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8Word文件下载.docx
《如何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8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8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
自己处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天天坚持。
因此,爸爸妈妈除了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愿意坚持以外,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是帮爸爸妈妈做。
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不妨说:
“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了”,而尽量少说:
“真棒,能帮妈妈做家务了”。
如果孩子撒娇,不愿意自己做的时候,也要坚持到底,让他明白他长大了,以前爸爸妈妈帮他做的事情现在该他自己做了。
提供机会,让孩子尽情体验
能力是在过程中得到发展。
孩子只有更多的参与到个人事务的处理过程中,才能发展他们的个人事务自理能力。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让3—6岁的孩子自己去决策,自己去做了,比如进餐、选衣服、分配看电视和玩玩具的时间、收拾房间等等。
在做中,孩子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成长。
爸爸妈妈可以成为幕后的把关者。
营造宽松的氛围,学会耐心等待
成长需要时间。
孩子们可能拿着筷子却夹不起饭菜;
可能想穿衣服却找不到衣袖的入口;
可能想亲近某个伙伴,却被别人讨厌;
再或者想下棋,却乱走一气。
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们需要的时间。
当他尝试的时候,等着他,鼓励他。
如果遇到早上赶着上班,那么请早点叫孩子起床,给他充足的时间。
当他苦恼的时候安慰他,帮助他。
当他进步的时候,表扬他,激励他。
相信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会成长得很好。
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
个人事务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穿裤子就需要先看裤子的前后,坐下来,把腿伸进裤腿里;
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需要和别人协商,想办法征得同意,而不能抢;
玩玩具就得知道玩具的特性和相应的规则。
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方法引导是必要的。
浅谈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孩子自理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从小就在长辈的宠爱下长大,在家就是一个小太阳,凡事自我为中心,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什么事都是家长代劳,自己不动手。
时间久了孩子就认为应该这样,一些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
如:
自己不会收拾书包、不会削铅笔、不会系鞋带等等。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严重缺乏自理能力呢?
通过分析研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孩子个体因素以外,还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环境的偏差外,主要还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1、家庭教育的误区
我国的现阶段家庭现状,使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知识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技能培训投资是巨大的,而轻视了自理能力的培养。
“树大自然直”的教育误区使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小,不用着急,孩子自理方面的能力现在教不教,学不学是无所谓的,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使孩子事事依赖他人,自然而然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应当为我服务的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对孩子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家长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有意识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让他们通过锻炼建立信心,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并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自豪。
这是孩子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功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
2、家长过度的溺爱包办。
现在大多数孩子入学前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隔代亲”现象相当普遍退休后的老人对第三代更加的宠爱,他们认为,孩子小,不忍心让孩子干这干那,如果累坏了怎么办?
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因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
正因为在这种溺爱包办思想的支配下,当孩子们主动要求自己动手时,家长产生了众多的“害怕”和“不信任”思想:
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怕穿不整齐;
孩子自己吃饭怕吃不饱,怕掉得到处都是,怕吃得慢饭凉了会生病;
孩子自己走怕累着,怕磕着碰着;
孩子自己洗脸怕弄得到处是水,怕洗不干净,孩子自己睡觉怕睡不着,怕蹬被子,怕危险……因此家长把孩子动手的愿望和机会全都剥夺了,使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不知所措。
3、指导培养的策略不当。
有些家长也想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策略初衷是好的,但到头来,仍然没有效果。
其主要原因就是训练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没有耐心,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这时正需要的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提高,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二、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实践意义
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说过:
“依赖本身就是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
”对孩子的一切事情包办代替,并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由此可见,目前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还是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孩子自理能力的现状。
自理能力是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生的基础,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立脚的基础。
自理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
但是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很不理想,现状堪忧。
2、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意义。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个体自己承担或料理生活,使日常生活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生活自理能力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
