族相亲相爱,谦让互谅,从而使国家内部安定兴盛。
二、有德行的人要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能使百姓信服,国家内部团结安定。
7.你是怎样理解“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含意的?
这种观点在今天有无其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