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亲子游戏精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3605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6岁亲子游戏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56岁亲子游戏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56岁亲子游戏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56岁亲子游戏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56岁亲子游戏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6岁亲子游戏精编版.docx

《56岁亲子游戏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6岁亲子游戏精编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6岁亲子游戏精编版.docx

56岁亲子游戏精编版

亲子科学游戏

第一组游戏:

有趣的泡泡(5—6岁)

指导语:

1、本组游戏重点是发散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采用各种方法和选取各种材料进行玩泡泡的游戏,了解泡泡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变化。

2、幼儿在和父母一起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现象的有趣,激发幼儿对事物的探究欲望,增强亲子间的感情。

3、本组游戏适合5-6岁幼儿。

4、本组游戏适合家庭成员之间完成。

游戏一:

泡泡都是圆的吗

编者:

杨素琴

游戏功能:

1、了解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也是圆的。

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游戏材料:

细铁丝、蒸馏水、肥皂、记录表、笔

游戏过程:

1、把肥皂放入蒸馏水中,父母和孩子一起制作泡泡水。

2、父母用细铁丝做成三角形、圆形、椭圆、方形等各种形状的泡泡器。

3、孩子尝试用各种形状的泡泡器来吹泡泡,观察不同形状的器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游戏二:

冰冻肥皂泡

编者:

杨素琴

游戏功能:

1、了解水的冰点温度为0摄氏度。

2、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

游戏准备:

肥皂水、吸管、托盘、冰箱

游戏过程:

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用吸管在盘子上吹一个肥皂泡。

2、泡泡非常漂亮,可是一下就破灭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泡泡留住呢。

父母:

我们把泡泡藏在哪里呢?

3、幼儿想办法,尝试各种方式。

4、将装肥皂泡的盘子快速放入冰箱,冷冻20分钟,我们就会看到美丽的冰冻泡泡了。

科学原理:

肥皂泡大部分是由水构成的,所以在破裂之前迅速冷却了摄氏0度以下,就会冻结,我们就会看到美丽的冰冻泡泡了。

游戏三:

花开了

编者:

杨素琴

游戏功能:

1、了解肥皂泡表面的薄膜具有一定的牵引力。

2、激发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玩泡泡。

游戏准备:

锡箔、开水壶木塞、吸管、肥皂水、剪刀

游戏过程:

1、妈妈烤东西的时候,剪出一段锡箔,并把它剪成一个直径8厘米大的六瓣锡箔花。

2、再把锡箔花浸泡在肥皂液中,放在木塞(木塞放在盘子中间)上使花瓣下垂。

父母:

下垂的花瓣很不好看哦,怎么样才能让花瓣朝上,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呢?

3、把吸管的一端剪成四瓣,用它吹个大肥皂泡泡。

4、把肥皂泡放在花心中,低垂的花瓣就会抬起来,吸附在肥皂泡上。

科学原理:

肥皂泡表面的薄膜具有一定的牵引力,当把肥皂泡放在锡箔花的中心时,这种牵引力就把花瓣拉起来了。

第二组游戏:

神奇的静电(5—6岁)

指导语:

1、这是一组平行的游戏,通过游戏了解摩擦生电,并感受到静电作用于不同的物质:

纸屑、水、墙壁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2、在本组游戏中,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探索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科学现象,有利于亲子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亲子感情。

3、本组游戏适合5-6岁的幼儿。

4、本组游戏适合家庭成员之间完成。

游戏一:

被吸附的小纸屑

编者:

杨素琴

游戏功能:

1、了解塑料材质的物品和毛皮摩擦能生电,并能吸住小纸屑。

2、和父母一起体验科学小实验,增加亲子感情。

游戏材料:

塑料材质的玩具、小纸屑

游戏过程:

1、“挠痒痒啰”,父母和孩子拿塑料玩具互相挠痒痒,与皮肤进行接触摩擦。

2、拿摩擦过的塑料玩具快速靠近小纸屑,纸屑粘在玩具上。

一会又掉下来。

3、幼儿探索用同一个玩具去摩擦身上的不同部位及家里的不同的东西,看能不能也把小纸屑吸起来。

4、幼儿换不同大小(主要看方便接触的面的面积)的塑料玩具,看吸附同一堆纸屑的多少是否一样,吸住的时间是否一样。

科学原理:

这是一个利用静电原理的小实验,被使劲摩擦后塑料玩具带有静电,接近纸屑时,把纸屑给吸住了,但静电的保持时间很短,所以一会纸屑又掉下来了。

游戏二:

弯曲的水

编者:

杨素琴

游戏功能:

1、初步感知静电对水的影响。

2、在游戏中增进亲子沟通。

游戏材料:

水、吸管(较粗、较硬)、废旧的矿泉水瓶

游戏过程:

1、妈妈洗衣服时,打开水龙头,水龙头的水直直的流下来。

父母:

怎样让水变成歪歪扭扭的呢?

