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语言文字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32974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语言文字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汉代语言文字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汉代语言文字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汉代语言文字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汉代语言文字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代语言文字述文档格式.docx

《汉代语言文字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语言文字述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代语言文字述文档格式.docx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孔子十分注意字词的斟酌,力求恰如其分,并在整理六经尤其是修《春秋》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孔子在鲁国旧史的基础上修《春秋》,注重正名,讲求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这种《春秋》笔法不仅在中国史学史、文学史上影响巨大,而且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发展也颇多沾溉。

胡适先生曾经特别强调《春秋》及其体现出来的孔子正名思想在“语言文字上的影响”,指出:

“孔子的‘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一句话,实是一切训诂书的根本观念。

故《公羊》、《谷梁》,都含有字典气味。

……大概孔子的正名说,无形之中,含有提倡训诂书的影响。

”[2]当然,我们也应该指出,“中国修辞学、训诂学的萌发,并非《春秋》一书使然,而是时代之必然,但毋庸讳言,《春秋》在其中确实是起着促进作用的”[3]。

另外,《周礼?

地官?

保氏》还有关于文字“六书”的记载,只是未见具体所指。

更为重要的是,大致在战国时期,本用于经书训诂的《尔雅》诸篇相继问世,使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实现了一次飞跃。

凡此种种,表明具有兼容各科知识特点的儒家经典及经学,一开始就与语言文字学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

  继甲骨文、金文之后,中国早期的语言文字教学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字书或者说童蒙识字课本的编写表现出来的。

相传周宣王太史籀作《史籀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则接连出现了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

三者多取于《史籀篇》,广泛流传。

可惜今已亡佚,仅有辑本和部分残简传世。

入汉以后,又有司马相如《凡将篇》等一批新的字书陆续推出,它们不同程度地受到《仓颉篇》的影响,或取其正字,或加以续补。

但与《仓颉篇》不同,它们已经带有较为明显的儒家经学的色彩,成为经学独尊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直接反映。

在这里,就文字而言,“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4]。

遗憾的是,在这些著作中,仅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撰作的《急就篇》流传下来。

  《急就篇》提到:

“宦学讽《诗》、《孝经》、《论》,《春秋》、《尚书》、律令文。

治礼掌故砥厉身,智能通达多见闻。

”这就是说,为仕宦所必需学习的各种知识中,《诗经》等儒家经典占有核心地位,人们从小就应培养读经入仕的思想。

我们知道,汉武帝独尊经学、以经取士之后,研习儒家经典成了最主要的仕进方式,甚至几乎发展到非通经学,不能作官的地步。

特别是在西汉后期,朝廷公卿大都通过经术而进身。

士人学子也普遍意识到读经与入仕的关系。

曾以《洪范》察变的夏侯胜就常对弟子们讲:

“士病不明经术。

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4]这种氛围,自然会对学童的启蒙教育有所影响。

因此,本于为封建政治服务的经学之旨,《急就篇》极力渲染刘汉皇朝的威德和业绩:

“汉地广大,无不容盛。

万方来朝,臣妾使令。

边境无事,中国安宁。

百姓承德,阴阳和平。

风雨时节,莫不滋荣。

灾蝗不起,五谷孰成。

”[5]另外,从书中似乎亦可窥见经学自身的演变。

汉武帝尊崇的经学,实际上是以董仲舒《春秋》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立于学官、设置博士的都是今文经。

直到元成之时,古文经学尚未走上前台。

在社会上,人们接受的也主要是今文经学的教育。

如《急就篇》有言:

“圣贤并进,博士先生。

”[5]还有它罗列的一些姓名,唐人所见“《易纬》中颇有姓名与此同者”[5]。

这说明,与今文经学密切关联的谶纬之学对《急就篇》十分看重,多有取资。

应该说,这些都透露出经学领域今文经学独盛的信息。

  二

  汉代语言文字学的进步,主要应归功于古文经学的兴起,归功于古文经典的陆续发现。

相对于今文经典,这些古文经典或收藏于秘府,或流传于民间,处于在野地位,未设博士,不列学官,但却引起一些好学深思之士的兴趣。

为了研习、宣传这些经典,他们随即致力于探究其中所用古字的原义。

应当承认,此举对语言文字学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促动。

刘向、刘歆父子在其间占有重要地位。

刘向虽在总体上属今文学派,但却对古文经典很感兴趣,并有所研究。

桓谭《新论?

识通》提到:

“刘子政、子骏、子骏兄弟子伯玉三人,俱是通人,尤珍重《左氏》,教授子孙,下至妇女,无不读诵者。

”[6]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群书,曾用古文经校勘今文经,尤其重视二者在文字上的相异之处。

倾心于古文经的刘歆则建议哀帝将《左传》及《毛诗》、《古文尚书》、《逸礼》立于学官。

在移让太常博士书中,他特别强调:

“古文旧书,皆有征验,外内相应,岂苟而已哉!

”[4]作为一种经典诠释学,古文经学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其对经典字义的关注和精通。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对古文经学的宣传就是对语言文字学的重视。

刘歆移书太常博士,不仅正式拉开了经今古文学之争的序幕,而且也使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重要契机。

刘向、刘歆还在《七略》中首次将周秦以来的字书及“六书”之学称作“小学”。

“小学”的定名,颇有利于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独立发展,有利于语言文字学家队伍的不断扩大。

在王莽专权的汉平帝时期,刘歆倡导的古文经学一度得势。

“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

”[4]与刘向、刘歆父子大体处于同一时代而潜心研究语言文字学的古文学家确实不少,如张敞、桑钦、杜邺、杜林等,只不过他们的著作今已亡佚。

当时站在古文经学立场上考释语言文字最有名的,当推与刘歆相知甚深的扬雄。

据《汉书?

