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县中医院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米易县中医院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米易县中医院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肺炎链球菌感染后可
获得特异性免疫,同型菌的二次感染少见。
3、心肌闰盘处有()。
A、桥粒、半桥粒和缝隙连接
B、中间连接、桥粒和紧密连接
C、桥粒、半桥粒和紧密连接
D、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
【解析】闰盘的横向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部分有缝隙连接。
4、绒癌最常转移到()。
A、肺
B、肝
C、肾
D、胃
【答案】A
【解析】毛膜癌简称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
早期就可以通过血液转移至全身各个组织器
官,引起出血坏死。
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肺、阴道、脑及肝等。
故选A。
5、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常规治疗不包括()。
A、抗结核治疗
B、激素治疗
C、胸腔抽液
D、支持疗法
【答案】B
【解析】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常规治疗措施有:
一般治疗及对症处理;
抗结核药物化疗;
胸腔积液的处理
等。
全身毒性症状严重、大量胸水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应慎重掌握其适
应证,注意不良反应和结核播散。
6、男,40岁,4个月前发热、腹痛、腹泻,服药1天好转,此后腹泻反复发作,多于劳累及进食生冷食物
后,大便5~6次/日,稀便有粘液,有腹痛、里急后重。
体检:
左下腹压痛。
大便镜检WBC20~30/HP、
RBC5~10/HP,发现有结肠阿米巴滋养体。
此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慢性菌痢
B、急性菌痢
C、肠结核
D、阿米巴痢疾
【解析】镜检发现阿米巴滋养体对阿米巴痢疾有确诊意义。
7、慢性菌痢是指病程超过()。
A、12个月
B、2周
C、2个月
D、6个月
【解析】常见错误:
错选“6个月”,考生将慢性菌痢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时间概念混淆。
要点慢性菌痢是
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而病情未愈者。
8、下列卫生行政部门中,能够批准采集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菌种的是()。
A、省级
B、市级
C、区级
D、县级
【解析】对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确需采
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的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9、肾实质包括()。
A、肾窦
B、肾皮质
C、肾锥体
D、肾柱
【答案】BCD
【解析】肾实质可分为肾皮质和肾髓质,肾皮质主要位于肾实质的浅层,厚约1~1.5cm,富含血管,新鲜标
本为红褐色,并可见许多红色点状细小颗粒,由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
肾髓质位于肾实质的深部,色淡红,
约占肾实质厚度的2/3,由15~20个呈圆锥形的肾锥体构成。
伸入肾锥体之间的肾皮质称肾柱。
故选BCD。
10、患者男性,34岁,因发热、咳嗽、咯白痰6天为主诉入院。
患者为男同性恋者。
查体:
T38.6℃,P128
次/分,R42次/分,BP120/85mmHg,呼吸急促,有青紫,双肺底部可闻及湿啰音,心脏听诊可闻及心尖部Ⅲ
级收缩期杂音。
胸片提示双肺间质性病变。
血常规:
WBC3.8×
109/L,NE0.92,L0.08,PLT250×
109/L,
Hb105g/L。
抗HIV抗体阳性。
其肺部并发症可能性最大的是()。
A、病毒性肺炎
B、支原体肺炎
C、细菌性肺炎
D、肺孢子虫肺炎
【解析】艾滋病的肺部感染并发症较常见,5个备选答案的疾病在艾滋病时均可发生,能引起间质性肺炎的
包括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和肺孢子虫肺炎,以肺孢子虫肺炎最常见。
11、伤寒杆菌的致病特点中,使病人出现发热、不适、全身痛等症状的主要是()。
A、鞭毛
B、变态反应
C、Vi抗原
D、内毒素
【解析】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呈短粗杆状,体周满布鞭毛,鞭毛是运动器,它使鞭毛菌
趋向营养物质而逃避有害物质,且具有抗原性,并与致病性有关。
增强抗吞噬作用的菌体表面结构包括荚
膜、菌体表面蛋白(M蛋白)、表面抗原(K抗原、Vi抗原)。
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是伤寒杆
菌致病的主要因素。
随着病程发展,伤寒杆菌可使肠道组织发生变态过敏反应,导致坏死、脱落和溃
12、以下哪项为补体不具备的生物学作用()。
A、对免疫复合物的调理
B、促进抗体的生成
C、中性粒细胞的趋化
D、细胞溶解及杀菌
【解析】补体具有溶细胞,溶菌;
趋化作用,调理作用及中和病毒的作用,没有抗原性不能促进抗体生成。
13、可用于鉴定肺炎链球菌的试验包括()。
A、血清芽管试验
B、超广谱β-内酰胺酶
C、MRSA
D、胆汁溶菌试验
【解析】胆汁溶菌试验可用于鉴定肺炎链球菌。
14、病毒核心的化学成分是()。
A、脂类
B、糖蛋白
C、蛋白质
D、核酸
【解析】病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核心为核酸,在核酸外围有蛋白质外壳,称衣壳。
衣壳与核酸在
一起称为核衣壳。
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面有包膜包围着。
病毒体的脂质主要存在于包膜中。
有些病毒含少量
糖类,也是构成包膜的表面成分之一。
因包膜存在脂质,故脂溶剂可除去包膜,使病毒失去感染性。
15、下列哪项不属于抗血小板聚集和黏附的药物?
