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经典观后感10篇docWord文档格式.docx
《《无问西东》经典观后感10篇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问西东》经典观后感10篇doc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片尾献给珍贵的自己,我很欣赏这句。
每个人都是珍贵的,坦然真实的面对自己。
插曲:
小女看到王敏佳被批斗的时候,感情一度不能自制。
孩子感情是那么真实,这是我们成年人不能比的。
以前我会告诉她这是电影,这是历史时代。
现在我觉得真实是没有时代的。
《无问西东》观后感
(二):
但从真心,无问西东
一部满足名校优越情节的电影。
这句话没有褒贬之意,仅是直观感受。
高知识分子往往比劳动人民多着一份形而上的情怀,以理想,家国,正直,真心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向导。
正是这一份美好的,天真烂漫的,可贵的理想主义,才有了文艺,文化。
母亲对力宏(我肯定是得了种记不住剧里人物名字的病)说,世人想要体验的,祖上什么没有做过,因此力宏有选择自己人生的多种选择,而他终究违背母亲,只追随了自己的善良同情的真心。
同行人说看不懂张震那段故事与其他几段的联系。
其实张震的故事作为开头结尾贯穿整部电影,以最接近现代人的生活场景,讲述了在如今社会如何只追随真心,无问西东的道理。
格局相比战争大环境下的爱国情怀,生死与共要小得多,但也算真实(就是广告提案的场景也有点浮夸了吧,简直不忍直视)。
西医的医生没有为章子怡(发现章子怡的眼睛没有焦距,总有种盲人的感觉)站出来的那段,朋友说了个词心正行圆,指心术要正,行事可以圆滑。
最可怕的是聪明而自私的人。
医生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他胆小在没有保护章子怡,他无畏在前往边疆支边。
这样的矛盾体,是不是证明了他也在守护着他的理想和真心?
《无问西东》观后感(三):
《无问西东》几条叙事线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个故事里吴岭澜(陈楚生)受到梅老师和泰戈尔的启示,明白要听从本心,行我所行。
改学文科,后在西南联大任职。
第二个故事里沈光耀(王力宏)被吴岭澜催促,离开了后来被炸毁的锅炉房,保住了性命。
并且听到吴岭澜讲的真实和真心,毅然从军,与父母之命相悖二星。
第三个故事里,陈鹏(黄晓明)小时候在昆明的孤儿院,因为沈光耀空投的食物才活下去。
后来,他救下了王敏佳,知情后也没有告发李想,等于也救了李想。
第四个故事里,李想记住了陈鹏的话,在支边时为了救人而牺牲,是种赎罪的心态吧。
被救夫妻的孩子张果果(张震)面对职场险恶和人心叵测坚持本心,选择了善良和单纯。
影片中一直在升华这些中心思想,每个人都很珍贵,每个人都会对别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各种选择面前,要听从内心,做无愧真心的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个猜测,最后陈鹏回到孤儿院,人去楼空,是不是因为这里的孤儿从小跟外国传教士学唱西方歌曲,长大后还是在唱,所以被作为反动派打倒了?
