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080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docx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docx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1、人类学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27

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

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2、文化

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

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

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

”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

,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

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

“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

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3、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

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4、民族志

人类学者最终坐下来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这个文化撰写的文本形似就是所谓的民族志,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和形式。

人类学家通过田野工作想要做的就是把直接观察到的事项进行转述、分析和解释,最终书写出所理解的某种文化给读者。

民族志写作也可以认为是

“发现一种文化的意义并将这些意义与另一种文化里的人沟通的整个过程”。

民族志文本的撰写种类有“传送带”模式、阐释的模式、多声道的模式等。

5、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和行为问题,包括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现代体质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体质人类学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研究人类进化与演化过程及现代人类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关系。

6、考古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它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

7、语言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实践,它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

今日语言人类学可以认为始于美国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研究,博厄斯《美国印第安人语言手册》称为“近乎于一部现代美国语言人类学的奠基作品”;萨皮尔、沃尔夫提出了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决定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和感觉。

语言人类学研究的两大传统流派是话语分析和话语/交际民族志。

8、文化人类学

霍尔姆斯1901年在《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一术语,指代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

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文化与人格理论、结构理论、文化唯物论、象征理论、解释理论、实践理论、

反思人类学等。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一般通过田野工作和撰写民族志的方法获得资料与结论。

9、民族学

10、普同性

所谓普同性或普同论,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

进一步说,人类在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上的共同特征就是普同性内涵。

人类普同性存在于它的一般性与个别性之中。

11、文化相对性

文化相对性也称文化相对论或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要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博厄斯倡导文化相对性。

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价值和传统观念来衡量、判断并且解释其他社会文化行为,这就是“民族中心主义”,其极端表现是“文化沙文主义”,即认为自己拥有的习俗、信仰永远优于别人的习俗和信仰,并以自己的文化来规范他人的行为。

文化相对论也是“相对的”,极端的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文化都无法做价值判断,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是不存在的,对所有文化都应抱有宽容态度;相对的文化相对论更强调依据其历史脉络把握文化。

12、生物—文化适应

适应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种群通过自身变化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

人类的适应包括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

生物性适应主要指人体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

文化适应则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和谐。

人的环境适应的生物性与文化的交互过程又是综合的生物—文化适应。

一方面人类身体和大脑的变化让我们适应策略中的文化得以实行;另一方面如属于文化适应的人类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也可以看做是生物性适应的一个表现,因为文化适应的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物性进程。

适应包括对过程和结果的适应,适应过程具有两个特征:

保持和创造。

13、整体性

整体性又称整体论,是指人类学学科的研究进程中,历代人类学家以不同的理论为出发点,积累关于人类整体性认识论的不断完善过程。

哈里斯的整体论研究视角,《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阐述了人类学整体论多层次含义:

1、方法论角度。

认为整体论是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应当持有的态度和观察方法。

2、功能主义角度。

即局部和整体的有机结合及功能的充分发挥,考察社会的各个方面分支(如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等),通过对各个部分之间功能上的相互作用,理解该社会的整体文化系统。

3、综合的角度。

即人类学综合生物的、社会的、文化的、语言的、历史的、当代的各个角度的内容,对人

类生存状况的全部内容都抱有兴趣,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还是生物、社会、语言及文化。

14、跨文化比较

跨文化比较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实现理论概括或发现某种通则的研究方法。

跨文化比较建立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

一、进化论

进化论人类学的两大思想来源:

是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为代表的社会进步观念,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进化论要点:

进化论者认为1、人类追求进步的心智和本质一致;2、社会文化进步的路线和阶段一致;3、社会文化与自然界的发展一致。

进化论最具代表性人物是泰勒和摩尔根。

其他进化论代表:

巴斯蒂安,提出“心理一致说”、“民族”概念、“地理区域”概念;巴霍芬,《母权论》提出家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性杂交关系;麦克伦南,《原始婚姻》《古代史研究》《父权制理论》提出外婚制和内婚制概念;弗雷泽,首创“社会人类学”术语,《金枝》提出人类智力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巫术阶段、宗教阶段和科学阶段。

2、残存

泰勒的残存法。

残存是仪式、习俗、观点等,它们被习惯势力从它们所属的社会阶段带入到一个新的社会阶段,于是成为这个新文化由之进化而来的较古老文化的证据和实例。

这样,通过分析和研究作为文化的历史证据的这些残存,就可以追溯发展的历史,从而重建文化的演进过程。

泰勒认为,“现实中残存着无意义的习惯,它们在当时曾经具有实用意义,至少为了礼仪性的目的而曾为人们遵守,但当它被移植到新的社会后,由于完全丧失了其原先的意义,于是就成了无聊的旧习……可是根据这种或那种习惯的原来所拥有的、但在今天已经丧失了的意义,我们能够解释用其它方法所不能洞察其意的、一直被认为是完全不可思议的诸习惯。

3、传播论

传播论是人类学进程中第二个理论范式,它将人类社会的变化归因于物质文化和习得行为从一个起源社会散播到其他社会,认为文化变迁的过程主要是文化采借的结果。

传播论者大多信奉进化论,并试图构建文化史,把异族文化看成时间上的“他者”。

传播论要点:

1、相信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认定文化采借多于发明;3、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由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说明发生过的历史关联的机会就越多;4、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并从传播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

传播论源自德国理想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理论先驱是拉策尔。

之后发

展处两个变体:

英国的埃及中心论和德奥的文化圈理论。

埃及中心论代表:

史密斯、佩里。

德奥文化圈代表:

弗罗贝纽,最早提出“文化圈”;格雷布纳,有的文化圈有部分重叠形成“文化层”,还提出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即形式

标准和数量标准;施密特,又补充了“性质标准”“连续标准”“关系程度标准”,施密特的文化传播论带有进化论特点,被称为“文化圈进化论”。

4、历史特殊论

博厄斯等人形成了“历史特殊论学派”,提出了“文化区”理论。

他们主张人类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并通过这种研究来构拟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他们主张的文明史是各个民族的具体历史。

5、文化区

博厄斯学派研究的是一种文化区分析法,其基础分别是文化独立论和文化相对论。

文化独立论是指文化决定文化;文化相对论是指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不可用高低等级进行划分。

文化区首先是一个人类学研究文化的单位,文化区强调文化特征上的相似。

博厄斯把文化的最小单元成为文化特质,服务于同一功能的一系列相关特质就构成一个文化丛结,关系紧密的丛结又构成一个文化类型,相同的文化丛结和文化类型会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从而形成文化带,相关的文化带又构成文化区。

6、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或集体观念,由杜尔干提出,是指由某一特定的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共同信仰和感觉,是社会强加于个人的观念,不是人从直接的经验中取得的。

7、文化相对论

历史学派最大的贡献在于明确了文化相对论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基本立场。

文化相对论是一种研究文化的态度,认为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不可用高低等级进行划分。

博厄斯主张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价值。

因此,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8、文化与人格

文化模式论,认为一种文化是一套内部要素相互关联的价值母体,是一套理解和组织人们活动的方式,这个价值母体能够选择、驯化和整合外来的文化特质,而整合的形式就是该文化的模式和形貌。

把文化模式论用于解释人与文化的关系,就形成了文化与人格理论。

人类学家在进行文化与人格研究时,主张人的人格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并主要关注文化的传承。

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是“濡化”,即个人接受社会文化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文化传统的过程。

认为文化对个人的个性、认识和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与人格研究的代表人物:

1、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分析三种文化模式,日神型,酒神型,妄想狂型;2、米德,《来自南海》三部曲。

9、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论认为一种文化是一套内部要素相互关联的价值母体,是一套理解和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