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318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皇岛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秦皇岛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秦皇岛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秦皇岛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秦皇岛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皇岛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

《秦皇岛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皇岛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皇岛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

秦皇岛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秦皇岛市“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取得的发展成就

1.物流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在经济持续增长和各项利好政策不断落实的推动下,“十二五”期间全市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物流业已发展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2.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以来,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社会物流总额稳步增长,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6%,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达10%。

2014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134.7亿元,社会物流总额3695.9亿元;完成货运总量7611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4773万吨,铁路货运量1415万吨,水路货运量1426万吨,航空货运量为694.9吨,快递业务量744.39万件,港口吞吐量2740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1.40万箱;货运总量、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和水路货运量分别比“十二五”初期增长了12%、5%、6%和50%。

3.物流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具备公铁水联运条件的临港物流园,以北部物流中心、北港货运中心、百路通货运中心、上徐物流园为代表的公路物流集聚区和以秦皇岛南站、秦皇岛东站、三期煤港站、柳村南站和龙家营站为主的铁路物流集聚区。

临港物流园已建成面积2.3平方公里,吸引了18个物流项目入驻,拟开工和在谈项目达11个,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优秀物流园区”;北部物流中心、秦东物流中心、山海关临港物流园等园区的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北部物流中心、秦东物流中心分别获得省交通厅和交通运输部补助资金;以北港货运中心和百路通货运中心为代表的四个公路货运中心承担了秦皇岛市近80%的公路货运业务。

4.物流通道设施逐步完善

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五大运输方式齐全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及以秦皇岛港东、西港区为主体,新开河港为辅,秦山化工、腈纶厂和山船厂等业主码头为补充的港口作业群。

重点物流园区多式联运条件初步具备,西港区、东港区和山海关港区铁路专用线直接入港,疏港公路便捷畅通,已实现了公铁水的无缝连接;东港区东作业区、杜庄工业园,正积极推进铁路专用线入港和入园。

5.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全市工商登记正在运营的内资物流企业1355家,其中“十二五”期间成立且仍在运营的内资物流企业715家,外资物流企业2家。

全市重点物流企业89家,骨干物流企业9家(4A级物流企业4家,3A级4家,2A级1家),业务覆盖仓储及储备、配送、干线运输、货代、网络化配送、物流信息等众多领域,物流企业综合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扎实推进,涌现出渤通物流、运通物流等一批年营业额突破亿元的龙头物流企业。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

1.“一带一路”战略重塑区域竞争格局

“十三五”时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落实期,战略布局中沿线重要港口、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必然占尽先机。

新格局下,沿海城市将直面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

秦皇岛地处华北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咽喉要道,是面向东北亚的重要港口城市和面向蒙俄的陆路节点城市。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为全市物流业融入区域经济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跨境产业新合作释放国际物流新需求

中国与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诸国陆海相连,能源、资源、资金、技术等领域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与日韩、蒙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各国正积极推动跨境铁路、桥梁建设,完善油气管道、通讯和口岸等配套网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同时进一步消除贸易和投资障碍,促进货物、人员流动便利化。

秦皇岛港作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东北亚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一带一路”战略、中日韩及中蒙俄国际合作的深入实施,将极大促进东北亚地区在基础设施、外向型经济和国际物流领域的合作,这将为港口带来持续的跨境物流资源。

3.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推进区域物流互联互通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三地经济合作将不断加强,产业协同、交通协同和物流协同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物流一体化运作加速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全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能力、完善和优化城市功能、在更高起点融入区域开发开放大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坚持与京津联动发展、错位发展,坚持港口带动、产业联动、区域互动,加强连通华北和东北两大经济区域的区域通道建设,将秦皇岛打造成京津冀和面向东北亚的重要物流枢纽。

4.物流业同步进入转型提升期

“十二五”期间,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全国物流业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出现了产业与物流深度融合、互联网与物流深度融合、物流产业链深度延展、多式联运深度推广、线上线下网络向纵深推进以及电商物流快速发展等发展趋势。

在经济新常态下,“十三五”期间,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物流业将着力突出高效、集约、连通、创新、协调和改革六大发展重点。

(三)“十三五”时期需要突破的问题

1.港口与产城融合度需要提升

由于受港口管理体制、业务结构、功能、临港产业及腹地货源支撑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秦皇岛港对当地物流业、临港产业、城市经济的贡献度较低,港口对城市、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亟需增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滞后。

目前港口布局与城市发展总体发展出现矛盾,港口与城市融合度迫切需要优化提升。

同时物流特别是临港物流对地区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未充分发挥,物流纽带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集聚效应未得到体现。

2.腹地物流资源竞争力需要增强

港口对腹地多样化物流资源集聚的主动性和力度不足,多年来港口功能较为单一,煤炭业务一枝独秀,煤炭吞吐量占比超过85%,杂货、集装箱业务量相对薄弱,业务结构发展极不平衡,全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港口业务的影响已经显现。

