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航空概论》空乘本科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99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50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用航空概论》空乘本科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民用航空概论》空乘本科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民用航空概论》空乘本科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民用航空概论》空乘本科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民用航空概论》空乘本科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用航空概论》空乘本科教案.docx

《《民用航空概论》空乘本科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用航空概论》空乘本科教案.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用航空概论》空乘本科教案.docx

《民用航空概论》空乘本科教案

第一章民用航空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大一新生了解空乘本科《民航概论》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特点,使大一新生对世界民航业和我国民航业有个基础的认知,提高学生对于以后章节的学习兴趣,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利于学生对以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

教学重点:

第二节中国民航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民用航空器的分类与应用课程引入:

签到考勤、师生相互认识、介绍课余学习网站(民航资源中国网)、对学生提问,鼓励新生大胆向教师提问,了解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

第一节航空技术进步与民航业兴起

教学内容:

飞机开辟人类航空新时代、民航的兴起、民航的大发展时期、民航的全球化大众化时期

教学重点:

民航的兴起、民航的大发展时期、民航的全球化大众化时期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2学时教学过程:

一、飞机开辟了人类航空新时代

人类首次升空飞行源于法国蒙哥尔菲兄弟的热气球的成功尝试,此后在法国掀起了热气球载人升空的热潮。

热气球的操纵不稳定性使得半个多世纪之后法国人又研发、制造、使用飞艇,并随着飞艇技术的逐渐进步,飞艇在20世纪初开始应用于专业的航空运

138

输领域。

飞艇的辉煌时期出现在德国齐氏飞艇—“兴登堡”号(以当时的德国总统兴登堡的名字命名)的投入航线使用。

1909年飞艇首先使用在德国汉堡至德国柏林航线,兴登堡号飞艇最大以每小时二百九十千米的速度飞行。

1937年5月6日,兴登堡号空中爆炸坠毁,由此飞艇结束了商业飞行。

但由于飞艇本身具有留空时间长、飞行成本低、噪音小、经济环保等优点,所以现在飞艇主要应用于室外广告等领域。

如 2010年上海世博飞艇。

1903年12月飞机由美国人莱特兄弟研发制造并成功载人升空,由此开启了人类航空新纪元,此后的世界一战、二战都大大刺激了航空技术的发展。

二、民航的兴起

一战前:

世界一战1914年之前,飞机出现后基本上是一种娱乐的工具,主要用于竞赛和表演,飞机技术发展缓慢。

一战中:

世界一战1914年—1919年极大刺激了航空工业的大发展。

飞机在一战中先是用于为陆军部队服务的空中侦察,后来飞机上装上机枪,用于空中格斗,最后飞机又带上炸弹,去轰炸敌方的地面阵地和敌方地面部队。

在一战中诞生出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和教练机。

一战初期,参战各国约有飞机1500架,而到战争末期,各国在前线作战的军用机达到8000多架。

4年中,交战双方用于作战的飞机有近二十万架之多。

在一战中,飞机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飞机速度在1914年时一般是每小时80~115公里,4年后增至

180~220公里;飞行高度从200多米提高到8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公里增大到400多公里。

一战后至二战:

一战后,各国把飞机的军事用途逐渐转到民事用途上。

1919年8月25日,英国的飞机运输和旅游公司首次开辟了定期国际航班,航线是

伦敦—巴黎。

所以1919年公认为民航正式开始的一年。

1920年中国开通第一条国内航线北京—天津段。

1919年至1930年为民航兴起初创的时代。

1927年,美国人查尔斯.林白横越大西洋飞行:

NYC—PAR

二战中:

世界二战1939年—1945年终端民航的正常发展,但是二战也极大刺激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和航空技术的进步。

三、民用航空的大发展时期

1945年—1958年,世界民航进入恢复并大发展的时期,具体表现为:

1、大批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民航组织成立,如ICAO的成立。

1944年芝加哥会议后确定1947年成立ICAO。

2、民用航空运输网络开始形成。

全世界各位大力开始发展民用基础设施设备,如机场的新建、空管技术的进步、世界航线网络的建立等。

3、民用飞机的不断研发制造,商业航空飞机机型改进换代速度快,通用飞机机型也取得巨大改良发展。

4、喷气飞机投入商业运营。

1939年德国最早研发出喷气飞机。

1949年,第一架喷气式民航客机──英国的“慧星”号首次飞行,从此,人类航空史进入了喷气机时代。

1958年泛美航空最早让B707投入商业运营,使民航运输业进入新的发展时代。

B707:

四发、最大载客219人。

B707基本数据:

尺寸:

翼展44.40米,机长46.6米,机高12.90米。

重量:

最大燃油量72500千克,最大商载30720干克,最大起飞150590千克。

性能:

最大巡航966千米/小时,着陆距离1900米,最大载重航程6300千米。

中国在1970年代初彷造了两架外观、大小都与B707非常相似的飞机。

采用的也为B707使用的普惠引擎,称为运十。

四、全球化、大众化的发展时期

喷气飞机进入民航,使整个民航系统发生变化。

首先对于航空公司,由于喷气飞机的出现,使得远程、大众化和廉价的航空运输成为可能,在巨大的需求和利润驱使下,航空公司积极地开拓市场,参加国际竞争。

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航空公司,并最后形成了数十个大型的航空公司。

发展中国家也把参与国际航空市场作为国家尊严和地位的象征,全力支持国家航空公司的发展,使民航事业一片繁荣。

其次对于机场系统,由于喷气飞机的尺寸、重量、噪声带来的问题,旧的机场已不适合使用。

改造旧机场,适应喷气机,兴建新机场,满足不断增大的客流、货流,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时至今日,这个潮流仍在继续。

