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4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4086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鲁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鲁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鲁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鲁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4篇.docx

《鲁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4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4篇.docx

鲁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4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

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

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

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

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

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

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

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学生朗读)

(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

(“大同”)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

(“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

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

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

(“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

(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老师小结:

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

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

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

 

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

 

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

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

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

我们今天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

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

同学谈设想,老师注意倾听。

 

语言运用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大道之行—— 

(2)选贤与能—— 

(3)讲信修睦—— 

(4)不独亲其亲—— 

(5)使老有所终—— 

(6)男有分,女有归—— 

(7)不必藏于己—— 

(8)谋闭而不兴—— 

(9)外户而不闭 

(10)是谓大同—— 

2.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选贤与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 写出与加点词词义相同的成语。

 

(1)选贤与能—— 

(2)货恶其弃于地也—— 

(3)讲信修睦—— 

5.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6. 根据情景用下面的词语说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1)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安定、详和的社会中生活时的心情。

 

(2)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受挫折时的心情。

 

课内精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痰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 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不独子其子—— 

(2)壮有所用—— 

(3)矜、寡、孤、独、废疾者 

(4)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7)外户而不闭—— 

(8)是谓大同—— 

8. 指出文中加点词统领的句子。

 

(1)故 

(2)是故 

9.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序可否颠倒?

为什么?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简答。

 

(1)课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2)课文说明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课外选读 

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0焉。

 

(司马光) 

【注释】①晒(shen3)微笑。

②野宿:

在郊外露宿。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上与群臣论止盗 

(2)民之所以为盗者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故不暇顾廉耻耳 

(5)轻徭薄赋 

(6)安用重法邪 

(7)自是数年之后 

(8)路不拾遗 

13.回答下列问题。

 

(1)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

 

(2)对“盗”的问题,“上”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

 

(3)“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4)“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5)“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思考探究 

14.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兴与衰,好与坏,时常牵动着文人墨客——肩担道义者的心。

你能说出《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点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

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

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