全市产业物流需求相对不足,临港物流资源外向型依赖度强,而环渤海唐山、沧州、天津、锦州等港口与秦皇岛港腹地存在部分交叉,各港口对腹地物流资源竞争非常激烈。

物流通道设施成为制约全市物流持续发展的瓶颈。

全市过境四条铁路线,除大秦煤运专线外,沈山线、京哈线(北京-沈阳段)、津山线运力基本饱和。

作为华北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铁路关口,秦皇岛与辽西、蒙东的铁路通道存在瓶颈,与冀北地区没有直接通道。

3.产业层次和企业水平有待提升

全市1355家内外资物流企业中A级以上物流企业仅有9家,物流从业单位规模普遍较小,物流服务仍多以仓储、运输、配送、货代和信息服务站为主,缺乏现代化手段,物流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等高附加值服务少,多数处于配货运输的初级阶段。

临港保税物流监管区不完善,全市仅有出口加工区涉及保税服务且发展与区域产业脱节。

4.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亟待完善

与旅游业、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相比,物流业管理体制缺位,政策扶持力度不强。

部门和区域分割等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物流业发展要素支撑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物流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以智慧物流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供应链和产业链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秦皇岛在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中的区位优势,坚持港口带动、产业联动、区域互动,深化物流服务创新,畅通重大物流通道,优化物流产业布局,壮大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队伍,以产业联动提升产业集聚区物流服务能力,以公共配送提升城乡居民消费物流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和信息化水平,构建便捷高效、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

积极对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园区规划,科学编制物流业发展规划,制定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发展方向和重点工程,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物流业有序发展。

创新驱动。

继续做大做强港口航运物流,不断创新运作管理模式,积极延伸新型物流业态。

鼓励物流园区运用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念,创新运营管理机制,拓展增值服务,延伸物流产业链,丰富、完善和系统发展现代物流,做大基数,做深增值服务,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物流效率效益,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腹地资源不断集聚,形成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协同发展的新优势。

区域协同。

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继续畅通晋陕蒙、京津冀物流通道,推进京津冀交通协同、物流协同,构筑秦皇岛连通承德及蒙东城市的出海通道,筹划落实“三北地区”经秦皇岛连通蒙古国和俄罗斯的陆路国际物流通道。

通过自身服务的提升、外部市场营销能力的逐步增强,提高物流服务的国内国外辐射能力,形成对外辐射物流与城市内部物流之间的有机衔接、内外互动、互促发展,为区域经济和跨境经济合作提供综合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

集约发展。

按照城市发展要求,优先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存量物流设施的功能。

按照规模适度、用地节约的原则,规划一批物流节点项目,合理确定物流节点规模,制定物流节点的规划、建设标准,促进物流节点集约发展,吸引企业向园区集聚。

(三)战略定位

1.环渤海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城市

充分发挥秦皇岛港作为“三北”地区重要出海口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东北亚和中蒙俄国际合作战略,以港口为核心,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实现港口、铁路与公路无缝对接和货物集疏运,完善北京、天津、冀北、辽西南、内蒙及西北地区进出港物流通道,打造立足京津冀、辐射环渤海地区和“三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和中蒙俄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2.区域性物流组织中心和信息中心

重点以秦皇岛港进出港货物和“三北”地区进出关货物为依托,整合港口、铁路、公路等各类物流要素资源,进一步发挥秦皇岛公铁水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以综合物流信息和优势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为支撑,实现政府、物流园区、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实时传递,以物流为纽带,建设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生态圈,打造辐射环渤海地区的物流组织中心和陆海物流信息中心。

3.区域性大宗商品集散中心

立足秦皇岛港口特色和比较优势,以西港搬迁为契机,加强港口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借“互联网+流通”、“互联网+物流”改革东风,以煤炭、油品及化工、大宗农产品、金属矿石等重点突破口,创新大宗能源资源类产品的流通模式,加强安全监督管理,以完善交易、交割和商流、资金流服务功能为重点,积极发展临港物流、贸易及电子商务、物流金融服务,探索开展大宗能源资源类产品中远期电子交易,建立第三方交易交割和融资平台,着力推进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和环渤海区域性大宗能源交易中心建设,形成面向全国及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区域性大宗能源产品交易中心和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

4.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北戴河新区作为京津冀生活服务业转移首选地的优势,积极开展与天津自贸区的协同发展,重点推进北戴河新区生活消费品免税区建设,建设国际消费品商贸物流中心。

(四)主要目标

至2020年,全市物流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夯实,基本建立便捷高效、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成为推动产业转型、促进产业组织变革的重要纽带。

1.物流业平稳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6%左右;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十二五”末再降低2个百分点;航运物流优势不断增强,煤炭物流占比再下降5个百分点。

2.产业空间布局逐步确立

至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