()
A、双嘧达莫
B、阿司匹林
C、噻氯匹定
D、双香豆素
【解析】抗血小板药主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防止血栓形成和发展。
1.抑制
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
环氧化酶抑制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TXA2合
成,阻止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磺吡酮等。
2.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
(1)血小板ADP受体
拮抗剂:
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2)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如阿昔单抗、替罗非班等;
3.增加血小板内环
腺苷酸(cAMP)的药物如前列环素、前列腺素E1及衍生物、双嘧达莫、西洛他唑等。
故选D。
16、可出现直接角膜反射消失、间接角膜反射存在的是()。
A、受刺激侧三叉神经病变
B、受刺激对侧三叉神经病变
C、患侧面神经瘫痪
D、受刺激对侧面神经瘫痪
【解析】直接角膜反射消失,间接角膜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
17、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
A、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B、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C、纤维蛋白溶解
D、纤维蛋白的激活
【解析】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
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从
而形成血凝块。
18、体内合成长链脂肪酸的主要原料是()。
A、乙酰辅酶A
B、乙酰乙酰辅酶A
C、丙酰辅酶A
D、草酰乙酸
【解析】乙酰辅酶A是软脂酸合成的基本原料,用于软脂酸合成的乙酰CoA主要由葡萄糖分解供给,在线
粒体内产生,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内膜,需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进入胞质。
19、体内合成长链脂肪酸的主要原料是()。
20、导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中,最常见的是()。
A、流感嗜血杆菌
B、葡萄球菌
C、溶血性链球菌
D、大肠埃希菌
【解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21、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结果应为()。
A、红晕直径≥20mm
B、硬结直径≥12mm
C、红晕直径≥15mm
D、硬结直径≥20mm
【解析】硬结直径≤4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或虽<20mm但局部出现
水泡和淋巴管炎为强阳性。
22、循环血液中的凝血块,随血流运行至相应大小的血管,引起官腔阻塞的过程叫做()。
A、血栓
B、血栓形成
C、血栓栓塞
D、梗塞
【解析】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
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23、男性.63岁。
慢性咳嗽、咳痰近20年,每年秋冬发作,至翌年春暖季节方有缓解。
偶有痰血。
8年前
患肺结核,经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治疗1年,以后胸部X线片随访,两肺散在斑片结节影伴少量纤维条
索状病灶。
5年前发现高血压病,心电图示左心室高电压。
重度吸烟(每日超过40支)已经30余年。
本病
例慢性支气管炎诊断能否成立有下列不同意见,正确的是()。
A、诊断成立,因为符合目前公认诊断标准
B、不能成立,因为有肺结核,不能确定症状与原来肺结核之间的关系
C、不能成立,因为有高血压心脏病的可能
D、需要检查痰结核杆菌,排除活动性肺结核
【解析】患者患肺结核之前10余年,有咳嗽、咳痰病史,且每年发作超过3个月,符合慢支的诊断标准。
心
脏病人有心衰时才会出现咳嗽。
24、气胸的典型X线表现为()。
A、肺尖部类圆形透光区,内有细小的纹理
B、多发性液气囊腔
C、肺野内外带透亮度明显差异,外带无纹理,可见到受压的脏层胸膜
D、肺野透亮度增高,肋间隙增宽,膈肌低平
【解析】气胸胸片上大多有明确的气胸线,为萎缩肺组织与胸膜腔内气体交界线,呈外凸线条影,气胸线外
为无肺纹理的透光区,线内为压缩的肺组织。
25、MHC分子参与下列哪种细胞的分化过程()。
A、淋巴干细胞分化为原T淋巴细胞
B、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淋巴干细胞
C、成熟T细胞分化为记忆T淋巴细胞
D、前T淋巴细胞分化为成熟T淋巴细胞
【解析】本题旨在考核学生对MHC分子功能的理解记忆。
MHC分子参与T细胞的分化。
正确应为MHC参
与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过程,即前T细胞分化为成熟T淋巴。
淋巴干细胞分化为原T淋巴细胞、成熟T
细胞分化为记忆T淋巴细胞均不在胸腺内分化。
26、瘀血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A、瘀血性水肿
B、瘀血性出血
C、实质细胞变性
D、血压降低
【答案】ABC
【解析】发生瘀血的局部组织和器官常常体积增大、肿胀,重量增加。
瘀血对机体的影响包括:
(1)瘀血性
水肿;
(2)瘀血性出血;
(3)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坏死;
(3)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