2、在废旧的矿泉水瓶盖或底部钻一个小洞。

装上三分之二瓶水,将有洞的一头垂直朝下,用力捏瓶子,水垂直留下来,取一个盆用来接水。

3、用吸管摩擦头发,把它迅速接近水流,水流就会被吸管吸引而变得弯曲。

科学原理:

这是一个利用静电原理的小实验,被使劲摩擦后而带有负电荷的吸管,接近细长的水流时,水中的正电荷被吸管吸引了,所以会出现弯度的水流。

游戏三:

在墙上滚动的吸管

编者:

杨素琴

游戏功能:

1、感受墙壁对带静电物体的吸引。

2、在游戏中促进亲子感情。

游戏准备:

吸管、化纤衣服、墙壁(较光滑的普通墙面)

游戏过程:

1、吸管放在桌面,用手一推,吸管在桌面上滚动起来,吸管贴着墙壁,蹭……吸管直接掉下来。

父母:

吸管能在垂直的墙面上滚下来吗?

2、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尝试。

“咦,静电不是能吸小纸屑,不知道可不可以……”

3、用化纤衣服包上吸管,上下反复撸几下。

4、将吸管快速接近墙面,吸管真的从墙上滚下来了呢。

科学原理:

这是利用了摩擦吸管产生静电的原理,吸管在带电的状态下贴近墙壁,墙壁上会产生正电荷,墙壁对吸管有一定的吸引作用,使吸管贴在墙壁上滚下来了。

本组游戏可延伸:

如何对付身上恼人的静电。

第三组游戏:

(5—6岁)

指导语:

1、本组游戏主要让幼儿形象感受到惯性现象,并感知惯性的力量。

2、本组游戏通过亲子间的协作,共同探索,感受其中的乐趣。

3、本组游戏适合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完成。

4、本组游戏适合5-6岁的孩子。

游戏一:

乒乓球搬家

编者:

杨素琴

游戏功能:

1、初步感知是惯性没有让乒乓球掉下来。

2、在亲子游戏中增加沟通。

游戏准备:

乒乓球、玻璃瓶

游戏过程:

1、孩子拿着乒乓球跑到到家长的面前,交给家长。

2、家长将玻璃瓶倒扣在桌上,把乒乓球放入瓶内,握住瓶底,在桌上连续快速地朝顺时针方向旋转,使乒乓球在瓶内产生圆周运动,当乒乓球离开桌面后迅速把玻璃瓶拿起,跑向孩子一队,边跑边继续旋转玻璃瓶,不要让乒乓球掉到地面。

3、几个家庭可以进行比赛。

游戏二:

瓶子没有掉下来

编者:

杨素琴

游戏功能:

1、从游戏中初步了解瓶子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2、感受到科学游戏的乐趣,增强幼儿的探索欲望。

游戏准备:

未打开的牛奶两瓶(或类似的瓶子),百元钞票一张或者是类似的纸张

游戏过程:

1、把两瓶牛奶对整齐叠高,把一百元钞票夹在两瓶牛奶中间。

2、瓶身立稳,用一只手下抓住钞票一角拉直。

3、另一半手快速水平抽出钞票。

看!

牛奶并没有倒。

科学原理:

对于物质来说,受力并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原来的状态,就是惯性法则。

用手指抽钞票,对于瓶子来说,这个力量的发生只是一瞬间,因此惯性法则在此就适用了,两个瓶子纹丝不动。

游戏三:

鸡蛋入杯

编者:

杨素琴

游戏功能:

1、了解物体的惯性。

2、在游戏中增进亲子感情。

游戏准备:

鸡蛋、杯子、硬纸片

游戏过程:

1、在盛半杯水的杯子口放一张硬纸片,再在纸片上放一个鸡蛋。

2、用手把纸片突然弹出去,鸡蛋落入杯中。

本组游戏的延伸:

如拿出一叠衣服中的下面的衣服,而不弄乱整叠衣服。

亲子娱乐游戏

第一组游戏:

取物(5-6岁)

指导语:

从空的矿泉水瓶中取一个小物件,需要幼儿充分地开动脑筋,既发展幼儿的思维,又能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一:

取硬币

编者:

张苏颖

游戏功能:

锻炼手的控制力,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及专注力。

游戏材料:

一个空矿泉水瓶,一个一角钱的硬币,一根筷子,一瓶水

游戏过程:

1、家长拿出游戏用的材料,一一介绍给幼儿。

2、家长请幼儿将空矿泉水瓶中的硬币取出来,不能移动瓶子。

3、家长提示幼儿可以借助提供的材料来帮助完成任务。

提示:

当幼儿想拿身边的其他材料帮助时,也可以。

游戏二:

小木珠掉了

编者:

张苏颖

游戏功能:

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及专注力。

游戏材料:

一个空矿泉水瓶,一颗小木珠,一根筷子,一瓶水

游戏过程:

1、家长拿出游戏用的材料,一一介绍给幼儿。

2、家长请幼儿将空矿泉水瓶中的小木珠取出来,不能移动瓶子。

3、家长提示幼儿可以借助提供的材料来帮助完成任务。

提示:

当幼儿想拿身边的其他材料帮助时,也可以。

游戏三:

小铁片

编者:

张苏颖

游戏功能:

锻炼手的控制力,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及专注力。

游戏材料:

一个空矿泉水瓶,一块小铁片,一根筷子,一瓶水,一根吊着小吸铁石的绳子

游戏过程:

1、家长拿出游戏用的材料,一一介绍给幼儿。

2、家长请幼儿将空矿泉水瓶中的小铁片取出来,不能移动瓶子。

3、家长提示幼儿可以借助提供的材料来帮助完成任务。

4、家长向幼儿简单讲解吸铁石的原理。

提示:

当幼儿想拿身边的其他材料帮助时,也可以。

第二组游戏:

扑克(5-6岁)

指导语:

扑克是家庭常备的娱乐工具,改变玩法可以变成幼儿游戏的玩具。

扑克上有颜色与形状的差别,可以帮助幼儿分辨颜色和形状。

扑克上还有数字,也是幼儿认识数字的好玩具。

游戏一:

分扑克1

编者:

张苏颖

游戏功能:

帮助幼儿分辨颜色。

游戏材料:

一副扑克牌

游戏过程:

1、家长拿出扑克牌,展示给幼儿。

2、请幼儿按颜色将扑克牌分成两堆。

3、分完以后,询问幼儿为什么这样分。

在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幼儿。

游戏二:

分扑克2

编者:

张苏颖

游戏功能:

帮助幼儿分辨颜色和形状。

游戏材料:

一副扑克牌

游戏过程:

1、家长拿出扑克牌,展示给幼儿。

2、请幼儿按颜色将扑克牌分成两堆。

3、分完以后,询问幼儿为什么这样分。

4、然后把红色的一堆放在一起,请幼儿把它们再分成两堆。

游戏三:

分扑克3

编者:

张苏颖

游戏功能:

帮助幼儿分辨颜色和形状。

游戏材料:

一副扑克牌

游戏过程:

1、家长拿出扑克牌,展示给幼儿。

2、请幼儿按形状将扑克牌分成两堆。

3、分完以后,询问幼儿为什么这样分。

4、然后再请幼儿把它们再分成四堆。

(按形状、颜色)

游戏四:

扑克凑十

编者:

张苏颖

游戏功能:

发展幼儿的思维,加强10以内加法认知。

游戏材料:

两副扑克牌

游戏过程:

1、家长和幼儿各拿一副扑克牌,只要A—10的牌。

2、家长与幼儿轮流出牌,家长先出一张牌,例如出的红桃2,要求幼儿出一张牌,使两张牌之和凑成10。

3、家长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假装出错,请幼儿帮忙纠正。

4、如果幼儿十分有兴趣,第二轮还可以增加难度,必须同种花色才能相加。

游戏五:

扑克比大小

编者:

张苏颖

游戏功能:

帮助幼儿认识“大”和“小”。

游戏材料:

两副扑克牌

游戏过程:

1、家长和幼儿各拿一副扑克牌,只要A—10的牌。

2、家长和幼儿各出一张牌,牌面数字大的那方将两张牌都收进去。

3、家长要尽量让幼儿自己比大小,由幼儿来主导这个游戏。

4、如果幼儿有兴趣,第二轮可以比谁的牌小,牌面数字小的那方将两张牌都收进去。

游戏六:

猜猜少了谁

编者:

张苏颖

游戏功能:

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认识数字1—10。

游戏材料:

两副扑克牌

游戏过程:

1、家长拿出两副扑克牌,只要A—10的牌,共20张。

2、家长请幼儿把牌顺序打乱。

3、家长先拿一副牌的A—10,随意抽去一张,请幼儿猜,哪张牌不见了。

4、如果幼儿有兴趣,第二轮可以增加为两副牌20张,再继续游戏。

第三组游戏:

好玩的火柴(5—6岁)

指导语:

1、本组游戏主要目的在于让幼儿在玩火柴的过程中,培养耐心及想象力。

2、通过亲子小游戏,提高家长与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进亲子感情。

3、本组游戏适合5-6岁幼儿。

4、本组游戏适合单组家庭进行。

游戏一:

排排看

编者:

郭丽波

游戏功能:

3、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火柴。

4、探索其他按规律排列火柴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