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8405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生指着图形回答上述问题。

生:

这是一个正方形的图形,这四条边的长度的总和就是它的周长。

周长是边长的4倍。

教师当场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以两条折线的交点为圆心画了一个最大的圆。

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

谁能指一指。

师:

通过手摸正方形周长和圆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正方形的周长是由4条直直的线段组成的;

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老师请同学们闭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出现一个什么图形呢?

老师一边显示图象一边讲述:

以这点为圆心,以这条线段为半径画圆。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现在将圆的周长展开,请观察出现了什么情况。

圆的周长展开后变成了一条线段。

(2)揭示课题。

同学们认识了圆,知道了半径、直径和周长,学会了测量和计算圆的半径和直径,那么圆的周长能不能测量和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

(板书课题:

圆的周长计算)

【评:

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圆周长的计算,教师注意了必要的复习铺垫,并引导学生研究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这就为学习圆的周长计算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

渗透了要求圆的周长也需从研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入手】

2、学习新知。

(1)学生动手实验,测量圆的周长。

全班同学分学习小组,分别测量手中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

并报出测量后的数据。

(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并板书测量的结果。

你们是怎么测量出圆的周长的呢?

生1:

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圈,这一圈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你是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如果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让你测量它的周长,能用这样的方法把圆形水池立起来滚动吗?

(老师边说边做手势,同学们笑了。

不能。

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吗?

生2:

我用绳子在圆的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

教师轻轻地拿起一端拴有小白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使小白球滑过的轨迹形成一个圆。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你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

(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不能了。

看来用滚动的方法或是绕绳的方法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是实践证明是有局限性的。

那么,今天我们能来能探索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从滚动圆测量、绕圆周测量,到空中的小球所经的轨迹画出的圆不好测量,不断的设疑、激疑,导出要探索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使学生感到很有必要,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根据实验结果,探索规律。

教师将一端分别系上小球(一个白球、一个红球)的两条绳子同时在空中旋转,使两个小球经过的轨迹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

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

两个圆的周长长短不同。

圆的周长由什么决定的呢?

是由老师手上的那条绳子决定的。

绳子短,周长短;

绳子长,周长长。

请认真观察,(教师再演示)这条绳子是这个圆的什么?

是这个圆的半径。

半径和什么有关系?

圆的周长又和什么有关系呢?

半径和直径有关系。

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系,也就是和直径有关系。

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下面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你手中那些圆的直径。

(学生测量圆的直径)

随着学生报数,教师板书: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

9厘米多一些3厘米

31厘米多一些10厘米

47厘米多一些15厘米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计算、讨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行间指导、集中发言)

我发现这个小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

整3倍吗?

不,3倍多一些。

我发现第二个圆的周长里包含着3个直径的长度,还多一点。

生3:

我发现第三个圆的周长也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板书:

3倍多一些)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滚动法验证:

绳绕法验证:

投影显示验证:

直径:

周长:

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计算所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是具有普遍性的。

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到底多多少呢?

第一个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呢?

投影出示祖冲之的画像并配乐朗诵。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15926---3.1415927倍之间。

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数值----圆周率。

祖冲之的发现比外国科学家早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是一个何等漫长的时间啊!

为了纪念他,前苏联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

教师很激动地对大家说:

“同学们,你们今天正是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的道路,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

努力吧,同学们!

数学中还有许多未知项等待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教师继续讲到:

刚才我们讲到了圆周率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圆周率)

圆周率用字母&

pi;

表示。

&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计算时根据需要取它的近似值。

一般取两位小数:

3.14。

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直径,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这个字母公式会写吗?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看书)

板书公式:

C=&

d

C=2&

r

首先通过教师演示揭示圆周长有的长些、有的短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测量、计算、讨论圆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有怎样的关系?

让学生充分感知,又反复加以验证,使学生对于圆周率的概念确信无疑。

这一段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

结合认识圆周率对于学生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也是恰到好处的】

3、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把开始测量的三个圆的周长用公式准确计算出来。

(学生计算)

通过用测量、计算两种不同的方法算出圆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计算比测量要准确、方便、迅速。

(1)根据条件,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单位:

分米)

(学生计算,得出结果)

为什么题目中给的数据都是10,可计算出的圆周长却不同呢?

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是10,但第一个图中的10表示直径,第二个图中的10表示半径。

因此选择的计算公式就不同。

给了直径,可直接和圆周率相乘,得出周长。

给了半径,就要先乘2,再和圆周率相乘,得出周长。

教师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给了两个数据,一个直径是10分米,一个半径是10分米,让学生计算后区分不同。

这样可以弄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揭示本质属性,能有效地促进知识技能的正迁移。

(2)判断正误。

(出示反馈卡)

①圆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14倍()

②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

③C=2&

r=&

d()

④圆周率与直径的长短无关()

⑤&

&

gt;

3.14()

⑥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一部分同学认为第⑥题是错误的。

教师举起了表示半圆的模型,(如图)

请判断失误的同学们亲自指一指半圆的周长。

在操作中,同学们恍然大悟,发现半圆的周长

比圆的周长的一半多了一条直径的长度。

(3)抢答。

直接说出各题的结果。

(单位:

厘米)

①d=1C=?

②r=5C=?

③C=6.28d=?

r=?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算出的答案)

(4)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口述:

在一个金色的秋天,我和同学们来到天坛公园秋游,一进门就看见一棵粗大的古树,我问大家:

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到这棵大树截面的直径?

当时张伟同学脱口而出:

好办,把大树横着锯开,用直尺测量一下就可以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摇摇头,表示不赞赏。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张伟锯古树该罚款了。

教师补充了一句:

“是啊,你们有什么比张伟更好的办法吗?

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不用锯树,只要用绳子测量一下大树截面的周长,再除以圆周率就可以计算出大树截面的直径。

(同学们笑了,鼓起掌来,表示赞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请打开书----看书。

教师再一次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贴着的三个圆,提出问题:

“这三个圆什么在变,什么始终没变?

同学们通过圆的直径、周长变化的现象,看到了圆周率始终不变的实质。

同学们能经常用这样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会越来越聪明的。

变----不变)

下课的铃声就要响了,最后我留一个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

怎样画?

【简评:

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的明确,能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明确、具体,教学过程很好地完成了教学要求。

2、能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呈现过程层次清楚,能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

教学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环节紧凑,密度得当。

3、教学方法既灵活多样又讲求实效。

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程序设计比较精细,或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或教师演示直观教具,学生不止一次地操作学具,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情境,并能适时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培养思维能力。

整节课始终注意以教师的情和意,语言的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来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知,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4、能精心设问,问题能从多角度提出,正反向进行。

问题提得准,导向性强,设问有开放性,语速恰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5、练习的安排计划性强,有针对性,先安排了一些巩固新知的基本练习,又安排了判断练习,口算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学生愿意做、愿意学。

安排操作性练习,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