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1406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及答案

高考模拟试题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明代李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的话。

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一般理论文章的思维去写诗,其结果就会像宋代道学家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

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其实并非否定“理”,而是强调仅仅有“理”不能算诗,诗还必须有“趣”。

宋代多数诗人,包括一些道学家写的诗,也是注意到了诗歌中的“理”是应当有“趣”的。

比如北宋的程颢曾赞扬石曼卿的两句诗“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是“形容的浩然之气”的状况的。

诗歌的“理趣”虽然主要表现在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但是也并不仅仅在此。

有“理趣”的诗歌也不完全排斥“以理语入诗”。

诗歌并不是绝对地不能写“理语”,问题要看这种“理语”在全诗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它是和全诗的艺术形象和谐统一,而且也是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话,那么这种“理语”不仅可以“入诗”,往往还是十分必要、不可缺少的。

注重“理趣”虽是宋诗的重要特点,但它的渊源却是很早的。

袁枚《随园诗话》说:

“或云:

‘诗无理语。

’予谓不然。

《大雅》:

‘于缉熙敬止’;‘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何尝非理语?

何等古妙?

”玄言诗坠入“理障”,历来是大家所否定的,但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有成就的诗人,也常在诗中表现“玄旨”,却并不影响他们诗作的艺术水平。

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广泛流行,使不少诗人常在自己的诗作中表现禅理。

以禅理入诗特别讲究体现禅趣,而切忌堆砌禅语。

沈德潜曾说:

“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

王右丞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柳仪曹诗: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皆能悟入上乘。

”他所举的诗例,都体现了一种禅宗的空寂之旨,但又都是寓于生动的山水田园风光中的。

既有禅宗哲理,又有诱人的美的形象,是两者的融合统一。

它和有些纯以禅语写的诗就根本不同了。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提倡儒学的思潮逐渐有所发展。

杜甫在他的诗中就常以儒家义理入诗,到中唐随着韩愈等提倡“文以载道”,更有所发展。

所有这一切,显然对宋诗中“理趣”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说宋诗中的“理趣”正是对我国古代诗歌中“理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摘编自张少康《谈谈诗歌的“理趣”》)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能体现对“理趣”的认识的一项是()(3分)

A.“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从词语的意义上

看,“理趣”是要说理而有趣的意思。

B.诗歌如果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这与诗歌形象

思维的特征不符,所以诗歌还得有趣。

C.在诗歌创作中,只有使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

主,却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

D.诗歌创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用写一般理论文章的抽象思维方法去创作,否则就会

把诗歌写成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诗注重“理趣”,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大雅》,“于缉熙敬止”,“不闻

亦式,不谏亦入”等句子就是具有理语特点的诗句。

B.诗歌的“理趣”既可以通过用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也可

以“以理语入诗”,使理语成为诗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C.《沧浪诗话·诗辨》中“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句话否定了“理”,而作者认为“理”

是不能否定的,只是仅仅有“理”不能算诗,诗还必须有“趣”。

D.唐代诗人常在自己的诗作中表现禅理,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将禅

宗的空寂之旨,寓于生动的山水田园风光中的名句。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以抒情为主,宋诗则比较侧重于说理,宋诗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唐代韩愈“以文为

诗”的影响以及宋代理学泛滥有关。

B.在诗歌能不能写“理语”上,作者认为,诗歌不是绝对不能写“理语”,而是要看“理

语”能不能和“理趣”和谐地统一起来。

C.由于认识到诗歌要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所以宋代的多数诗人,包括一些道学家,既

注重了诗歌中的“理”,也注重了“趣”。

D.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理趣”这一问题,认为唐代文学对宋诗中的“理趣”

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震传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

“关西孔子杨伯起。

”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

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

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①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

震前后所上,转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樊丰等皆侧目愤怨,俱以其名儒,未敢加害。

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

帝发怒,遂收考诏狱。

结以罔上不道。

震复上疏救之曰:

“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

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

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

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②之言。

”帝不省,腾竞伏尸都市。

会三年春,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

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

及车驾行还,便时太学,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

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

有诏遣归本郡。

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

“死者士之常分。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

朝廷成称其忠,乃下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

【注】①阿母:

汉安帝的乳母王圣。

②刍荛舆人:

割草打柴的普通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B.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C.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D.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才就是秀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称秀才为茂才,指才能优秀的人,是汉代作为举荐人员的科目之一,与明清科举考试时的秀才不是一回事。

B.延光是年号,纪年的名称,是帝王用的,新皇帝即位后通常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

C.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

D.顺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不是用来褒扬死者功绩品德,就是用来同情死者不幸命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舅大鸿卢耿宝、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向杨震推荐自己亲近的人入朝为官,杨震都没有答应。

司空刘授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征召了这两个人,且让这两个人十天内都得到提拔。

B.河间的男子赵腾上书指陈政事得失,顺帝大怒,就把赵腾关入监牢受审,以欺君犯上的罪名结案。

杨震上折救赵腾,请皇上保全他的性命,以鼓励百姓发表言论。

但皇上没有同意。

C.延光三年春,杨震的属官高舒获得樊丰等人伪造下发的诏书,杨震就写成奏折,准备上奏。

樊丰等人害怕事情败露,就一起诬陷杨震。

皇上回京后,当夜派使者收回杨震的印绶。

D.杨震死了一年以后,樊丰等人被处死,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上书要求重新审查杨震冤案。

当时朝廷上下都交口称赞杨震的正直忠烈,于是,汉顺帝就下诏为杨震平反昭雪。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5分)

(2)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8~9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①

客路那知岁序移。

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

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释】①赵鼎:

南宋初年中兴名臣。

②华胥梦:

语出《列子·黄帝》,讲的是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其国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

8.“分明一觉华胥梦”是本词的“词眼”。

由此看到词人情感变化。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9.清人况周颐对这首词的评价是:

“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

”请问作者运用了何种技巧表达此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忧郁潦倒失意,孤独走投无路,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浩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第三章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起兴的句子以戒女无与士耽。

(3)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赝品

姜铁军

鸿图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王利在北湖边上看中了一块地皮。

在市规划局工作的朋友告诉他,按照规划,北湖很快就要修建地铁,到那个时候,这里的地皮可就值钱了。

地皮值钱了,房子价格还不上涨吗?

王利当然会算这笔账,决定找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胜帮忙给协调协调。

想请黄胜吃饭,在酒桌上谈这件事情。

被黄胜一口回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