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0360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二、诊断依据:

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的患者。

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的患者。

三、证候分类:

(一)中经络

1、肝阳上亢:

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目眩晕,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

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

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

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二)中脏腑

  1、闭证:

(1)阳闭: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舌苔黄腻,脉弦而数。

(2)阴闭:

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2、脱证:

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汉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四、、治疗常规:

1.体针治疗:

(1)中经络

主穴:

百会四神聪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口角喎斜加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手足不仁者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辨证施治:

1)肝阳暴亢治以滋阴潜阳;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

尺泽委中太冲太溪

2)风痰阻络治以祛风化痰通络;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

尺泽委中丰隆合谷

3)痰热腑实治以清热化痰通络;

尺泽委中曲池内庭丰隆

4)气虚血瘀治以补益气血;

尺泽委中足三里气海

5)阴虚风动治以滋阴熄风;

尺泽委中太溪风池

操作:

内关用泻法;

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

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度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补法;

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

尺泽、委中直刺,使肢体有抽动感。

  方义:

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内关水沟

  配穴:

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

内关、水沟同前。

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

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

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

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

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2.头针:

选对侧运动区为主,并可配足运感区,失语者可配语言区。

3.电针:

选取上述四肢穴位2—3对,进针后作提插行针,使针感向远端扩散,然后用电机通电,采用疏波或断续波,中等强度,常用于半身不遂,病程久者。

4.康复治疗:

对于解除神经功能抑制、发挥神经细胞代偿过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5..可配合中药制剂:

如丹参注射液,路路通注射液静点以活血通络。

五、病种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六、疗效评定:

通过对近十年住院1100例患者通过上述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得出如下结论:

1)治愈率:

12.3%

2)好转率:

72.2%

3)未愈率:

11.1%

4)死亡率:

4.5%

5)中医治疗率:

100%

难点分析:

中风病后肢体的痉挛尤其是上肢痉挛是康复的一大难点,也是康复医学面临的难题。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通常会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痉挛、肌力减退以及各种主动运动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受损等。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之一,多在脊髓休克期后出现肌张力过度增高,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抗痉挛的药物和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药物、针刺、手术、电刺激等方法,但由于疗效、费用及专业技术要求等问题限制了临床应用。

从针灸、康复方面探讨其治疗方法,充分发挥针灸、康复毒副作用小的优势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深入研究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机理,寻找有效的抗痉挛疗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受到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视。

因而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没有统一的疗效标准,有一些还用肌力的恢复来评价偏瘫的治疗效果,目前看来并不完全科学。

因为中风偏瘫是中枢性瘫痪,其功能恢复不是单纯肌力的恢复,而是运动模式的恢复。

肌力的评价方法反映不了运动模式的改变情况。

其次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施治者的手法操作无严格的规范标准,且刺激量无明确量化标准。

解决措施:

疗效标准中应逐步纳入量化指标,手法操作应严格加强规范,着力突出针刺手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目前我科采用平衡阴阳刺法,以内外相伍,阴阳对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补虚泻实,可使气血调畅,营卫调和,阴平阳秘,脉气通利,从而能有效地缓解筋急,降低肌张力,促进患肢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与现代康复利用易化与抑制的方法缓解痉挛,协调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充分利用平衡阴阳刺法的优势,在患侧上肢的阴阳两经进行泻阴补阳平衡法,可使神经肌肉发生兴奋和收缩,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并使其兴奋向中枢传导,有利于各种反射的调节,使肌痉挛得以缓解,并加快和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且有止痛作用。

明显的减轻肌痉挛、促进肢体的分离运动从而加强肢体功能的作用。

最大程度的改善中风患者上肢痉挛状态,为本疗法的大力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