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一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5330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一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一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一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一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一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一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一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一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一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Word格式.docx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针对训练]

1.(2017·

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一项统计显示,1951—1961年,英国对英联邦国内的出口已经从50%下降到32%,而同期英国对共同市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出口和进口却显著增加。

这种状况表明(  )

A.欧洲成为冷战的重心

B.英美盟友关系破裂

C.西欧的经济联系加强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解析:

材料中“英国对英联邦国内的出口已经从50%下降到32%,而同期英国对共同市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出口和进口却显著增加”的此消彼长表明西欧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

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

C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基本过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世界市场雏形

15、16世纪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欧洲商业和贸易中心转移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

整体世界的形成,瓜分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

科技发展,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机制

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市场经济体制

2.(2017·

黑龙江、吉林两省八校联考)“有人认为从新航路开辟之后全球化已经开始,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

”这段话旨在说明全球化(  )

A.会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B.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C.对当今中国来说是利大于弊

D.对各国来说均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根据材料“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可知,全球化对各国来说均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故D项正确。

D

一、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阶段

表现

自我隔绝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7世纪至1840年)

明清时期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40—1949年)

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游离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迅速融入世界市场,迎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1978年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2016·

资阳模拟)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

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  )

A.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

B.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

C.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

D.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只是经济合作,中国仍奉行不结盟政策,故A项错误;

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并无直接关系,也并不意味着中国与联合国的经济机构联系淡化,两者互补,并不冲突,故B、C项错误;

中国参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是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表现,故D项正确。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机遇:

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维护合法权益,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2.挑战:

国内一些企业、产品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使中国相对落后的企业和产品面临严峻的考验;

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国会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可能被淘汰;

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可能上升。

4.(2017·

泰安模拟)2002年,中国大幅调低了5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低至12%;

2010年,给予最不发达国家4762个税目商品零关税待遇。

该政策有利于中国(  )

A.大幅减少关税收入 B.扩大出口增加外汇

C.推动产业结构调整D.扩大就业发展民生

中国大幅调低了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能促进国内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故C项正确;

题干要求选择该政策的有利影响,大幅减少关税收入是不利影响,故A项错误;

中国大幅调低了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不能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故B项错误;

中国降低、减免进口关税,可能对中国的企业造成冲击,不利于扩大就业发展民生,故D项错误。

历史解释

1.概念界定: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2.内涵阐释: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真题展示

(2013·

全国Ⅰ卷)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似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B、C、D三项都是这些国家和英国的相同点,六国和英国的重大区别就是这些国家在欧洲大陆上,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屡遭战争重创;

而作为大西洋岛国的英国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本土遭受战争破坏程度相对较轻,故选A项。

A

备考指导

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

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

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加速

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关系缓和以后,东西方之间开始打破对峙局面,进行交流。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因美苏对峙而分裂的世界重又合为一体。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市场经济体制,便于经济的往来。

20世纪70年代末新科技革命兴起,网络信息技术为世界各国的密切联系提供了技术手段。

在这些因素的促进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率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率,至1997年为7.3%。

1996年,全球有跨国公司7276家,雇佣员工7000多万人,占世界生产的40%。

第二,国际组织增多。

1994年,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而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从制度上为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公平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1976年,美、英、法等国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协调经济政策,正式召开了七国首脑会议,此后每年定期召开。

1998年,由于俄罗斯的加入,被称为“八国集团”。

第三,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

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商。

第四,全球化的发展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加强了各国经济的互补和世界范围的竞争机制,有益于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交流的频繁有益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文化上的相互吸收以及全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形成。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他们给全球化打上了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印记,力图实现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全球化。

二、经济区域化的迅猛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同时,经济区域化也在迅猛发展。

冷战结束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降低,各国纷纷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重视综合国力的提高,把经济区域化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经济区域化还是世界各地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反映,区域内的国家与地区只有在密切联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建立分工合作关系。

同时,经济区域化又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参加经济区域化的国家希望通过区域内合作加强国际竞争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区域性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上。

欧洲共同体建立以后,成员不断增加,由最初的6国扩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12国,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统一的关税同盟,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初步建立了商品、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进展迅速。

1995年,欧洲共同体改称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

1999年,欧盟发行统一的货币,向一体化迈进了一大步。

2007年,欧盟成员国已经扩大到27个,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欧洲的联合还为历史上该地区大国之间频繁的战争画上了句号。

它的成功为消弭极端民族主义、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亚太地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富经济活力的地区,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崛起中的中国都集中在这一地区。

面对欧洲一体化的迅猛发展,1989年,亚太地区国家建立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了这个组织。

此外,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于1994年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经济区域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的安全与稳定,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三、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的关系

当代世界的整体发展贯穿着两条线索:

一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二是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从表面上看,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似乎是相矛盾的,经济全球化是将世界整合在一起,多极化似乎是一个分散过程。

对此,有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有利于推进多极化。

因为多极化需要与之相应的经济基础,这个基础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