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学生安全教育手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97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大学学生安全教育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厦门大学学生安全教育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厦门大学学生安全教育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厦门大学学生安全教育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厦门大学学生安全教育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大学学生安全教育手册.docx

《厦门大学学生安全教育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大学学生安全教育手册.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大学学生安全教育手册.docx

厦门大学学生安全教育手册

厦门大学学生工作处编印二〇一六年八月

前 言

高校是绝大部分学生相对独立地接触、适应社会的起始站。

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加强实践锻炼,学习掌握各项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为以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就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氛围也越来越开放。

在与社会的交流日益深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切实保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越来越引起全国各高校的重视。

近年来,一些危及大学生人身财产的案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个别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案件的发生除外部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个别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淡薄。

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制法纪观念教育、树立自觉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保障我校学生的权益,结合我校办学特点,我校编订《厦门大学学生安全教育手册》。

安全高于一切,希望全校学生认真学习《厦门大学学生安全教育

手册》。

各单位也要高度重视,切实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一个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

目 录

第一章人身安全 1

第一节防伤害 1

第二节防滋扰 4

第三节防性骚扰 5

第二章财产安全 10

第一节防盗 10

第二节防诈骗 13

第三节防抢劫抢夺 16

第三章消防安全 19

第一节高校火灾的预防 19

第二节发生火灾后的应对 21

第四章交通、游泳安全 26

第一节交通安全 26

第二节游泳安全 29

第五章防范自然灾害 34

第一节地震 34

第二节台风 35

第三节洪水 37

第六章网络安全 39

第七章国家安全 42

第一节当前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 42

第二节境外机构如何利用大学生非法收集情报 43

第三节大学生应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45

第八章其他 49

第一节校园不良网络借贷 49

第二节节假日安全 50

第三节食品安全 51

第四节就业安全 52

第五节预防传染病 54

第六节生命急救常识 59

第七节预防邪教组织的危害 62

常用电话一览表 66

第一章人身安全

第一节防伤害

伤害是指故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一、大学生被伤害的原因

1.矛盾纠纷。

大学生之间因矛盾处理不善,相互忌恨成仇,由言语上的摩擦发展为身体上的伤害。

2.情感纠葛。

大学生之间因感情受挫,意气用事,发生冲突。

3.因不法之徒的违法犯罪侵害引发或转化的伤害。

社会上的犯罪分子,品质恶劣、道德败坏,常无端寻衅伤害大学生。

校园周边如餐厅、网吧、商城、KTV等场所,人员情况复杂,是发生伤害事件频率较高的地方。

4.踩踏事故.可能导致踩踏事故的现象:

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集中而踩踏。

二、预防被伤害

1.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尽量少去或不去周边环境较为复杂的场所。

67

3.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应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谅解。

不强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样有助于减少误解、豁达心胸,达到心理相容。

4.正确处理感情关系。

彼此间应该互相信任、互相尊重,遇到情感纠纷时应控制自身情绪、理性与对方沟通,切勿诉诸暴力。

5.学会化解矛盾。

大多矛盾均由口角引起,言语不当或恶语伤人均有可能引起冲突,不要偏激地对待问题,不要用挑衅地言语刺激对方。

6.如遇精神病患者,应当尽快远离、躲避,不要围观,不要挑逗、取笑、戏弄、刺激他们,以免招致不必要的伤害;当他们自身遇到危险或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时,应当向学校保卫处或当地派出所报告。

7.外出穿着不应过于暴露,举动不宜轻佻,尽量不带贵重物品,切记‚财不外露‛。

三、预防踩踏

1.不在楼梯或狭窄通道嬉戏打闹,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2.发现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3.假如陷入拥挤的人流,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子或系鞋带。

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4.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5.若自己不幸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

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6.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7.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

8.在人群骚动时,脚下要注意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9.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及时分流拥挤人流,组织有序疏散。

【案例】

1.2009年7月10日,南京某大学08级的5名同学,受同学宋某邀请,在校外一家餐厅吃饭,席间与一些社会青年发生冲突,遭社会青年用酒瓶和刀具攻击,致使宋某身受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2.2010年6月6日,北京某大学部分09级学生与隔壁宿舍楼的部分08级学生因看电视声音过大等原因引起矛盾冲突,08级学生向对方宿舍投掷酒瓶和砖头,引发双方十余名学生斗殴,双方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伤,且都受到学校处分。

3.2010年6月8日晚上,烟台某高校两名大一女生打架,起因是几根头发。

这两名女生是同宿舍上下铺,下铺女生发现上铺女生的长头发再次弄到了自己的床上,想到自己已经多次跟上铺女生提及此事,于是越来越窝火,从言语上的激烈争执演变为身体上的互相攻击,最后出动民警来调解。

4.2011年5月10日,上海某大学学生王某某,因自行车车位归属这件事与该院同学郑某发生口角,继而拉扯,王某某用刀扎中郑某,

郑某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5.2014年12月31日23时,正值跨年夜活动,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处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6.2016年4月19日,南宁某高校女大学生通过滴滴软件打了一辆专车,男司机将她送到学校后免收了她的车费,但提出加她的微信号。