第三对航行管理系统的各部分,从航行管制到航路建设、航行情报,都要跟上喷气时代的速度和容量,因而整个系统都进行着改造和更新。

第四更多更大更先进的喷气式飞机投入民航市场。

民航运输的快速、经济、安全、舒适等优势逐渐体现出来。

各国间加强民航国际合作,开拓国际航线网络市场,形成大的跨区域的航空联盟,使全球民航运输进入全球化、大众化时期。

习题:

1、民用航空从何时开始?

喷气飞机何时由哪国率先研发制造出来?

2、简述民航大发展时期的表现特点。

3、简述民航的全球化、大众化时期的表现特点。

第二节中国民航的历史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中国早期的航空活动、国民革命时期的航空业、中国民航业的兴起、抗日战争中的民航、新中国民航初创期、改革开放后的民航快速发展期

教学重点:

中国民航业的兴起、抗日战争中的民航、新中国民航初创期、改革开放后的民航快速发展期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2学时教学过程:

引言:

我国是发明飞行器最早的国家。

我国古代的风筝和火箭都属于飞行器的范畴。

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正厅名曰“飞行里程碑”,陈列着历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行器。

与蒙特哥菲尔兄弟第一只热气球的复制品以及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比肩”展出的是:

中国古代的风筝与火箭模型。

一旁的标牌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与火箭。

一、中国早期的航空活动

1909年冯如在美国驾机成功试飞,1911年冯如回国制造飞机,于1912年为革命牺牲。

1913年中国自行设计第一架飞机成功试飞。

二、国民革命时期的航空业

孙中山先生提出“航空救国”的理念,大力发展航空事业。

1913年—1926年国内共开办了6所航空学校,国内开始大力发展航空业。

三、中国民航业的兴起

1919年中华民国成立航空事务处,1920年开通北京—天津航线,这是我国国内第一条民航航线。

1929年成立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为中航。

1931年国民政府与德国汉莎航空成立欧亚航空公司。

1933年两广政府牵头联合云南、贵州、福建政府成立西南航空,并于1936年开通我国第一条国际航线:

广州—河内

(越南首都,全国第二大城市)。

五、抗日战争中的民航

抗日战争期间,从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1941年两航被完全破坏。

中航的转折点在1941年12月7日爆发的太平洋珍珠港偷袭事件后,事变后,中航在驼峰航线中得到发展机会,并逐渐壮大起来。

1942年春,"中航”通过战时的

“租借法案”,先后从美国得到两批共52架运输飞机,并同驻远东美军签订了承运援华军用物资的合同,飞越中印缅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之间象驼峰一般的崇山峻岭,开辟了昆明至汀江、宜宾至汀江、泸州至汀江和重庆至昆明至汀江至加尔各答等主要航线。

从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共飞行了几千架次,运输物资74810吨,其中,从美国经印度输入我国的有汽油、军火、药品和机械设备等;同时,由我国输出的有猪鬃、桐油和茶叶等货物。

这对支援当时正在进行艰苦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一举世闻名的“驼峰运输”,在抗战期间,对培养航空运输的技术业务人员,改进

空运装备和设施,都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

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中航”已拥有C-47型和C-46型飞机共45架,并有经过实际锻炼的一批空地勤人员,为战后进一步发展航空运输业务打下了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的转折:

1948年12月,以上海为基地的中国、中央两航空公司陆续搬离上海。

国航空公司的总公司迁至台南,机航基地迁至香港;中央航空公司的总公司迁至广州,以后也迁至香港。

六、新中国民航初创期(1949年—1978年)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

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11月9 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

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七、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期(1979年—至今)

1980年,邓小平指示:

“民航一定要企业化”,从此民航正式脱离军队建制。

1987年,中国政府决定对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

主要内容是将原民航 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相关业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

这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是 :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 中国北方航空公司。

此外,以经营通用航空业务为主并兼营航空运输业务的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也于1989年7月成立。

在组建骨干航空公司的同时,组建了民航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六个地区管理局。

六个地区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区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企业,领导管理各民航省(区、市)局和机场。

2002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对中国民航业再次进行重组。

习题:

1、简述抗日战争中的驼峰航线对于抗战的重大战略意义。

2、简述两航起义历史事件。

3、简述建国后民航的两次重大改革。

第三节民用航空器的分类与应用

教学内容:

民用航空器的分类、民用飞机的分类、民用航空器的使用概况和要求

教学重点:

民用航空器的分类、民用飞机的分类教学难点:

航空器的分类

教学时间:

2学时教学过程:

一、民用航空器分类

航空器分为轻于空气和重于空气两大类。

轻于空气的航空器有:

气球和飞艇。

重于空气的航空器有飞机、旋翼机、风筝、滑翔机等。

飞艇是一种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它与气球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推进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