这是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生的基础,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立脚的基础。
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
三、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对策
1、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
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爱是要讲科学的,不讲科学地爱孩子,把孩子一味地放在糖水里泡大,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另外,家长之间如果在教育孩子时有不同意见,可在私下互相交流,取得一致,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得面红耳赤。
2、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注意教育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的督促、管理。
应当教育孩子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学的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父母切不可包办代替。
由于孩子自我调节、控制行为的能力还很差,所以,单单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独立性还不够,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事实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让孩子参加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
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父母尽量不要替孩子代做。
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4、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
由于小学生自我判断的能力还很有限,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不会考虑某种行为是否正确、适当。
所以,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中收拾整洁条理,办事独立自主、干净利索,这样,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的范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5、家庭与学共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利用家长会和电话沟通等方式与学校建立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使家长和学校都了解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情况,有意识、有方向的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独立做事的好习惯,并让他们知道有些劳动不需要父母或老师帮助,自己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当这个“胜任”延伸到孩子们的学习上,他们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时,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要充分相信每个孩子们的能力,只要教育得法,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功。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的孩子自理能力普遍较差,孩子没有掌握自理能力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年龄偏小,小班都在三岁左右,在自理时都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父母不是教诲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到,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嫌孩子自己吃饭太慢会弄脏衣服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为了让幼儿尽快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习惯,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我们小一班进行了“幼儿自立能力培养”的训练,在一系列活动中,严格遵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三岁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了,能够掌握各种大的动作和一些精细的动作,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要在此时抓紧培养。
培养儿童生活自理的意义还不限于能力的形成,而在于自幼培养独立和不依赖成人的性格。
小班的生活能力是独立用勺吃饭、用杯喝水、会漱口会洗手、会用水吞药片、会扣大扣子、会自己睡觉盖被、会大小便、会用卫生纸擦鼻涕……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帮助下幼儿独立的做就可以渐渐学会,贵在放手让幼儿练习,开始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怕浪费时间,要有耐心,要让幼儿在独立做的过程中学会。
家长们的包办代替只能养成幼儿的笨手笨脚,还要利用儿童好模仿的特点,鼓励儿童模仿大人的生活。
除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外也可以利用游戏加以辅助练习,如扣扣子练习就可以让幼儿脱下自己的衣服或妈妈的衣服练习解扣、系扣,给娃娃穿衣服,用勺给娃娃喂饭等。
在培养生活能力时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进餐时就要养成饭粒不撒得满桌满地,吃饭时不玩玩具、不看书、不讲故事的好习惯,又如睡觉前要小便,脱了衣服放在固定地方,不蒙头睡觉、手里不拿东西睡觉等好习惯。
二、怎样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
1.根据孩子的生理发展特点,逐步提高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三岁幼儿可训练自我服务的各项本领:
吃饭、洗手、刷牙等。
2.为孩子生活自理创造必要的合理条件:
洗脸盆要小而轻便,洗脸巾要短且薄,有自己的小床、小被子,衣服要放在低矮的柜内……
3.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和技能:
如教幼儿洗脸的顺序:
用毛巾擦眼睛、脸部、鼻子、前额然后擦耳朵、耳背,最后擦颈部等。
4.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实际中不断巩固,从而养成自觉爱劳动的习惯,成人对孩子做的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
三、教育孩子懂得劳动要创造财富
让孩子知道家里的一切东西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如电视机是用钱买的,钱是爸爸妈妈天天辛苦用劳动得来的;
小朋友的新衣服、玩具、图书等都是劳动得来的;
农民伯伯通过劳动种出粮食、蔬菜……为了加深印象,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劳动创造财富这个道理,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劳动,利用废旧材料做一件有趣的玩具……使孩子懂得每样物品都是劳动创造的,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
四、通过示范练习向幼儿传授自理能力的方法
小班幼儿自立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通过正面示范让幼儿看清自立的正确方法,应简明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完成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让幼儿去模仿练习。
如学习洗手,如果让小班幼儿独立去完成洗手这一基本动作,往往会看到孩子不仅没把手洗干净,反而把衣服给洗湿了,有的幼儿借此玩水,甚至连裤子鞋子也弄湿,有时也把同伴的衣服鞋子打湿,所以我们在教幼儿洗手的正确方法的时候,自己先示范整个洗手的过程:
首先卷衣袖-开水龙头-淋湿手-擦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