学生毫无防备地同意了,第2天这名男司机次日将小颜约出,强行带到一个陌生小区里试图性侵,所幸该同学最后成功逃离并报警。

第二节防滋扰

滋扰是指对校园秩序的破坏和对大学生无端挑衅、侵犯及伤害的行为。

大学生必须提高警惕,预防和制止滋扰,以保证教学生活秩序的有序进行。

一、滋扰的常见形式

1.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滋扰,如通过引发矛盾或纠纷,有目的地进入学校寻衅滋事或报复等。

2.在运动、购物、返校等场合,寻机挑起与大学生的矛盾,进而酿成冲突。

3.外来人员被邀约到校内斗殴,使围观或路过的大学生无端遭殃。

4.电话滋扰。

不停拔打骚扰电话,口吐污言秽语,扰乱他人生活。

5.信息滋扰。

千方百计地打听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然后不停地给其发短信写邮件,内容不是低级庸俗的谈情说爱或造谣中伤,就是莫明其妙的恐吓或威胁,甚至是敲诈勒索,造成大学生在精神上极端痛苦。

6.专门尾随女大学生,有目的地到学生宿舍、教室等地寻找机会骚扰、调戏、侮辱,使其遭受各种伤害。

二、滋扰的预防

1.提高警惕,正确看待,慎重处臵。

面对滋扰,千万不要惊慌而应镇定对待。

问清缘由、弄清是非,晓之以理,妥善处理。

2.充分依靠集体组织的力量,积极干预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

如发现滋扰事件,要及时向学校保卫处报告。

一旦出现公开侮辱、殴打等恶性事件,大学生要积极对其揭露和制止。

3.注意策略,避免纠缠,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在许多场合,滋事者

仅有挑逗性的言语和动作,无有效证据。

因此,一定要注意讲究方法,不要与其纠缠,要及时离开现场,避免受到伤害。

4.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

第三节防性骚扰

一般而言,只要一方通过语言或肢体进行有关性内容的侵犯或暗示,给另一方造成心理上的反感、压抑或恐慌的,都可构成性骚扰。

性骚扰的对象以女性居多。

因此,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应了解性骚

扰的基本知识,并掌握预防性骚扰的基本方法。

一、性骚扰的类型

1.暴力型性骚扰,是犯罪分子使用暴力或野蛮等手段,如携带凶器威胁,或以言语恐吓,从而对女大学生实施调戏、猥亵或强奸等行为。

特点如下:

(1)手段残暴,行为无耻。

(2)大多为群体性。

人多势众可以较为容易地制服被害人,还会使原本不敢作案的犯罪分子变得胆大妄为。

(3)容易诱发其他犯罪。

如因争风吃醋引发聚众斗殴等。

2.胁迫型性骚扰,是利用自己的权势或地位,对有求于自己的受害人加以利诱或威胁,从而强迫受害人与其发生非暴力型的性行为。

特点如下:

(1)乘人之危,迫使受害人就范。

(2)设臵圈套,引诱受害人上钩。

(3)利用过错或隐私,要挟受害人。

3.社交型性骚扰。

与受害人约会的大多是熟人、同学、同乡,甚至是男朋友。

受害人身心受到伤害以后,往往出于各种考虑不敢予以告发。

4.诱惑型性骚扰,是利用受害人追求享乐、贪图钱财的心理,诱惑受害人。

5.滋扰型性骚扰。

一是无端向女生寻衅滋事、纠缠,用污言秽语进行挑逗或做出下流举动;二是暴露生殖器等变态型性滋扰;三是利用靠近女生的机会,在公共场所有意识地接触女生胸部、摸其身体等。

二、容易遭受性骚扰的时间和场所

1.夏天是女大学生容易遭受性骚扰的季节。

夏天天气炎热,女学生衣着清凉,身体

裸露部分较多,且学生晚上生活时间较长,外出游玩的频率较高,夜间光线昏暗,作案后不易被人发现;校园内绿树成荫,容易诱发犯罪分子对女学生进行性骚扰后方便逃脱的心理。

2.公共场所和僻静处所是女大学生容易遭受性骚扰的场所。

教室、

游泳池、街道等公共场所人多拥挤时,不法分子可能乘机袭击女学生;公园、夹道小巷、僻静街道楼边等僻静之处,若单独行走、逗留,易遭受袭击。

三、性骚扰的预防

(一)积极防范

1.筑起思想防线,提高识别能力。

尤其是应该消除贪小便宜的心理。

2.行为端正,态度明朗。

如果有陌生人搭讪,不要理睬,除了眼神示意还可直接用言语提出警告,坚决表明自己的拒绝态度,使对方知难而退。

3.用法律保护自己。

对于失去理智、纠缠不清的无赖,女大学生千万不要惧怕他们的要挟和讹诈,也不要怕他们打击报复。

要大胆揭发其阴谋或罪行,及时向校方报告,学会依靠组织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千万注意不能‚私了‛,因为‚私了‛的结果常会使犯罪分子得寸进尺,没完没了。

如果侵扰经常发生,要将发生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对方的行为和谈话的内容记录下来,便于为以后的投诉提供证据。

(二)夜间行路安全

1.保持警惕。

如果在校园内行走,要选择灯光明亮、来往行人较多的大道。

对于路边黑暗处要有戒备,最好结伴而行,不要单独行走。

如果走校外陌生道路,要选择有路灯和行人较多的路线。

2.陌生人问路,不要带路。

如遇到陌生人有困难或寻求帮助时,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