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word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word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word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
京口,现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京口。
北固,山名,在京口东北,登山隔江可望见扬州。
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
后梁武帝改名为北顾亭,寓“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
辛弃疾此词题名“北固亭怀古”,显然有双关的意义。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南宋朝廷启用66岁的辛弃疾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
京口地处抗金前线,辛弃疾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便发现宰相韩侂胄只是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人心,以提高自己的政治资本,因此急于邀功,草率用兵,而朝廷并无北伐复国的充分准备。
于是深感失望和气愤。
他登上北固亭,抚今追昔,感慨丛生,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词上片追念起于京口建立功业的孙权、刘裕,辛弃疾深为仰慕。
下片“元嘉草草”数句,针对南宋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在策划的北伐行动,指出冒险轻敌,必然招致失败。
篇末以廉颇自比,感叹弃置不用。
学习这两首词,第一、要弄明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处境,只有如此才能明白其思想感情产生的基础,看清他的心灵世界,理解他的愤慨与痛苦。
第二、要明晓词中典故。
用典是辛词的特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时,要仔细理解典故的出处、本意,探究词人用典的用意,体会词人借助典故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课文剖析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①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地辽阔千里,时值清爽秋节,大江滔滔流向天际,秋色无涯无边。
①楚天:
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
)[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
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
清秋,点出了登临时间。
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望不见它的尽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词人置身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怎能不激起满腔的爱国豪情?
那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
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
]遥岑远目①,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②。
(纵目望去,远方群山,姿态万千,苍翠挺拔的青山有如碧簪,层峦叠嶂的山峰好比螺髻。
但现在,它们正在诉怨说苦,献愁供恨。
①遥岑远目:
眺望远处的山岭。
岑,cé
n,小而高的山。
②玉簪螺髻:
像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状的发髻。
这里用以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如果说上句写水,那么此三句写山,“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虽美,但惜乎南北分裂、山河破碎,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怨恨,所以这些山岭在词人眼中好像一个个都在低眉弯腰,唉声叹气。
刘禹锡《望洞庭》诗: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
词人不直说自己愁、恨,却说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
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而写内心的愁恨。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断鸿①声里,江南游子。
(夕阳正在西沉,空中传来孤雁阵阵凄厉的叫声,一位江南游子伫立楼上向中原故土瞭望。
①断鸿:
失群的孤雁。
)[词以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这些颓败衰微的景色做“江南游子”的背景,烘托出苍凉悲哀的氛围。
此时此刻,他,独自徘徊于赏心亭上,面对沦陷的家乡、残破的国土,心情是何等的悲伤!
]把吴钩①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宝刀吴钩在手中把玩,看了又看,把栏干拍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①吴钩:
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
看吴钩,是希望有机会用它立功。
)[这三句紧承“江南游子”直抒胸臆。
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两个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词人是多么想手持这锐利的吴钩,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啊,但现在却无处用武,只能闲置身旁,当玩具赏玩,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把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干。
曾有诗云: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故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词人一边走动,一边不停地拍打着栏干,一遍又一遍,这就把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怨恨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在无奈中又进一步感叹: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这几句一句比一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达至高潮。
如果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是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则是以动态的动作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激愤和恨。
在这里,作者不再用即景写情之法,而是以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写得含蓄,人物内心的具体情感同样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这样写,使作品更加深沉浑厚、蕴藉含蓄,从而也更有魅力。
]
休说鲈鱼堪脍①,尽西风,季鹰②归未?
(不要说切碎煮熟的鲈鱼味道鲜美,脍炙人口,秋风早已吹遍大地,张季鹰有没有回乡归隐呢?
①脍:
kuà
i,把鱼肉切细。
②季鹰:
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
《晋书•张翰传》云: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
”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辟齐王东曹椽”,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俄而齐王败,时人以为他有先见之明。
(见《晋书•张翰传》)后人遂以这个典故赞退隐归耕之念,作者则不以为然,反用这个典故说:
现在季鹰(借指作者自己)回家了吗?
张翰见齐王将败而退缩,作者在南宋面临危急的时刻,却耻于归隐,充分表达了他尽忠报国、挽狂澜于既倒的赤心。
]求田问舍①,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如果像许汜一样,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时候,只管自家发财致富,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吧。
①求田问舍:
购买田地和房舍。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
“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备谓表曰:
“许君论是非?
”表曰:
“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
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
”备问汜:
“君言豪,宁有事邪?
”汜曰:
“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
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汜,sì
。
刘郎才气:
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
)[这里也是借用了一个典故。
说的是刘备批评许汜在“天下大乱”之时,“忘怀国事,求田问舍”。
作者的含意是,如果我辛弃疾是一个像许汜那样只顾自己买田置房,为个人打算的琐屑小人,那就没有脸面去见刘备那样胸怀天下的英雄人物了。
从而表明自己为国忘私的广阔胸襟,也暗中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小人。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①!
(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尚犹如此,人怎么能忍受!
①树犹如此:
《世说新语•言语》:
“桓公北征,经金城,前为琅琊王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
)[这里也有一个典故,写桓温北征之时,途中见自己当年栽下的柳树“皆已十围”之粗,于是感叹: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意思是说,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作者借用这个典故,叹时不我待,事业未就,年华虚度,表现他怀才不遇的愤慨和苦痛。
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而自己年岁渐增,继续闲置便再也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是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啊!
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烘托继续向高潮推进。
]倩①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②,揾③英雄泪?
(请谁替我呼唤,让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①倩:
qià
n,请人家替自己做事。
②红巾翠袖:
代指女子。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③揾:
wè
n,擦试。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楚。
诗人痛苦至极,不禁一洒悲痛之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的眼泪,而是不遇于时的英雄的眼泪;
但诗人知音难求,痛苦无人前来安慰,因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来拭泪了。
但“倩何人”,又表明无人代为唤取,因而也便无人前来拭泪,只好独自伤神,从而使词人孤独与痛苦的情感上扬到了极至,词也在情感的最高潮处戛然而上。
“倩何人”三字,与上片“无人会”三字遥相呼应,前注后顾,结构严谨。
这首词,是辛弃疾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唱出了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的痛苦。
这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词上片写景抒情,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的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词的下片直接抒情,作者运用典故,通过古人古事,咏叹壮志空怀之悲,表达积极用世、决不归隐的决心。
总之,这首词基调雄浑、高亢、豪放。
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词虽然不曾直露自己的胸怀,但全词始终充满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无愧豪放派杰作,但与苏词相比,辛词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
因此,全词豪放中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