《无问西东》观后感(四):
不同的故事,同样的情怀
之前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要不要看《无问西东》,因为周围的朋友有些认为剧情逻辑混乱,也太矫情了。
但是我看了电影后,却觉得电影的优点是远大于缺点的。
或许有些人认为电影的主线混乱,可是我看了后发现,这四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剧情连贯,前后关系交待得很清楚。
首先是吴岭澜,他思考了很久,最终选择去文科,然后才有了沈家耀在联大听他讲泰戈尔诗集的那一幕,才让沈家耀明白了真实的力量,才鼓舞他听从内心召唤去从军,这才有了空中投食的壮举,继而黄晓明所饰演的人物也因此在战乱灾荒中幸存下来,最终成长成为使新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重要力量。
同时,他的好友李想,放弃了安逸的城市生活,在危难之际救助了队友,这才使第四个故事的男主的父母幸存下来。
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国有无数个这样的仁人志士,是他们使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样看来,影片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了。
另外,该片一个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大胆拍摄了有关文革前夕的那段历史。
影片中,人与人之间只剩下斗争,许多人面对与自己素无瓜葛的女人,竟打着所谓的打倒反革命的旗帜,使章子怡所饰演一角几乎丧命,何谈法治。
总体而言,影片显得真实而感人。
《无问西东》观后感(五):
2018-01-20《无问西东》观后感
听朋友说《无问西东》是讲民国的文艺片,看别的影评说电影讲到了西南联大的大师,觉得应该是感兴趣的题材,所以下午去看了。
总的来说,说是一部文艺片定位不错,整个故事拍得场景看上去很美,人物很热血,那么多句真心真是大写的尴尬。
在民国、抗战那么困难的时候,电影场景物资竟然如此充足,都显违和。
民国大环境总体应该表现的是沉重的历史背景与大师背后不屈从命运的心和爱国的情怀。
但是电影拍得轻飘飘的,不算多雷,也不算多好,好歹迎合了小清新的心吧。
这个题材,本可以拍得更好的。
钱穆当年写《国史大纲》是以为中国要亡国,编史以作为日后复国的基础。
这样伟大的情怀,电影没有表现出来,可能是因为导演功力不够,表现不出来吧。
影片各个主角,都在各自的人生、各自的命运中做出选择,表现了追求,表现了无悔的心。
除了尴尬之外,也算不错。
叙事方面,各个故事线穿插得很凌乱,四个时代,每个故事线都有关联,但联系不是很明显,而且时间上也很乱,总觉得在讲述方式上表现得过了,抓人眼球的效果虽然体现了,但故事线太多、显得凌乱。
《西伯利亚理发师》七条线齐头并进,都讲得那么清楚,是导演功底不够之过呀。
有两个小细节表现得很好:
1.章子怡演的女主角在明白过来被心爱的人抛弃的时候笑了,从死亡线挣扎醒过来看到黄晓明扮演的男主角反而痛哭,永不在逆境、敌人、众人前示弱,是坚强的表现。
2.西南联大的时候,教室盖得不结实,屋顶又漏雨,风声雨声与飞机的轰炸声盖住了老师讲学的声音,老师终于在黑板上写静坐听雨字,然后静坐,听雨;
学生也明白过来老师的意思,也静坐,听雨。
现在少见的是这样的师者,以及能够明白师者静坐听雨之心的学生。
有这样精神的老师和学生,环境的恶劣,物资的匮乏,又算得了什么呢?
中国到底不亡。
总的来说,不踩到雷的电影算少见的了,推荐。
无论怎样,都是无悔的一生呀。
影片末尾挂出了众大师的一生,站在屏幕面前眼泪止不住地流,那是一个多么璨烂的时代,多么伟大而令人敬仰的一生呀!
《无问西东》观后感(六):
无问西东,一个青春的故事。
无问西东,这是一个青春的故事。
foreveryoungandforeverwithtears。
整部影片有四条时间线。
第一条时间线是1920年的北平时代,心高气傲的吴岭澜和温文尔雅的梅校长思考什么是真实。
若不善于实科,便可不钻于实科。
吴岭澜看到泰戈尔身边站着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群人,逐渐坦然接受了现实。
人把自身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却丧失了真实,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种自省而醒的故事,从来都是一个人波澜壮阔的史诗,我觉得从来不比那些飞机大炮渺小。
第二条时间线是西南联大时代。
吴岭澜是沈光耀的教授,这是吴岭澜真实精神的延续,也是沈光耀一心报国的青春的绽放。
西南联大是中国高校教育史的巅峰,这里云集了各个领域的院士,是那个时间段的中国的荣耀。
虽破瓦寒窑、一介布衣,但端坐的老师,黑板上的静坐听雨,就是一片锦绣山河。
虽战机呼啸、警报拉响,但老师们仍可以慢条斯理地聊泰戈尔,聊恐龙化石。
浪漫的教育赋予他们自由和思想上的安宁。
里面两个自贡的娃儿确实是个亮点,影片最后给沈妈磕头令人泪目。
