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2490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下载.docx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下载.docx

入学时间:

指导教师:

【内容摘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促使各国政府出台经济刺激政策并实施金融监管改革,造成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得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西方国际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普遍下降,而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业水平提高,特别是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

中国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积极配置金融资源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下,中国银行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积极发挥竞争优势,盈利总量在金融危机后有所提升,但和国际大银行相比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核心竞争力没有相应地大幅度提高、在资产规模和质量上仍有很大差距,在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和资本补充机制等方面也有缺陷,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深入探究。

【关键词】:

中国银行业 

金融危机 

竞争力 

一、银行业竞争力概念

在中国,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和人民共 

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的企业法人。

商业银行具有企业的普遍属性,以盈利为目的,追逐利润最大化。

但商业银行又 

是以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它经营 

的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主要通过货币资金的营运获取利润, 

与其它金融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显著特点就是可以吸收公众存款。

银行业竞争力具有企业竞争力的一般特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参与市 

场的经营活动,与竞争对手相比,在盈利性、核心竞争力和持续性与安全性等方 

面的优劣程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业往往依靠自身信誉而发行一种持有者对其自身具 

有索取权的金融证券,从而来集聚社会上大量小额存款,并向资金需求者发放贷 

款,在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发挥信用中介的作用,最终实现资金转换职 

能。

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具有以下几方面非常明显的行业特征。

第一,经营对象具有特殊性,银行与一般企业一样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但在是经营对象上与一般企业不同,是以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为经营对象,围绕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来展开经营活动,经营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以及与货币运动相关联的金融服务。

第二是资本结构的特殊性银行业在资本结构方面,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高资产负债比,自有核心资本比例较低,在5%左右;

二是资本债务分散化,银行主要通过吸收社会上企业和居民存款,资本债务具有社会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三是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

因此,银行业具有高杠杆率特性,害怕出现大量挤兑的情况发生。

第三,具有现代法人产权制度特性法人产权制度是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其产权是可以通过市场实现转让的;

此外,银行业的产权结构一般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是由银行业自有资本比例极低、风险性较高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第四,面临双重风险压力,双重风险压力主要是指:

一方面是存款方来源的不确定性和提取资金的不确定性风险,尤其是当出现银行信用危机时,存款方集中挤兑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贷款对象具有一对一非标准化的市场交易特点,在贷款条件方面各不相同,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贷款方不还款的风险压力。

第五,面临严格的监管,由于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社会企业和居民存款,并具有高资产负债率的特性,银行一旦出现危机将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将造成社会的剧烈动荡。

因此,各国都将银行业作为严格管制的行业之一,主要管制内容有:

一是在行业市场准入较一般企业更为严格;

二是在银行业的经营过程中将受到内容繁多的管制约束,如流动性要求、贷款分类管理、资本充足要求、呆账准备金及内部控制监管等诸多约束;

三是银行业的监管程序较其他行业更加复杂。

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曲折改革历程,由“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独家垄断发展到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多层次商业银行体系的竞争格局,并形成了功能相对完备的银行体系:

大型商业银行逐步完成了股改上市,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羽翼渐丰,而民营商业银行方兴未艾,外资银行蓄势待发,可以说,整个中国银行业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金融业对外开放也不断深化:

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持续增长,种类逐渐增多,包括引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另一方面,中国在海外的金融机构数量与种类也得到适度增长。

目前,中国银行业已经形成了以大型商业银行为竞争主体,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助、城市商业银行为补充、其他类金融机构共同并存的竞争力格局。

截止到 

2009 

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3 

家,大型商业银行 

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股份制商银行 

12 

家(分别为:

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143 

家,城市信用社 

11 

家,农村商业银行 

43 

家,农村合作银行 

196家,农村信用社 

3,056 

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 

37 

家,村镇银行 

148 

家。

中国银行业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从 

2001 

年 

月中国正式加入 

WTO 

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了充分发挥中国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以及应对 

的挑战与竞争,中国主要商业银行进行了重组改制及IPO 

上市等制度安排,使得中国主要银行的国际排名得以提升,特别是工、农、中、建、交 

家大型商业银行跻身世界大银行之林。

中国银行业的总体竞争力不断提高。

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与三十年之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资产规模上来看,改革开放初期的 

1978 

年,中国金融业资产总量仅为 

3048 

亿元人民币,而截止 

2010 

年底,中国金融业资产总量达到了 

94.26 

万亿元;

从资产质量上看,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从高峰时的30 

左右下降到 

年底的 

1.14%,其中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大型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 

1.31%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仅为 

0.7 

%,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

中国银行业在2010年全球银行业1000家大银行排名榜上数量猛增到84家,其中一级资本占比提高到 

8.9%,税前利润占比达 

26.3%,规模和效率都得到大幅提高。

中国进入全球银行 

1000 

强排行榜的银行数从 

2000 

年的 

家增加到 

2010年的 

84 

家,其增长的势头猛不可挡。

三、银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这里,我们主要将中国银行竞争力和西方进行比较。

根据2010年英国《银行家》公布的全球500强金融品牌排名看,欧美银行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严重洗礼,但仍然占据了排名的前10强的90%的位置,在前50名中, 

欧美银行占据了70%以上,尤其是汇丰、美国银行、桑坦德银行及富国银行等西方国际著名大型银行一直雄居榜首,其品牌价值也遥遥领先于其他银行。

中国银行业虽然在盈利性方面在全球银行业中表现很突出,但在金融品牌排名中仍处于10名以后,与前10名的国际大银行的整体水平有很大差距。

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欧美老牌银行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树立了在全世界公众中的形象价值。

经济基础和市场自由创新的角度看,欧美国家的银行业都是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中,拥有世界庞大的经济基础和先进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市场指导下的金融活动非常自由和活跃,并得到充分自由竞争,同时,欧美银行业也是世界先进技术和现代科技的积极应用者和领航者,在对世界银行发展趋势和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世界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下,中国银行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积极发挥竞争优势,盈利总量在金融危机后有所提升,但和国际大银行相比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核心竞争力没有相应地大幅度提高、在资产规模和质量上仍有很大差距,在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和资本补充机制等也有待加强。

四、总结与展望

面对国际竞争,真正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培育和提升创新能力,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是中国银行业把握未来主动权的关键。

从中国银行业治理的实践看,公司治理的组织框架虽然实现了“形似”,但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机制方面的进展还仅停留在形式的变化上,频繁发生的银行大案要案警示人们,银行治理上还存在着较多缺陷,内控机制上还有比较明显的缺失,银行治理的市场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要真正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突破,还需要漫长而艰苦的努力。

风险控制能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突出表现。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银行业还将面临信用风险加剧和不良贷款率反弹压力增大等诸多压力,因此,按照建立现代银行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说,进一步深化风险管理理念,从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逐步过渡到全面风险管理和全员风险管理,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

全面开放之后,大量进入的外资银行凭借其积累多年的产品创新经验和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必将对国内银行现有的高端客户业务产生强烈冲击。

而与外资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在产品创新能力上存在的欠缺成为参与竞争的一个“软肋”。

我们必须用最好的人,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将中国的银行打造成蓬勃向上、不断创新的银行。

人力资源是银行核心能力的载体,核心竞争力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配置。

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张华宇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绩效进步,其目标是用人才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扩大忠诚客户群,建立银行的竞争优势。

当然,对每一家银行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是,要在竞争中制胜,中国银行业的唯一出路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转变观念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路妍.跨国银行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2009. 

[2] 

王晓雷.国际金融前沿问题研究-全国银行竞争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3] 

张亦春.金融市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