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题海南黎族建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351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1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课题海南黎族建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研究课题海南黎族建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研究课题海南黎族建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研究课题海南黎族建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研究课题海南黎族建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课题海南黎族建筑.docx

《研究课题海南黎族建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课题海南黎族建筑.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课题海南黎族建筑.docx

研究课题海南黎族建筑

 

研究课题:

海南黎族建筑

研究单位:

海口市第四中学高二(8)班

小组成员:

刘小婷、邢美瑜、陈梦露、陈明达、唐甸若、蒙运斌、

许文军

指导老师:

黄兰

一、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海南黎族建筑

指导老师

黄兰

研究时间

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

姓名

性别

班级

分工

刘小婷

高二(8)

查找资料,并撰写有关课题报告

邢美瑜

高二(8)

查找资料,设计排版

陈梦露

高二(8)

查找资料,设计排版

陈明达

高二(8)

查找资料,插图绘制

唐甸若

高二(8)

查找资料,插图绘制

蒙运斌

高二(8)

查找资料整理分类

许文军

高二(8)

查找资料整理分类

课题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居民。

从远古时代以来,他们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黎族文化一部分的黎族茅屋,由于过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其表现形式较为纯朴。

然而,探究和追朔黎族建筑艺术和与其有关的生活方式,对我们了解黎族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题研究

的意义、价值

黎族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海南岛黎族人唯一的居住地,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去保护,珍惜它?

答案是肯定的,如今人们的民族意识淡薄,作为21世纪的年轻一辈,我们更有责任,传承,发展它。

主要

研究

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研究法。

3、实践法。

4、总结法。

研究阶段与步骤(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

交流研讨、查阅收集资料

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

听报告、调查、实地考察

第三阶段(2009年4月—2009年5月):

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研究成果

的呈现形式

研究性报告或论文

指导老师

意见

指导老师签名:

年月日

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意见

组长签名:

年月日

二、结题报告: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居民。

海南岛也是黎族唯一的居住地。

从远古时代以来,他们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黎族文化一部分的黎族建筑,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不断改造和利用其自身的生存环境,最终因气候条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一)住宅

1、船形屋

船形屋,这是黎族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住宅,也是黎族最古老的居屋。

船形屋又可称船形茅屋,因状似倒扣船只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传统住房。

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或者“布隆篝峦”,意为“竹架棚房子”。

关于它的历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

大禹坐天下时,南海有一个俚国,国王有个叫丹雅的公主。

她嫁了三个丈夫,三个丈夫先后都死了。

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本国国亡.一时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

此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下手,便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以及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

丹雅公主养的一条小黄狗也跟上了船.小船在风中飘人了茫茫大海。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历尽劫难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了。

她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岭岭,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无忧无虑的穿行于林间,所有的忧郁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后,丹雅公主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丹雅公主在海滩切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白天,她带着小黄狗上山打野兽,采野果。

晚上睡在这船屋里,小黄狗忠实地守在门口。

后来.船板烂了.她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

他们的后人为纪念祖先,便模仿船的样子建造自己的房屋。

这种屋,远远看去,与船一模一样,故名船形屋。

船形屋,就地取材,砍树劈竹,采藤割茅;以竹木扎架构成半圆形轮廓,以藤条捆牢,沿屋檐向屋顶盖以一层层编成片的茅草,传统的船形屋不设檐墙,屋顶与檐墙合为一,屋檐一直垂向地面前高后低状如船蓬,用藤条或竹片编成离开地面的地板。

(1)船形屋的平面构成:

1)单间平面:

  这是最古老而又常见的船形屋平面,由前廊和居室构成,居室内部不再分隔。

卧息、煮炊、储藏全部容纳于其中,卧息部分也没有主宾之分。

有的在前廊一旁,搭有一间小房。

2)带有杂物间的平面:

  由单间平面进化而来,在布局上将人的日常起居生活部分与储藏部分分开,因此除了居室外还多了一间杂物房,作为堆放柴火、杂物以及养鸡等用房外,平面布局顺序为廊子在前,居室在中,杂物间在后,开一扇后门通屋外,后屋檐往外延伸,成为小檐廊,可在廊下舂米及放置舂米的工具。