第三条时间线是1960年代的特殊时期,而沈光耀是陈鹏的晃晃叔叔。
这条时间线是整部电影最具矛盾冲突的一条,敏佳本来只是面对着爱情二选一的烦恼,却因为一封信和一个谎言跌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言论没有现在自由,思想却比现在纯洁。
也正是那个时代,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第四条时间线是2010年代的当代,上个时代背叛敏佳的李想是果果父母的救命恩人。
在这个利益与良知互相矛盾多重碰撞的年代,果果依然展示他沉默在阴影里如刀削一般的英俊侧颜。
我注意到了他们的最后一眼,敏佳看到了她的朋友站在群众前面要与恶势力保持距离,赢得了众人的掌声,她笑了。
许伯常老师的夫人看到她与许伯常老师琴瑟相谐的情景,她笑了。
沈光耀在击落一架敌机的时候看到了降落伞,说了一句,妈,对不起。
李想看到了他在边疆支援的情景
影片在最后七分钟里回顾了电影中出现过的一些人物,重新向我们介绍了他们:
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王国维、冯友兰、钱穆、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袁复礼、邓稼先
中华千载春秋、百年兴衰。
是无数人于世间一掷孤勇,才造就了眼前繁花似锦。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而他们不朽的风骨,当被世人永记。
《无问西东》观后感(七):
观后感:
感谢导演,让我有一种被肯定的救赎感。
很意外的看到一部这么戳心的电影,感觉宣传上没什么力度,还是最近我太忙了?
一直不怎么知道,就是前两天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有人转了一句,沈光耀妈妈的话:
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
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
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心想,哇,我明智的父母,看评论说是无问西东,今天就买票看了。
。
没看过海报,不知道主演是谁,不知道故事背景,一切都不知道,就这么因为一句台词。
我就走进了电影院。
可是没想到是三条线并行最终连接的方式,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一边忙着看剧情,记故事,因为是三条线并行讲的,怕看着看着,看乱了,也怕自己看不懂之间的联系,所以一直聚精会神,关注各种情节的转换和细节;
又一边忙着认演员,其实黄晓明出来的时候,我有点惊讶,哎,居然有黄晓明,然后又看到,哎,居然有章子怡?
然后又看到居然有小耳朵,哎,是王力宏哎~哇,这个我认识,那个也好眼熟~就酱一直处于这种状态~
当我看到梅校长说: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
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有一种被肯定的救赎感。
就好像自己一直追求的人生无悔,一直追求的希望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一直追求的不屈从世俗,坚持自己,终于有人,有一个非常权威的人,告诉我,这样是对的。
被否定了这么久,被身边的人质疑了这么些遍,就好像被冤枉的小孩,咬牙坚持了很久,最终有人说出了真相时候的心情,委屈的哭,坚持到胜利的解气等等~真羡慕吴岭澜有一个有思想,可以给他指点迷津的好校长。
我也时常迷茫,特别是最近,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感情。
身边朋友的想法,父母的理论,同事的说教,都没有让我觉得可以信服的地方,难受了好久。
就像吴岭澜一样,我也为自己经常思考人生而感到羞耻,也不好意思跟别人讨论人生的意义,怕被嘲笑。
前两天还被讲,让我不要想这么多,过好当下和每一天就好了。
我不以为然,如果我们不在思考,那么活一天,一年,一辈子,又有什么意义。
吴岭澜去泰戈尔的演讲,那段独白,更让我羡慕。
那种身边有智者的感觉,心灵随时可能被荡涤的感觉,真好。
后来看到明通之后的吴岭澜,在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中,儒雅笃定的教授着下一代学生,继续将这种智慧言传身教,突然觉得那个时代,虽然战乱纷杂,但学者着实有学者的样子,追求和心怀。
沈光耀难得的坚持着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虽然母亲反对,令他下跪发誓,但是他依然选择参军,报效国家。
虽然他妈妈的言论在当时的国情下,显的格局略小,但是,后来两个战士来为沈光耀报丧,送别后,镜头拉远,沈妈妈身后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