艺文志》,扬雄曾“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4]。

遗憾的是,这一著作亦已散佚。

其著名的《方言》一书则流传至今。

  扬雄是一位多有建树、卓有成就的学者。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语言也有古今之异、雅俗之别,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不同。

这给研习经书造成诸多不便,连扬雄都感到“亦于五经之训所不解”[7]。

于是,他以为“典莫正于《尔雅》,故作《方言》”[8]。

《方言》全称《?

?

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周秦时期,常有官员奉命到各地调查方言。

“?

轩使者”就是古人对调查方言官员的称呼,本于《尚书?

夏书?

胤征》之“遒人”、《周礼?

秋官》之“行人”。

扬雄收集了大量当代以及部分周秦时期的方言词语,尽管没有明标门类,但大致是按照《尔雅》的体例,采用分类编次的方法,分为13卷。

在解释词语时,主要是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集中起来,先作一简略的解释,然后说明异地方言的不同,这明显地是受到《尔雅》的影响。

《方言》中也有不少词语见于此前的经传。

如卷一:

鞠,养也,汝颍梁宋之间或曰艾。

悼,伤也[7]。

按《尔雅?

释诂下》:

艾,养也[9]。

《诗经?

小雅?

蓼莪》“母兮鞠我”毛传:

“鞠,养。

”又《小雅?

南山有台》“保艾尔后”,《鸳鸯》“福禄艾之”,毛传皆曰:

“艾,养。

”《诗经?

卫风?

氓》“躬自悼矣”毛传:

“悼,伤也。

”[10]这也反映出《方言》与经学著作之间的某种关联,显示出它在经学史上的意义。

惟其如此,后世学者一方面推崇它在语言文字学特别是训诂学方面的奠基作用,一方面又往往将它与经学著作联系起来。

王引之在《〈经籍纂诂〉序》中说:

“训诂之学,发端于《尔雅》,旁通于《方言》。

六经奥义、五方殊语,既略备于此矣,嗣则叔重《说文》、稚让《广雅》,探啧索隐,厥谊可传。

”[11]黄侃先生也指出:

“扬子云纂集《方言》,实与《尔雅》同旨。

今考其书,大抵可与《尔雅》相证明。

”[12]更为重要的是,《方言》的撰作,与否定汉大赋一样,也进一步反映了扬雄在经学上的立场,即倡导古文经学,反对今文经学。

众所周知,挟有官方之势的今文经学到了西汉末年,已经弊端日显。

由于功名利禄的驱使,今文学者的学问变得更加浮躁、空疏、烦琐,并与谶纬之学结欢,使经学出现日益严重的宗教化、神学化倾向。

这也导致了对经典文本有意或无意的误读,既不利于经学的发展,也不利于语言文字学的进步。

扬雄坚持古文经学严谨、朴实的学风,致力于进行活的语言调查,通过《方言》的撰著,以自然口语为本体,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文献语言,彰显了被今文学者文饰、遮蔽和割裂的经典文本的原义,客观上支持了古文经学反对今文经学的斗争。

当年刘歆怀着急切心情致书扬雄,求取《方言》,也不能排除其中有这一方面的考虑。

  三

  进入东汉以后,今文经学虽然仍旧占据统治思想和官方学术地位,但已很难摆脱式微的基本走势,而注意求真务实,尤其在语言文字学方面优势明显的古文经学,尽管一再受到打压,但却声名大振、逐渐兴盛,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好感和认同。

汉章帝曾让古文学者参与白虎观会议,诏命倾向于古文的班固编集《白虎通》,并特别欣赏古文经学大师贾逵的学问,选拔优秀学生从其学习《左传》、《古文尚书》、《毛诗》等古文经典。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许慎写成著名的《说文解字》。

许慎本人就是贾逵的弟子。

除了《说文解字》,他还撰有《五经异义》,时谓“五经无双许叔重”[13]。

更好地把握、宣传、弘扬儒家经义,是许慎撰成《说文解字》的内在动力。

许慎之子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中说道:

“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本从逵受古学。

盖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

今五经之道,昭炳光明;

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

自《周礼》、《汉律》皆当学六书,贯通其意。

恐巧说邪辞使学者疑,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14]许慎自己在《说文解字叙》中也说过: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

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

d。

”[14]这说明,许慎作《说文》,主要目的并非分析文字训诂本身,而是要用以阐发“五经之道”。

在他看来,语言文字乃是研习、传播儒家经义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许慎认为,当时今文经学影响下的语言文字学界极为混乱,以一些今文经师为代表的“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

d”[14]。

也就是说,今文经学解经说字有违原义,不利于弘扬“五经之道”,所以许慎才撰《说文解字》。

作为许慎此旨的首要表现,《说文解字》屡屡称引儒家经义以解说文字。

据有的学者统计,《说文》直接引“经传”为403处,有90字直接引《周易》,173字直接引《尚书》,29字直接引《仪礼》,9字直接引《礼记》,190字直接引《春秋传》,36字直接引《论语》,4字直接引《孝经》,31字直接引《尔雅》,8字直接引《孟子》。

所引儒家经典的比例,在九千余字的《说文》中已相当可观[15]。

再者,《说文》暗引、化用六艺经传内容之处,更是不胜枚举。

另外,《说文》“博采通人”中的“通人”,经学大师居绝大多数。

当然,《说文》中的经说主要是古文经学之说,其所称述之“通人”,也是古文学者居多。

对于最早见于《周礼?

保氏》的“六书”,许慎承于刘歆、郑众等古文学家的统绪,作了新的界说,从而形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