这种平面形式的住房,在使用功能上有了进一步的分工。

3)多房间的平面:

  在以上两种平面发展的基础上,多房间的平面成为船形屋中最复杂的一种平面形式。

除有杂物间外,日常生活部分和卧息部分又进一步加以划分,有厅、房及多间卧房之分。

   

(2)分类:

1)"干栏"式船形屋

"干栏"式船形屋也就是船形屋中的高架形,历史文献上有黎族干栏式建筑记载。

如晋·张华《博物志》中记:

“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北史·蛮修传》:

“依树积本,以后其上,名曰‘干阑’”。

《新唐书·南平僚传》亦称:

“土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

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称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

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海南》条记载:

“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黎族古代的住宅与我国南部及西南部各少数民族的住宅有相类似的地方,都有那种所谓上人下畜的“悬虚构屋”的干栏式住宅。

黎族的"干栏"式船形屋形成有两个条件:

一是自然条件。

黎族居住的地区,气候炎热,雨量过多,蛇虫繁滋,野兽出没频繁,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去适应环境。

于是在巢居的基础上发明了高脚建筑—干栏。

二是黎族船形屋可能与他们过去的船居生活有关,并受到两广沿海居民干栏式住房的影响。

黎族先民吸收了干栏建筑形式并与独特的船形屋住房相融合而形成船形干栏。

黎族同胞建“干栏”式住宅,是从适应自然环境、生活和生产需要出发的。

过去,黎族同胞过着刀耕火种、流动式的原始生活,就象黎族谚语里说的“我们好比山鸡(即野鸡)种,觅食一山过一山”,因此,他们的住房改变的相当频繁。

在黎族地区,人口的移动往往是以整个村子的规模进行的,“村子搬家”是很平常的事。

当他们需要搬家的时侯,原来的房子便随之毁弃,找好新的居留地之后,几天之内又会出现一个新的村子。

一个村子的名称在地图上出现或消失,甚至不能以“年”为单位来计算它所经历的过程。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们都要建造“高栏”住宅,“上以自居”避暑气、瘴疠和“毒草及沙虱蝮蛇”,“下居牲畜”避免遭到野兽的侵害。

后来,随着锄耕、犁耕地的增加和居住地的相对稳定,加上狩猎技术的提高,靠近村寨的野兽越来越少,黎族同胞就将“高栏”的脚缩短,“高栏”也就成了“低栏”。

清朝的张庆长《黎岐纪闻》谓有“高栏”、“低栏”之分。

①“高栏”即高脚船形屋,黎语称“隆咩”,曾见于黎族中心地区南渡江上游南溪峒等地的本地黎村里。

“高栏”的底层一般在离地面1.6-2米左右,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一般建在有一定坡度的坡地,垂直等高线布置。

底层形成横形空间,四周以木、竹栏围,平面布局已趋定型,由庭(晒台)、厅堂、卧房、杂用房等几部分组成,从山墙左侧入口,庭在最前面,有简易木梯上落;

②“低栏”即矮脚船形屋,黎语称“隆旁”,这种房屋见于昌化江上游的毛栈等地的杞黎村庄。

“低栏”的底层一般在离地面0.3-0.5米左右处,铺一层厚竹片地板,基本建在平地上,底层不再圈养禽畜,由前庭、居室和后部杂用房三部分组成,从前面山墙左侧入口,作纵深方向布置。

2)地居式船形屋

地居式船形屋也就是船形屋中的铺地形,黎族的地居式船形屋,直接在平地上建造。

清末民初黎胞在长期定居的环境里,为节省材料,吸取汉族造床而睡,以避免地面湿气,逐渐将干栏式船形屋的栏脚去掉,直接在地面上建屋,这种地居式船形屋,也出现了船篷顶盖与金字顶盖并存现象,其顶盖两侧都是一直弯贴到地,顶盖与檐墙是合而为一的。

