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调控Word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2437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调控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调控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调控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调控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调控Word下载.doc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调控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调控Word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宏观调控Word下载.doc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现状

建国初始,我国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沿海与内地比重为71.5%、28.5%。

工业类型集中在能源、轻纺工业,轻重工业比重74:

26。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加快内地的经济发展,同时考虑到国防安全的需要,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国家一边恢复沿海老工业基地,一边将部分工业迁往内地。

大跃进、三线建设时期,投资进一步向内地倾斜,内地与沿海所占比重相差11.6个百分点,且投资布点分散,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

“四五”、“五五”时期,随着中美、中日相继建交,中国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经济建设和工业布局的重点又从内地向沿海逐步转移。

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后期,我国实际上采取的是向沿海和发达地区倾斜的政策,鼓励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实现先进带后进的梯度发展战略。

这期间沿海地区投资比重显著上升。

90年代以来,东部与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八五”期间,东部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投资总额的67.41%,中西部占32.5%。

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从“九五”开始,要重视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地区差距的方向努力。

而地区差距过大,除了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外,还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区域经济的差异原因

一些学者特别强调政治与政策倾斜从外部影响着地区发展,王绍光、胡鞍钢(1999)认为:

“我们用两个变量来解释空间不均衡增长:

即政府代表不发达地区指导生产要素流动的意愿和能力。

”郭庆旺、匡小平(2001),刘磊(1997)分析了税收优惠对投资的激励作用。

而地区自身经济的差异则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内因,王绍光、胡鞍钢(1999)指出“富裕省的储蓄率比贫困省高的多,在加上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储蓄率使富裕省更加有利于从内部调动资金。

”另外,地理位置、人口素质、创新能力、市场发育程度和经济结构等因素都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

洪名勇(2003)运用新增长理论做了一个实证研究,考察了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以R&

D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作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得出科技创新能力是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孟晓晨、李捷萍(2002)讨论了区域知识创新能力区域发展的作用。

我们将原因分为两个方面。

内因即地区自身的产业战略的确定、资本存量、经济环境、经济结构、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

地区产业战略的确定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逐一分析,它不仅需要从自身的经济特征出发,还需要具体产业的未来发展事态才能比较科学的定下来。

外因即国家的政策倾斜,它对地区发展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

(1)国家的税收优惠和政策便利的直接效应是带来资金的流向的变化,因此会影响人均资本存量;

(2)国家的税收优惠和政策便利的间接效应是带来制度的累积性变化,即由于外来资金的涌入短期内改变了地区经济所有制结构,长期看会改变地区的非农产业结构和市场发育程度,进而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引起地区文化制度等软环境的变化。

我们这里剔除了间接效应后考虑国家政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政府的干预区域经济及解决方法

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构想是实现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统一和既要解决短缺.也分解决过剩。

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不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但在改革中,也出现了另一种错误倾向,就是把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说得一无是处,把市场机制吹捧得完美元缺,一谈国家计划,政府控制就是保守,就是极左这种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绝对对立起来的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不合乎辩证逻辑,而且在实践中也会误国误民。

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据弃。

从现在看来,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既要解决有重大影响的短缺问题,也要解决有重大影响的相对过剩问题。

在宏观调控中要注意解决短缺问题,对此人们易于理解.因为我国经济曾经长期处于短缺状态,今后结构性短缺仍然会不时发生。

任何区域的经济都有开放性的特点,在一个国家的区域系统中,每个区域都是国民经济功能网络中的一个环节,因而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区域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或公共机构通常会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区域经济运行进行有目的的干预。

无论如何,政府干预事实上已经成为作用于区域经济系统,也就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关系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方式选择方面,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范式,即传统的自上而下发展理论和批评自上而下发展理论上提出的自下而上方法。

两者的假设不同,因而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方法与途径也不相同。

通常需要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而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正确地实施了倾斜式发展战略,集中各种优势,促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产业率先发展。

没有这种倾斜,改革开放就不会顺利地推进,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

倾斜式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在其经济起飞阶段通常都采取的发展模式。

实践证明,这条路径对于发展中国家实施追赶战略是比较可行的。

在资金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重点地投入才‘能滚动发展。

过去,在平均主义的支配下,为了追求均衡发展,采取投资均分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分散到各个领域,结果不仅没有实现均衡发展,反而却导致整体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改变了过去分散投资的思路,通过重点投资实现了重点发展,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这种倾斜式发展基本上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阶段性需求,也就是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对旧体制的改革只能通过重点突破,才‘能寻求整体推进;

同样,开放也只能分步推进,逐步扩展。

显然,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是相一致的。

但是,由于长期倾斜式发展,使本己存在的地区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有所扩大。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并且从中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上把握,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继续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率先现代化。

运用政府宏观调控尺度的把握,积极推动中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为建设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新的思路;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统一;

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规划中第十九章阐明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提出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等四大机制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这就更要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了。

四、宏观调控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

统一宏观调控政策尺度对不同区域的经济金融运行影响有显著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效应,这在经济运行中己得到很好的证明。

而在全球或者部分区域来讲,一体化进程是众望所归。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间步骤。

地域相邻,发展水平相近,文化理念相融的国家间率先达成经济一体化协议,开展经济合作。

它是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同时开放与扩展,将不断外化为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不断推动世界经济紧密有序的联系,自然而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唯有加强合作与交流,减少利益独享性,增加共享性,缩小差异性,增加相容性、互补性,才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良性互动中,使世界经济整体变得更加自由、开放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宏观经济调控研究.李一鸣罗永明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张可云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

【3】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尺度把握.刘迪.长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4】宏观调控:

理论基础与政策分析.汤在新,吴超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

【5】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童年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6】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原因研究.武永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年.

【7】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张怡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2010年.

【8】我国转型期的宏观调控:

问题与思考.鞠鑫.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9】网络.区域经济.

【10】网络.宏观调控.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