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物流差异辨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2510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物流差异辨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外物流差异辨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外物流差异辨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外物流差异辨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外物流差异辨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物流差异辨文档格式.doc

《中外物流差异辨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物流差异辨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物流差异辨文档格式.doc

二是对物流管理活动的界定。

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实际上已经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物流资源配置决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广泛注意。

一、对物流市场认识的差异

 

1.我国物流市场规模被夸大了。

物流市场就是第三方物流(3PL)市场。

所谓物流产业就是第三方物流业(3PLIndustry)。

据美国美世(Mercer)顾问公司2002年6月公布的一项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组织的对我国3PL市场调查的结果,我国2001年的物流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人民币,即约50亿美元的规模,仅及美国物流市场2001年608亿美元的1/12。

实际上,摩根·

士丹利亚太投资研究小组于2003年9月推出的《中国物流报告》基本上还是维持了美世顾问公司的看法。

在估计中国每年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美元的同时,摩根·

士丹利认为我国的3PL市场在全部物流费用支出中仅占2%,即约40亿美元的规模。

也就是说在所有2000亿美元的物流费用开支中,约有40亿美元是用来在市场上采购3PL公司物流服务的。

但是,一直以来,在我国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基本逻辑就是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20%,约19000亿元的规模,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许多。

如果能够降低到发达国家约10%GDP的水平,就可以节约物流成本或实现利润9500亿元。

这9500亿元就是物流企业的市场空间。

这实际上混淆了物流总成本规模与物流服务交易规模的界限,同时也把物流总成本的节约与物流外包的规模混为一谈了。

这种认识上的混淆不恰当地夸大了我国物流市场的规模。

9500亿元可是400亿元的23倍多啊!

必须指出,一国企业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支出并不等于该国物流市场的规模。

市场就是要有交易,而且是自由的交易。

没有企业自主的自由交易,市场规模也就无从谈起。

就如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有生产也有流通但却没有市场一样。

一国企业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支出指的是全社会企业组织必要的用于获得物流服务的成本支出,其中既包括企业自我物流服务的成本支出,即企业内部维持物流功能的费用开支,也包括企业外购物流服务的费用支出。

一国物流市场规模指的是企业间物流服务的交易规模,即仅仅指企业在市场上外购物流服务的费用支出部分,或企业用于物流外包的支出。

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国每年的物流支出或物流总成本中就包含了企业到市场上采购物流服务的费用。

如美国2002年物流总成本是9100亿美元,而同期物流市场的规模仅为650亿美元,仅占当年物流总成本的7.14%。

英国2002年物流总成本为236亿美元,同期物流市场的规模为81.5亿美元,占当年物流总成本的34.5%。

欧洲各国物流市场的平均规模约占当年物流总成本的24%。

由此可见,物流市场规模并不等于物流总成本,也不等于物流总成本的节约部分。

 

显然,就如同餐饮业不能把人们在家里吃饭的开支算作自己的市场规模或等同于餐饮市场的开发潜力一样,物流产业也不能把生产制造和批发零售等企业组织自我物流服务的开支算作物流市场的交易规模或物流市场开发的潜力所在。

因为企业并不一定必须要到市场上去采购物流服务。

即使在美国,绝大多数企业还是自我物流服务的。

如沃尔玛就拥有约600万平方米的自营仓库,通用汽车公司和惠而浦公司则分别拥有234万平方米和98万平方米的自营仓库。

虽然从理论上说,从长远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分工协作的深化,生产制造和批发零售企业会越来越多采用物流外包的客户服务方法,到市场上去采购第三方物流服务,但如果简单地把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作为物流服务的市场规模,简单地把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降低作为物流服务的潜在市场,甚至于把这种节约直接计算为所谓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那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恐怕就只能是一个美丽的陷阱了。

实际上,企业物流外包的需求只能伴随工业化进程逐步释放,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业化进程是很少有一个企业能够伴随始终的。

换句话说,可能超过物流企业经济承受能力的长远的物流市场潜力很大,但在物流企业持续发展所能承受的经济能力范围内的市场规模却可能是有限的。

如果物流企业把远期市场误认为当前市场,就会导致企业资源配置和发展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后果可能是惨痛的。

显然,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初期,我们非常不希望看到这种现象。

2.对物流市场的夸大误导了企业决策。

对物流市场规模夸大或过于宽泛的估计,使得一时间各类企业对物流市场趋之若鹜。

最根本的加强企业物流管理却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如今,翻牌为物流公司和参与物流市场开发已经成为极具我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经济潮流和企业时尚。

有报道说,从1999年底到2002年期间,我国已经注册的物流企业有73万家。

这种现象的背后必然是企业物流资源配置的决策失误。

有研究表明,美国在2000年时只有约100到150家3PL公司在市场上有效竞争,另有400到1500家物流公司只能提供某些片段的第三方物流服务。

所以,充其量美国只有约1650家物流企业。

一般认为,美国的物流企业约为1000家左右。

即便如此,美国权威的物流市场研究报告撰稿人RobertV.Delaney先生还是认为包括国际货代、海关经纪和货运经纪在内的翻牌物流公司太多,不仅造成了物流市场的混乱,而且因为客户并没有获得真正想要的3PL服务,以至于“把投资者都搞糊涂了”。

相比之下,我国的物流企业又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的3PL公司,又有多少是只能提供某些环节的物流服务的翻牌公司,又有多少实际上还是传统的仓储、运输、货代和经纪公司呢?

实际上,我国真正的3PL公司恐怕连73万家的1%都不到。

即便如此,400亿元的物流市场让7000家物流企业来瓜分,平均每个物流企业只有不到600万元的规模。

由此可见,我国物流企业规模之小、物流市场之分散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美世顾问公司2001年的调查表明,即使是我国最大的物流公司,其所占市场份额也没有超过2%的,即8亿元的规模。

如果这400亿元的物流市场是由73万家物流企业(据说还在增长)来瓜分的话,则平均每个企业只有不到6万元的规模。

由此可见,要么是外国的咨询顾问公司对我国物流市场规模的估计过于保守了,要么是我们对物流企业的统计数字实在是有点不着边际了。

问题恐怕还是出在后者。

显然,市场规模被夸大的结果之一就是物流企业的数量以近于荒诞的速度增长。

因为,在美世顾问公司2001年做市场调查时,我国物流服务企业只有约10060家。

由此可对我国物流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做四点推断:

一是大量物流企业的涌入必将造成有限物流市场的极度分散和有限物流服务资源的极大浪费,物流服务市场的恶性竞争和物流服务水平的普遍下降。

这已经成为许多物流服务企业不能承受之痛。

二是企业物流外包计划的实施将更趋于保守,进而导致物流市场服务需求的结构性不足,并导致物流企业更加恶性的价格竞争。

三是在国内真假物流企业的低层次恶性竞争的过程中,物流产业发展必然长期在低层次徘徊,以至于把真正的物流服务市场---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一体化解决方案,拱手让给真正拥有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跨国公司了。

四是过度离散的市场必然要求物流产业的大规模重组以提高产业集中度。

在要素市场放开的前提下,我国的物流企业将很快面临大规模的倒闭、并购和转型的局面。

不是重组别人,就是被别人重组。

物流市场进而从无序走向有序。

这个过程大概要5年左右的时间。

但如果要素市场还是处于管制状态,则许多物流企业将因为缺乏退出机制而造成社会物流资源的极大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