其平面亦为纵长方形,一般由前廊和居室两部分组成,炉灶仍放在居室内。

黎胞又吸取汉式居屋有墙檐的优点,将船篷顶盖和金字顶盖升高,使横向两面成为承重平衡的压力面,用编竹抹泥或竹条、木条竹笪、椰叶做成檐墙。

金字顶与檐墙分离式地居船形屋,是黎族传统住宅向汉式住宅演变过渡的形式。

2、仿汉式金字形屋

    本世纪初期,黎族同胞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住宅已基本上依照当地汉族住宅形式,改建成金字顶屋。

建国后,黎族各支系都普遍加速了住宅仿汉式改革的进程,出现了不少仿汉式住宅为主的黎族新村。

以往的“干栏”式住宅是不开窗户的,据说开窗户会有“恶鬼”进屋作祟;金字形屋则开有窗户,采光也比过去好多了。

(1)金字顶的平面构成

1)单开间平面

  这种平面一般由居室与门廊组成。

按门廊的形式可分为矩形与“L”形两种,居室面积的大小依据家庭成员的多寡及经济条件而定。

象卧床、煮炊、贮存杂物及农具等,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容纳居室内。

居住功能没有细划,显得室内紧迫、窄小。

有的单开间平面,将炊煮部分移出室外,在房子的边另搭一小厨房。

2)双开间平面

  这种平面一般由一厅一房与门廊组成。

厅作为全家日常生活活动的场所,包括炊煮在内。

房作为卧室,其面积要比厅小。

家里较贵重的物品都放在卧室里。

有的双开间平面,将炊煮部分移出室外,在房子的边上搭一小厨房。

3)三开间及四开间平面

  这种平面一般由一厅二、三开间、与门廊组成。

炊煮与厅房隔离,有的在门廊的一端建厨房,有的在三开间的一旁另建一厨房。

4)院子式平面

  这种院子式平面是从平直条的横向式住宅发展而来的。

由于经济收入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以及儿子成家在原有住房旁边另立门户,在两幢房之间构成曲尺形,再在其余两边用竹子或树枝编织篱笆围成一个院子。

院子作为种菜、晒谷、堆放农具、副业生产、儿童游玩以及乘凉聊天的场所。

(2)分类

黎族的仿汉式金字顶,按其结构、材料等的不同,可分茅屋、砖瓦屋和石瓦屋三种类型。

1)茅屋平:

面呈横长方形,进深4-5米,悬山式金字顶,顶坡度为四分之一米高,前后檐约高1.5-1.8米,泥墙茅顶,有单开间、双开间、三开间、四开间、院子式。

2)砖瓦屋:

有单开月字形和多开间长方形两种。

3)石瓦屋:

四周砌块石墙三开间,也有建成院子式的,各开间用举架式金字架。

(二)住宅之外的其他建筑

村落的建筑物,除了主房外,还有隆闺,在住宅群外围分布着谷仓、牛栏、猪舍等建筑物。

在村子入口处,有土地公庙。

村内公共场所有悬挂传统的铜锣以及牛皮大鼓的竹楼、晒谷场等

1、隆闺:

海南岛黎族同胞集居生活的村寨边上,往往有一些零星分散的独立小屋子。

这些小屋子多建在村头、寨尾或村外的山坡林子中,乍看似家不像家,似户不成户,也不象看守农作物而设的凉棚。

这种小屋子是黎家民间传统民宅——“布隆闺”,或称“隆闺”、“笼闺”,意思是“不设炉的房子”,汉族人称为“寮房”。

“隆闺”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只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仅可弯腰而入。

 寮房是海南黎家一种特殊居所,只有靠近汉区,已改住砖瓦的房黎族居住区才例外。

寮房其实是黎族人的定情房,属于黎家独特民族风俗的一部分。

按照黎族习惯,女儿到十四、十五岁便不能与父母同屋而睡。

男孩要自己上山砍木料盖“隆闺”,女子则由父母盖“隆闺”。

于是汉族人就把黎族少男住的“隆闺”称为“兄弟寮房”,少女住的称为“姐妹寮房”。

2、谷仓:

黎族建筑物之一,分综合型大谷仓和小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